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释义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女主临天下”,这一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现象,由1200多年前的卓越人物武则天所印证了。武则天,武曌,这一富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在不觉中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语,经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美与贬詈。然而,喋喋不休、大相径庭的争论,都难以掩盖这样一个事实: 李唐王朝290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这位女性皇帝导演的。

武则天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呢? 她是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摆脱妇人之道的束缚,做出了那个时代的女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壮举,从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这对后人来说,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入主后宫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诞生在长安城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武士彟,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贞观年间官拜工部尚书(正三品)、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亲杨氏,为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

关于武则天的降生,有两个传说。据说武士彟当利州 (今四川广元) 都督时,夫人杨氏去龙潭边玩,忽然潭中跃出一条金龙,和她交欢,杨氏因此有孕而生下武则天。这虽属无稽之谈,却引起了关于武则天出生地的激烈争论。由此传说可以认为武则天生于四川广元县。但根据史实的逻辑推理,应当生于长安。这一争论至今仍未了结。

另一传说是载入正史的看相故事。据《太平广记》卷二二四《武后》记载:武则天在襁褓中时,相术大师袁天纲为武士彟一家看相,见武则天长得“日角龙颜”、“神色爽彻”,大为吃惊地说:“此郎君子龙晴凤颈,贵人之极也。”因为武则天这时的衣着分不清男孩女孩,所以又说: “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很显然,这是后人对武则天当皇帝的附会。

武则天的家庭出身对她日后的发迹和一生的政治性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武则天的身世并不显要。武家由武士彟做木材生意发了家。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处大兴土木,武士彟借机发了横财,也因此获得与上层人物结交的机会,并取得了鹰扬府队正 (府兵制军府的下等军官) 的军职。大业十三年 (617),李渊晋阳起兵,武士彟以军需官跟随,克平京师长安,以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先后受赐田300顷,奴婢300人,食邑2500户,从而跻身于14名开国功臣之列。

武德三年 (620),武士彟原配夫人相里氏去世,唐高祖做媒为他续弦,迎娶了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年逾四十的老姑娘杨氏,生下三女,武则天排行第二。

虽然外祖父家是关中军事贵族的重要成员,武则天的血统里带有士族的成份,但其父辈不过是一个地主富商,按照传统的门阀观念,武氏家族被排斥在唐太宗编定的 《氏族志》之外。这当然是武则天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到后来,武则天一参政,马上重修谱牒,改 《氏族志》为 《姓氏录》,列武氏为第一等。

家庭给予武则天的,一方面是当时宦游于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过去沉迹于社会低层的寒门根底,荣华富贵滋养了她无限的权势欲,寒门根底使她饱受流俗的鄙视攻击。在阀阅观念极重的社会里,像她这样寒门新贵出身的人的政治前途,必将是坎坷的。这境遇刺激着武则天,由此养成了她那追逐最高权力要支配一切的欲望和冷酷不择手段地报复一切的心理性格。

武则天的少女时代,是随父亲在利州 (今四川广元) 度过的。在今天的广元仍可寻觅到武则天的生活痕迹。

金碧辉煌的皇泽寺,是广元最令人瞩目的纪念地。这所保存着武则天雕像的寺院,过去是武氏家庙,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天殿中端坐着武则天的真容——武后圆雕石像,大约是五代时的作品。1963年宋庆龄同志为皇泽寺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为其撰写了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贞观九年(635),武士彟死在荆州都督任上,前妻相里氏生下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和他们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待杨氏刻薄无礼,武则天孤女寡母四人在长安过了一段很不舒心的生活。

贞观十年 (636),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貌美色丽,遂召入宫立为才人 (后宫最低级女官),当时才14岁。临别,母亲杨氏非常伤心,担忧女儿的前景。武则天却坦然地说: “见天子说不定是福气呢,何必悲伤呢?”可见,年幼的则天对宫庭生活充满着神秘的向往。

