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鼎彝将遍,整顿乾坤都了。”诗句出处:《喜迁莺》;是宋朝诗人康与之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篆刻鼎彝将遍,整顿乾坤都了。 | |
释义 | 篆刻鼎彝将遍,整顿乾坤都了。“篆刻鼎彝将遍,整顿乾坤都了。”诗句出处:《喜迁莺》;是宋朝诗人康与之的作品。 腊残春早。正帘幕护寒,楼台清晓。宝运当千,佳辰馀五,嵩岳诞生元老。帝遣阜安宗社,人仰雍容廊庙。尽总道,是文章孔孟,勋庸周召。师表。方眷遇,鱼水君臣,须信从来少。玉带金鱼,朱颜绿鬓,占断世间荣耀。篆刻鼎彝将遍,整顿乾坤都了。愿岁岁,见柳梢青浅,梅英红小。 | 【注释】: 篆:①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和小篆。《文心雕龙·练字》:“李斯删籀而秦篆兴。”②书写篆字。《隋书·元德太子昭传》:“敢图芳于篆素,永飞声而腾实。”(素:即素帛。)③印章。冯梦龙《古今谭概·谲知·海刚峰》:“明晨起视篆,篆箧已空。”也借指官职政事。④盘香等带篆形之物。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篆刻]1. 雕刻篆文。《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能诗,工书画篆刻。”2.雕琢文辞。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靡就:没有成就。)篆刻:谓雕琢,修饰。任昉《为范尚书让史部封侯第一表》:“~~为文,而三冬靡就。”也作“瑑刻”。党怀英《琼花木后士像》:“~~方寸余,遗像规汾壖。”刻:①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又刻在器物上的文字。②减损;削减。苏轼《上神宗皇帝》:“减刻兵吏廪(lǐn)禄。”(廪:俸米。)《荀子· 礼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③苛严;刻薄。《史记·李斯列传》:“赵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坐:连坐。一人获罪,他人连带受罚。)④通“克”。约定或限定(时间)。《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⑤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钟表计时,十五分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⑥指短暂的时间。《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还坐,顷刻乃复起。”[刻意]1. 约束自己的心意。《后汉书·党锢传序》:“刻意则行不肆。”(肆:放纵。)2.用尽心思。《文心雕龙·通变》:“才颖之士,刻意学文。”鼎:①古代煮或盛食之器。一般为圆腹三足两耳,有的为方形四足,大小不一。《庄子·徐无鬼》:“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②(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③上古以鼎为传国之宝,陈列于宗庙,后世遂以鼎象征国家政权和王位。《宋书·武帝纪中》:“鼎祚(zuò)再隆。”④比喻三公及卿相等最高官爵,像三足托鼎,肩负国家重任。《后汉书·谢夷吾传》:“宜当拔擢,使登鼎司。”(拔擢:选拔。司:官府。)⑤盛大;显贵。左思《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⑥副词。正;正在。《汉书· 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鼎彝:宗庙的礼器,上常刻铭功纪德的文字。《宋书·刘穆之传》:“功铭~~,义章典策。”彝:①古代青铜器的通称。多指宗庙祭祀用的礼器。《左传·襄公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作彝器。”②常规;常道。《诗经·大雅·丞民》:“民之秉彝。”(秉:持。)方孝孺《关王庙碑》:“事其在天之神以致尊慕之心而不废,岂非出于天理民彝之正也哉?”将:(一)①扶持;扶助。《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只:助词。履:禄。)《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②带领。《汉书·张禹传》:“禹将(戴)崇入后堂饮食。”《淮南子·人间》:“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取;拿。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览冥》:“不将不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若夫:至于。)⑤做;奉行。《左传·成公十三年》:“将事不敬。”⑥养;保养。《吕氏春秋·音律》:“以将阳气。”⑦副词。1.将要。《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云:如此。尔:同“耳”,罢了。)《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之:往。)《左传· 隐公元年》:“夫人将启之。”(启之:给他开门。)2. 且,又。《诗经·小雅· 谷风》:“将恐将惧。”⑧介词。以;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肯将衰朽惜残年。”⑨连词。和;与。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经山复历水,百恨将千虑。”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⑩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将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吕氏春秋·执一》:“军必有将。”②统率;带兵。