“諭以詩禮義,勖隨賓薦名。”詩句出處:《綸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是唐朝詩人盧綸的作品。
稟命孤且賤,少為病所嬰。八歲始讀書,四方遂有兵。 童心幸不羈,此去負平生。是月胡入洛,明年天隕星。 夜行登灞陵,惝恍靡所征。雲海一翻蕩,魚龍俱不寧。 因浮襄江流,遠寄鄱陽城。鄱陽富學徒,誚我戇無營。 諭以詩禮義,勖隨賓薦名。舟車更滯留,水陸互陰晴。 曉望怯雲陣,夜愁驚鶴聲。淒淒指宋郊,浩浩入秦京。 沴氣既風散,皇威如日明。方逢粟比金,未識公與卿。 十上不可待,三年竟無成。偶為達者知,揚我於王廷。 素志且不立,青袍徒見縈。昏孱夙自保,靜躁本殊形。 始趨甘棠陰,旋遇密人迎。考實績無取,責能才固輕。 新豐古離宮,宮樹鎖雲扃。中復蒞茲邑,往惟曾所經。 繚垣何逶迤,水殿亦崢嶸。夜雨滴金砌,陰風吹玉楹。 官曹雖檢率,國步日夷平。命蹇固安分,禍來非有萌。 因逢駭浪飄,幾落無辜刑。巍巍登壇臣,獨正天柱傾。 悄悄失途子,分將秋草並。百年甘守素,一顧乃拾青。 相逢十月交,眾卉飄已零。感舊諒戚戚,問孤懇煢煢。 侍郎文章宗,傑出淮楚靈。掌賦若吹籟,司言如建瓴。 郎中善馀慶,雅韻與琴清。鬱鬱松帶雪,蕭蕭鴻入冥。 員外真貴儒,弱冠被華纓。月香飄桂實,乳溜滴瓊英。 補闕思沖融,巾拂藝亦精。彩蝶戲芳圃,瑞雲凝翠屏。 拾遺興難侔,逸調曠無程。九醞貯彌潔,三花寒轉馨。 校書才智雄,舉世一娉婷。賭墅鬼神變,屬詞鸞鳳驚。 差肩曳長裾,總轡奉和鈴。共賦瑤臺雪,同觀金谷箏。 倚天方比劍,沈井忽如瓶。神昧不可問,天高莫爾聽。 君持玉盤珠,瀉我懷袖盈。讀罷涕交頤,願言躋百齡。
|
【註釋】:
諭:
①明白;理解;知道。《荀子·儒效》:“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當:得當。)《戰國策·魏策四》:“寡人諭矣。”②告知;使人理解。《漢書·文帝紀》:“以諭朕志於單於。”《谷梁傳·桓公六年》:“修教明諭,國道也。”③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也特指帝王的詔令。④比喻。《漢書·賈誼傳》:“誼追傷之,因以自諭。”以:
①任用;使用。《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緣故;原因。《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認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④介詞。1. 表示使用的對象。用;拿。《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與;同。《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三揖。”3. 表示動作的原因。因;因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以此名顯天下。”4.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憑借……身份;按照。《論語·學而》:“使民以時。”(使:役使。)5.表示動作的時間。在;於。《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動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⑤連詞。1.表示並列、相承等關系。相當於“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國語·晉語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惠:通“慧”。聰明。)2. 表示目的。為瞭;以便。《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假道:借路。)⑥助詞。用在往、來、上、下、內、外、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方位詞前,表示對方位、時間、數量的限制。《呂氏春秋 · 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三官:指農工商三種職業。)⑦通“已”。1.已經。《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無以,則王乎?”詩: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尚書·舜典》:“詩言志。”②特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類:善。)③奉持。《禮記·內則》:“朝服寢門外,詩負之。”禮:
①祭神以祈福。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②古代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漢書·公孫弘傳》:“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③禮節;禮貌。《谷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禮人:禮貌待人。)④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周禮·春官·肆師》:“肆師之職,掌立國祀之禮,以佐大宗伯。”⑤禮物。《禮記·表記》:“天禮,不相見也。”⑥敬重。⑦膜拜。李白《秋浦歌》之十七:“低頭禮白雲。”⑧宴飲。《儀禮·覲禮》:“饗禮以歸。”義:
(一)①合宜;合理。《論語·公冶長》:“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使:役使。)也指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②正義;道義。《孟子·盡心下》:“春秋無義戰。”③指卓異過人的品行與節操。《史記·信陵君列傳》:“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急:急於援助。)④名分。《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聖人列貴賤,制爵秩,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秩:等級;次序。)⑤交情;情分。《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兩下恩深義重,各不相舍。”⑥意義;含義。《晉書·王隱傳》:“文體混漫,義不可解。”⑦公益的;為公益事業而舉辦的。幹寶《搜神記》卷十一:“(周)暢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駭骨萬餘,為立義塚(zhǒng)。”(客:寄居他鄉。塚:墳墓。)⑧因領養或拜認而結成的親屬關系。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興尼寺》:“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父。”⑨假的;人造的。《新唐書·五行志一》:“義髻(jì)拋河裡。”(髻:發髻。)⑩通“議”。議論。《戰國策·東周策》:“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呂氏春秋· 上農》:“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11)通“俄é”。邪曲。《左傳·文公十八年》:“掩義隱賊。” (二)yí ①儀容;狀貌。《漢書·高帝紀下》:“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②禮儀;儀制。《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勖:
勉勵。《尚書 · 牧》:“勖哉夫子!”隨:
①跟隨。《莊子·人間世》:“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②沿著;順著。《范子》:“聖人之變,如水隨形。”③順應。《淮南子·齊俗》:“故聖人論世而立法,隨時而舉事。”④聽任;放任。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⑤追逐;追求。《周易·隨》:“隨有求得。”(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⑥副詞。隨即;接著。《史記·留侯世傢》:“(張)良殊大驚,隨目之。”(殊:非常。目:用目看。)⑦周代侯國名。在今湖北省隨縣。⑧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介休縣。賓:
(一)①客人。《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②服從;歸順。《禮記·樂記》:“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國語·周語上》:“侯衛賓服。” (二)bìn 通“擯”。拋棄。《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以賓寡人也久矣。”薦:
①草席。②牧草。《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薦居。”(薦居:逐牧草而居。)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