入宫以后,太宗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媚娘的确妩媚动人,性格却阴狠刚烈。相传,太宗得一骏马,名叫 “狮子聪”,性暴难驯。当时媚娘入宫不久,对太宗说: “唯妾能制之”,妾有三物:一铁鞭,二铁,三匕首。用鞭子抽它,不服,就用铁猛击它的头部;再不服,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

这样一位缺乏柔静的女性,是难以得到精明过人、戎马一生的唐太宗的宠幸的。唐太宗膝下子女成群,长孙皇后和后宫嫔妃十余人为他生下14子21女共35个孩子,晚年犹不断得子。武则天进宫12年,却没有生育,并且当才人十几年没有晋升。可见,这时武则天颇不得宠。

既然不得宠,作为最低级内官的才人与侍妾的境遇差不了多少。深居后宫的生活是多么寂寥! 然而,从14岁到26岁,武则天就是这样极有耐心地度过了12年。

十几年的半幽禁生活尽管虚度了最好的一段青春,但这毕竟是武则天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正是这时候,武则天与太子李治——后来的丈夫唐高宗皇帝——产生了恋爱关系。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驾崩,武则天被削发为尼,送进感业寺,空守了1年的青灯梵钟。

永徽元年(650)太宗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进香,看到则天哀怨的面容,昔日的爱恋复映眼帘,他无法忍受这爱的折磨,这是发自内心的爱! 于是,高宗摈弃佛规礼教,毅然把她接入宫中,结为夫妻。

儿子娶父妾为妻,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然而,这对注有北方少数民族血液的隋唐皇室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隋炀帝与隋文帝宣华夫人陈氏,唐太宗与齐王妃杨氏间都有这种 “乱伦”关系。后来的唐玄宗甚至夺儿妻为宠妃。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就有子娶父妾、寡妇改嫁大伯小叔的风俗。这与那些让年青妇女守活寡以保贞节的清规戒律相比,似乎更人道更进步些。

正因如此,唐高宗在永徽六年(655)立武皇后诏书中,直言不讳地公布了他们恋情的由来,诏书称: “朕当太子时,朝夕侍奉在先帝 (太宗) 跟前,与才人武氏渐生恋情,先帝发觉后,大加赞赏,便把才人赐给朕,如同汉代的王政君。”诏书中提到的王政君是汉宣帝后宫的家人,宣帝把她选送给太子刘奭,后来成为王妃、汉元帝皇后,是汉成帝的生母。武则天是嫔妃,王政君是家仆,两人身份不同,诏书把她们硬扯到了一块以寻找佐证。

年已28岁的武则天重获入宫的机会,这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她下决心要利用与高宗皇帝的自由恋爱、感情真挚的关系,夺回失去了青春年华。事实上,这次入宫后,业已成熟的武则天就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了。

武则天这次入宫是得力于王皇后。当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离间皇帝与淑妃的关系,王皇后积极主张接纳武则天入宫,并自作主张让武则天蓄发等待。入宫后,武则天为报恩,对王皇后卑恭卑谨,屈体侍奉,得到皇帝和王皇后的喜欢,很快晋升为昭仪(正二品),位于九嫔之首,仅次于皇后和四妃。然而,王皇后低估了武则天的能量,武则天的入宫,竟使自己和淑妃一起失宠了。

武则天与唐高宗共生下4男2女,唐高宗总共有12个子女,后面6个全是武则天所生的,武则天独占房帷之宠的情形略见一斑。武则天不甘屈居人下,她要取王皇后而代之。于是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发现与皇后、淑妃关系不好的人,就竭力拉拢,施以小恩小惠,将其安插于皇后和淑妃周围。起初,武则天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联合王皇后攻击萧淑妃,使之被废为庶民。接着便把矛头指向了王皇后。