《左传·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秦始皇本纪》:“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卒:兵。)③使担任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将领]1. 将帅。《隋书·杨玄感传》:“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暗中谋求将帅的职位。)2.率领。元结《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稼:庄稼。) (三)qiāng 请;希望。《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你。)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遍:①普遍;全面。《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群黎:众庶;黎民。)《荀子·性恶》:“足可以遍行天下。”(足:脚。)②量词。表示次数,相当于“次”、“回”。《三国志· 魏书· 贾逵传》注引《魏略》:“最好《春秋左传》,乃为牧守,常自课读之,月常一遍。”整:①整齐;有秩序。《左传·隐公九年》:“戎轻而不整。”(戎:北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望虏阵不整。”《北齐书·刘世清传》:“[世清]情性甚整,周慎谨密,在孝卿之右。”(孝卿:人名。右:上。)②调理;整顿。《诗经·大雅·皇矣》:“爰整其旅。”(爰:乃。旅:军队。)整顿:①收拾,准备。《谇范叔》折三:“院公,你在客馆中~~下茶饭。”②整饬,整理。白居易《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衣裳起敛容。”③整齐。《后汉书·仇览传》:“庐落~~,耕耘以时。”顿:(一)①以头或脚叩地。《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皆顿首。”②跺;踏。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③安顿;安置。陆机《演连珠》:“顿网探渊。”《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④停顿。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bì lì)歌》:“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觱栗:乐器名。)⑤止宿;屯驻;停留。《汉书·李广传》:“就善水草顿舍。”又止宿之处。《隋书·炀帝纪下》:“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之:到。)⑥困顿。《荀子·仲尼》:“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⑦倒下。《汉书·陈遵传》:“遵起舞跳梁,顿仆坐上。”⑧通“钝”。不锋利。《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莫邪(yé)为顿兮。”(莫邪:剑名。)⑨损坏;挫败。《孙子·谋攻》:“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⑩量词。相当于“次”。《世说新语·任诞》:“欲乞一顿食耳。”(11)副词。立刻;马上。《汉书·贾谊传》:“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安:怎么。)《列子·天瑞》:“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 (二)dú[冒顿(mò dú)]人名。汉初匈奴的单于。《汉书·匈奴传上》:“单于有太子,名曰冒顿。”乾:(一)①八卦之一。代表天。《周易·说卦》:“乾,天也。”②男性的。《周易·系辞上》:“乾道成男。”③乾县。在陕西省。 (二)gān “干2”的繁体字。见“干2”。坤:①卦名。八卦之一,代表地。②女性的;阴性的。③指西南方。朱象贤《闻见偶录·串月》:“上方山在吴城之坤方,东临石湖。”都:(一)du ①[名]大城市。《左传·隐公元年》:“大~不过三国之一。”②[名]首都,京城。班固《西都赋》:“汉之西~,在于雍州,实曰长安。”③[名][都会]1. 诸侯国的都城。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裂~~而之郡邑。”2. 繁华的大城市。《史记·货殖列传》:“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也。”④[形]漂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⑤[叹]表示赞美。《尚书·皋陶谟》:“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⑥[动]居于,处在。《史记·滑稽列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卿相之位,泽及后世。”⑦[动]汇总,汇聚。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为一集。”(二) dou [副]全,尽。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于时天月明净,~无纤翳。” 【辨析】都,京。“京”的本义是“大”。在先秦“京师”连用方指“国都”,“京”指国都是后起义。“都”的本义指“大城市”,汉代以后才可以指首都。了:①完毕;结束。王褒《僮约》:“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②了解;明白。《太平广记》卷十引《神仙传》:“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熟研:仔细研究。)③副词。全;完全。用于否定句。《世说新语·言语》:“了无遽(jù)容。”(遽:恐惧。)《世说新语·雅量》:“了无恐色。”④聪明。《后汉书·孔融传》:“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⑤了断;决定。《尹文子·大道上》:“非己所独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