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诗句出处:《和李適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见赠》;是唐朝诗人徐彦伯的作品。
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岑。夕闻桂里猿,晓玩松上禽。
杂佩蕴孤袖,琼敷缀双襟。我怀沧洲想,懿尔白云吟。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兹言庶不负,为报岩中琴。
【注释】:
诗文 |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 | |
释义 |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诗句出处:《和李適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见赠》;是唐朝诗人徐彦伯的作品。 闻有独往客,拂衣捐世心。结欣薄枉渚,撰念萦旧林。 | 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岑。夕闻桂里猿,晓玩松上禽。 杂佩蕴孤袖,琼敷缀双襟。我怀沧洲想,懿尔白云吟。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兹言庶不负,为报岩中琴。 【注释】: 秉:①一把禾。《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滞:留下。)②拿着;握着。《诗经·邶风·简兮》:“右手秉翟(dí)。”(翟:指山雉的尾羽。)③主持;执掌。《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共秉朝政。”④保持;坚持。《晋书·李含传》:“实有史鱼秉直之风。”(史鱼:人名。)⑤同“柄”。权力。《管子·小匡》:“治国不失秉。”⑥通“禀”。承受。《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hào)是懿德。”(彝:常理。是:此。懿:美。)⑦量词。十六斛为一秉。《礼记·仪礼》:“十斗曰斛(hú),十六斗曰䉤(shǔ),十䉤曰秉。”愿:老实;谨慎。《尚书·皋陶谟》:“愿而恭。”《晋书·汝阴哀王谟传》:“为人恭愿,才不及中人。”理:①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②治理;整治。《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③整理;修整。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归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农人理耰(yōu)锄,念此岁供早。”(耰: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④练习;温习。王维《洛阳女儿行》:“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⑤纹理;条理。刘禹锡《砥石赋》:“圭形石质,苍色腻理。”⑥规律;道理。《荀子· 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⑦古代的法官。《礼记·月令》:“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左传·昭公十四年》:“叔鱼摄理。”⑧申辩,辩白。《抱朴子·讥惑》:“虽见耻笑,余亦不理也。”⑨顺。贾谊《新书·胎教》:“正其本而万物理。”⑩使者。《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方:(一)①并列。《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圆。表面积。《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③正方;方形。与圆相对。《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⑤方面。《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怵惕:戒惧。)⑥正直。《新语·慎微》:“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⑦地区;区域。黄宗羲《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⑧指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⑨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⑩药方;处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11)道理。《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尚:尊崇。)(12)比拟;比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票(piāo)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票骑:指霍去病。)(13)副词。1.正在。《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方攻陈留。”2. 刚刚。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方成草。”3. 就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治:训练。会猎:一同打猎,是交战的婉辞。)(14)介词。正当。《庄子·养生主》:“方此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协:①合;共同。《左传·桓公六年》:“彼则惧而协以谋我。”②和睦;融洽。《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③帮助。《红楼梦》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④符合。《左传·昭公七年》:“史朝见臣子,告之梦,梦协。”存:①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而公子亲数存之。”②存在;生存。范缜《神灭论》:“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③思念。王充《论衡·订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期:(一)①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又约定。《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②预定的时日;期限。《史记 ·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③限量;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只:语气词。)④期望;要求。《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⑤必;必定。《左传·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二)jī 同“朞”。一周年、一整月或一昼夜。《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国乃有节。”(节:节余。)迹:①脚印;足迹。《庄子·人间世》:“绝迹易,无行地难。”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②痕迹。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屏障:指屏风。)又指前代遗留下来的事物。张羽《清口》:“遗迹不可问,但见荒榛丛。”(但:仅。)③事迹;功业。《荀子·正名》:“迹长功成,治之极也。”④追踪;搜寻。《新唐书·李密传》:“转匿大侠王季才家,为吏迹捕,复亡去。”⑤考察;观察。《墨子·尚贤中》:“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易:①改变;更改。《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②交换;交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遗:送给。)③容易。与“难”相对。《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④简易。《礼记·檀弓下》:“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于:隆重。)⑤道路平坦。《淮南子·兵略》:“易则用车,险则用骑。”⑥轻视。柳宗元《童区(ōu)寄传》:“(寄)为儿恒状,贼易之。”(恒:常。)⑦和悦。《诗经·小雅·何人斯》:“我心易也。”⑧整治田亩。《荀子·富国》:“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而;而且。)⑨《周易》的简称。《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周易》,可以无大过矣。”⑩通“埸”。疆界。《荀子·富国》:“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寻: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②[动]寻找。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志。”③[动]重温。《公羊传·成公三年》:“聘而言盟者,~旧盟也。”④[动]用,使用。刘向《说苑·敬慎》:“青青不伐,将~斧柯。”⑤[副]不久。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⑥[寻常] 1.[量]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指不长,或不宽。《韩非子·五蠹》:“布帛~~,庸人不释。”2. [形]普通,一般。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