尽管武则天独占了房帷之宠,但要想割断高宗与皇后这对十多年结发夫妻的恩爱并非很容易办到。但是,一般人想不到办不成的事情,武则天却想到办成了。

大约在永徽五年(654)初,武则天第二胎生下位公主,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不禁前去看望,逗弄一番,知道皇帝要来就先走了。武则天趁机残忍地掐死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一会儿,皇帝来看女儿,武则天佯装欢笑,带皇帝来到床前,掀开被子,武则天竟也忍不住失声痛苦起来。皇帝见此情景,十分震惊,赶忙追查是怎么回事。侍女告诉他,王皇后刚才来过。高宗大怒,毫不犹豫地断言: “后杀吾女!”对王皇后的妒妇心肠痛恨不已。武则天又趁机进馋言,告御状,哭诉自己受的种种委曲。使王皇后有口难辩。再加上王皇后久未生育,高宗就此下定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

武则天作为母亲,对亲生女儿下得这般毒手,似乎超出常理,难以置信。然而,如果让武则天也遵循常理行事,那么武则天也就不成其为武则天了。因为,她尝尽了12年才人的冷落寂寥,她不甘心屈居皇后淑妃之下,她要夺取皇后的位置,就不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但是,她知道,自己出身寒微,又有先帝才人的先嫌,而且后宫、外廷中都还没有自己的心腹亲信,要实现既定的抱负,也就只好借助于亲生女儿的幼小躯体,做一次冒险了。结果竟取得了竟想不到的成功。

围绕皇后废立问题,宫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王皇后宠衰,她的娘舅,中书令柳奭首先被贬流。国舅爷、太尉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等顾命元老们迅速组成反对势力,企图阻止武则天入主后宫。朝臣也发生了分化,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人想借机邀功,争当武则天的心腹。有这些外廷朝臣的拥戴,武则天感到力量大得多了,决意与长孙无忌集团争个高低。

永徽五年(654)九月间,唐高宗把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几位宰相召到内殿,讨论皇后废立之事。武则天坐在帘后监视,气氛十分紧张。高宗正式提出:“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朕打算立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拼死谏争。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忠厚贤淑,又没有过错,不应轻废。而武则天出身寒微,又曾侍奉过先帝太宗,立为皇后不合礼仪,恐以恶名留世。

褚遂良见劝谏无效,气恼地扔下象笏(五品以上官上朝用的象板),解去幞巾(古代的一种头巾),叩头流血,恨恨地说: “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武则天见状,恼羞成怒,隔帘骂道: “何不扑杀此僚!”

幸而大臣们说情,说什么国朝没有杀大臣的先例,褚遂良才得以保全性命,不久被贬为潭州 (今湖南长沙) 都督。

元老重臣异议,高宗举棋未定。在这关键时刻,开国功臣李勣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他对皇帝说,皇后废立是皇上的家事,不必去征求外人的意见,许敬宗也在朝廷大造舆论,粗俗地说: “种田的农夫多收了几十石麦子,还想换个老婆,何况贵为天子呢!”在内外夹攻下,高宗决定册立武昭仪为皇后。

永徽五年 (654)十月十三日,皇帝下诏,废皇后王氏、淑妃萧氏为庶人,二人后来被武则天责令各打了100杖,又砍去双足,泡在酒瓮中折磨而死。

十九日,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十一月一日,由司空李勣主持,举行册立皇后大典。32岁的武则天身着皇后礼服,昂首登上肃义门,李勣、于志宁献上玺绶,率领百官朝拜。由此开创了百官朝拜皇后的先例。

武则天终于在坎坷中夺得皇后桂冠。

如果说武则天是通过宫庭阴谋,施展两面派手腕获取了皇后的位置,那么。下一步追逐皇位的手法更显得那么残酷无情,刚毅果敢,她那超女性的心理性格暴露无遗。

女皇的诱惑

皇后的位置,对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来说,应是追求的最高目标了,武则天这时也应该为自己的成功庆幸了。然而,她并不满足。因为在此后的参预朝政逐渐增强了她的权势欲,享受了最高统治者的乐趣。她要打破惯例,当女皇帝。

此时,仇视她的政敌以长孙无忌为首仍控制着朝廷,随时随地都会颠覆她,武则天深知,对这伙实力派不可马虎大意,掉以轻心。因此,她一当上皇后,便头脑清醒地盯着自己的对手,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曾阻碍她入主后宫的政敌,为其登上皇位开辟道路。

长孙无忌集团是武则天首先要清除的对象。长孙无忌是该集团的核心人物,他有开国功臣、顾命遗老兼国舅的身份,要想扳倒这棵大树,确非易事。然而时过境迁,这时候,宰相韩瑗、来济、褚遂良等都被以 “谋不轨”罪远贬。羽翼已剪除,武则天又有何顾忌呢!

显庆四年(659)春,武则天授意许敬宗编造朋党案,把长孙无忌牵扯了进去。在许敬宗的煽惑下,高宗不得不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只是仍准按一品官供给饭食,每天细白米2升,油5升,炭10斤等,每月还给羊20口,猪肉60斤,鱼30条,酒9斗,表示对这位至亲长辈的优遇,七月,许敬宗遣同党袁公瑜往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杀。因受其牵连,宰相于志宁免官,柳奭、韩瑗除名,不久被杀。来济被远贬新疆。被株连的还有长孙、柳、韩、于等家族成员几十人,或杀或流或贬。长孙无忌集团被彻底摧毁。

与此同时,李义府、许敬宗等被擢为宰相,逐渐成为则天的亲信。

长孙无忌集团的垮台,标志着一个多世纪里关陇集团把持中央政权局面的终结,也标志着几百年来门阀政治的终结。从此,以武则天为首的寒门官僚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了。

正当武则天庆幸自己消除了长孙无忌集团这一特大障碍时,宰相上官仪掀起的废后风波又使她惊恐万状。麟德元年 (664),高宗因不满武则天的专横牵制,乃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后,上官仪极口附和说:“皇后恣意专权,天下极为不满,应当废掉以顺人心。”并受命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布置在皇帝身边的亲信,见事不好,飞奔告后。武则天慌忙赶到皇帝身边,一番申诉竟把皇帝说软了,上官仪成了挡箭牌,高宗吱吱唔唔地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可见武则天控制皇帝是颇为有方的。武则天立即指使许敬宗诬构上官仪与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下狱处死,家属籍没,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上官庭芝之女——也随母一起没入宫中为婢。后来上官婉儿成为武则天的心腹笔杆,活跃于武周政治舞台,郭沫若先生十分赞赏她俩摆脱杀父之仇的私怨,在国事上密切合作的雅量,并把这一故事写进历史剧《武则天》之中。

上官仪被杀后,朝廷中再没有敢与武则天作对的了。从此,她的政治权力迅速膨胀起来。早在显庆五年 (660),高宗就因病让武后决百司奏事,几乎取代了皇帝权力。上官仪伏诛后,武则天垂于帘后协助高宗理政,已形成“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的局面,”朝廷内外称帝、后为 “二圣”。

武则天受命辅政,中心工作便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实力,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 《姓氏录》 的修订。

贞观中,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依照官位定族姓的原则,修撰《氏族志》。但是《氏族志》并没有跳出魏晋以来重阀阅的旧例。所列九等293姓中仍有许多官职很低的旧士族,特别是它把武姓家族排斥在外,这当然是武则天所不能容忍的。显庆四年 (659),长孙无忌被贬出京城2个月,许敬宗、李义府等立刻奏请修订《姓氏录》,列后族武姓为第一等,其余按官品高下分为九等。这就彻底打破了氏族大姓排在首位的框框。

唐太宗虽也不满门阀制度,但由于长期处于氏族包围之中,头脑中存在着开放进步的治国思想与残存的门阀观念的矛盾,《氏族志》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姓氏录》则从名到实都是对门阀制度的否定,使大批寒门地主进入官场,加速了氏族社会的衰亡,人们的门第观念也为之一新。

乾封元年 (666),唐高宗决定封禅泰山,武则天认为宣耀自己的时候到来了,便请求皇帝让她率内外命妇参加这次大规模的礼仪活动,从而取得了以皇后身份继皇帝之后升禅坛主持亚献的殊荣。礼毕,文武百官皆赐官加爵,极尽优容。这些受赐之臣又怎能不对武后感恩戴德呢!

武则天为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毕生坚持不懈地用各种手段扩大自己对官僚阶层的影响,不断培植和更新拥戴自己的官僚队伍,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础。周隋以来,随着九品中正制逐渐失去魅力,到武则天时期,学而优则仕的科学制度发展起来,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蜂涌进入官场,他们代表新兴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武则天的登台,作为他们的总代表,为他们广开了门路。这样,在唐高宗在世时,武则天便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支有相当势力的亲信队伍,其核心是始于乾封年间的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是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召入禁中的文人学士,因特许从北门即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知名的有刘祎之、元万顷、范履冰等,这些文章高手不仅完成了《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等一批着作,而且依仗武后的权势,直接参预朝政,分割宰相的权力,从而成为控制外庭的重要御用力量。开馆延揽士人论学着述,历来是有政治色彩的活动。北门学士的设立不过是武则天培植亲信力量以操纵朝政的新的政治策略。在此后的20多年里,武则天由皇后到临朝称制,进而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文人学士智囊班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元元年(674),武则天进号天后,上意见书十二条,即所谓“建言十二事”,包括了劝农桑、薄赋徭、息兵、广言路等十二项内容,这是具有政纲性质的建议书,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由皇帝诏令实行。

自显庆四、五年 (559、660)武则天以皇后、参政以来,通过上述提高武姓本家和在职群臣的社会地位、扩大亲信队伍、提出政治纲领等一系列工作,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影响,扎实稳妥,不急不躁,充分体现出一个大政治家的心计。这样一来,武则天俨然当上了真天子。她自信,唐高宗一死,便是女皇的天下了。然而偏偏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和她过不去。

武则天亲生的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 (又名哲)、四子李旦(又名轮)。显庆元年(656),废太子李忠,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谦虚谨让,深得父皇的厚爱和大臣的信赖。咸亨二年(671)正月,皇帝出幸东都洛阳,命皇太子在京师长安监国。咸亨四年,又让太子听取大臣们奏事。屡次实习朝政,表现出了良好的治国才能和品行。这时的高宗,身体越来越不支,感到自己无法承受国家政务的烦扰,于是便想着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

长大成人的儿子使武则天忧心忡忡,眼看着自己将要丧失辅政的权力,进而女皇的理想也将化为泡影。作为母亲她也约束不了自己日益长大成人的儿子,儿子对自己很不顺从。咸亨二年太子监国时,他发现宫中幽禁着自己两个异母姐姐——萧淑妃的义阳、宣城二公主,都已是年逾30的老姑娘了。太子弘以恻隐之心奏请父皇准予她们出嫁。这一下子惹恼了母后,她气愤地当即就把她们配给了卫士。此后太子屡次违背天后的旨意。对这么“不识好歹”的儿子,只好忍痛割爱“大义灭亲”了。上元二年(675) 四月,24岁的皇太子李弘被母后用药酒毒死在洛州合壁宫。后来追谥为孝敬皇帝,这大概是出自怜子之情吧。

皇太子李弘的死,对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无疑是沉重打击。他感到再也没有精力为国事操劳了,便打算把宝座交给已咄咄逼人的皇后。这种亘古未有的逊位事件使宰相们噤若寒蝉。张文瓘、戴至德、李敬玄、刘仁轨等不敢置喙,只有中书令郝处俊,中书侍郎李义琰极力劝阻,在他俩激烈的反对下,高宗逊位一事才告流产。但是武则天日后则不会轻易放过谏阻的郝处俊。10年之后,武则天借故杀他的孙子郝象贤时,竟将郝处俊的坟墓斫棺毁柩,报了宿怨。

逊位虽然流产了,但皇帝的提议为武则天蓄谋已久的野心,打了一针强心剂。15年后武则天登上女皇宝座那震惊世人的壮举,正是此时唐高宗给了她第一个明确的推动。

武则天虽仅以自己幼小的女儿作垫脚石便顺利地登上了后位,但女皇梦却不那么圆满。杀死长子,次子又搅得她卧榻难眠。

李弘死后一个月,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兄弟四人中,李贤天分最高,聪明好学,自幼即读了《尚书》、《论语》、《礼记》,过目不忘,深受父皇钟爱。那时间,皇帝一度想逊位于皇后的念头被打消后,就全力培养这个儿子,屡次命他监国。李贤处理政务,颇称能干,又招集着名学者注范晔的 《后汉书》,(后汉政权落在母后外戚手中,李贤注《后汉书》可能有微意),在士人中声望很高。仪凤二年(677)三月,曾反对逊位于武则天的中书令郝处俊兼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兼太子右庶子。原太子左庶子李大安升任丞相,这是李贤最得力的官僚。当时宰相还有七人:李敬玄、薛元超、高智周、张文瓘、来恒、戴至德、刘仁轨,只有刘仁轨与武则天关系比较密切。这样,在仪凤年间,唐高宗安排的宰相班子基本上是太子李贤的人,反武则天的力量有一定的优势,可见唐高宗下决心培养李贤接替皇帝,武则天又一次面临失去权力的危机。

武则天不敢怠慢,立即指使人搜罗罪状,告发太子好声色,怀逆谋。宰相薛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受命审理此案,兴师动众搜查东宫。调露二年(680)八月,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迁往巴州。文明元年 (684)二月,在废中宗之后第三天,武则天派人去巴州杀死了李贤。

李贤一案牵连了很多人。李贤的一批党羽被杀,宰相、左庶子张大安等十余人被流放,唐宗室子孙也有许多受牵连。李贤的孩子也未能幸免,他的三个儿子光顺、守礼、守义都被幽禁宫中,18年不许出庭院。守礼一直活到唐玄宗开元末年,由于长期监禁,身患风湿病,传说能预知晴雨。

武则天作为母亲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竟如此毫不怜惜,这除了女皇的诱惑外,据说还因李贤不是武则天亲生的,而是其姐韩国夫人之子。

武士彟与杨氏所生的三个女儿都有殊容,大女儿嫁贺兰越石,生下一儿一女便早早地守寡。永徽年间,唐高宗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她以大姨身份携女儿出入后宫,为高宗皇帝暗宠,封为韩国夫人。女儿贺兰氏同她母亲和姨一样,姿色艳丽,素称国姝,令高宗神魂颠倒,急忙封她为魏国夫人,甚至想纳为妃,只是碍于武则天,迟迟不敢动。武则天得知,醋意大发,妒火难平。在乾封元年泰山封禅以后,趁武惟良、武怀运以岳牧身份参加封禅又跟随回京师之机,在武惟良所献食物中投毒,毒死魏国夫人,又嫁祸于武惟良兄弟,把他俩处死。一箭双雕,既除了在宫中和她争宠的年轻外甥女,又泄了自小欺凌自己孤儿寡母的两个堂兄的私愤。

大约永徽五年(654)底,韩国夫人忽觉自己怀孕即将临产。这可难坏了皇帝与韩国夫人这对偷情人。恰在这时,武则天因第三胎不足月小产,孩子夭折。于是好事者为这件事作了巧妙的安排,以姐姐的私生子顶替小产夭亡的孩子。对这一安排,皇帝和寡妇姐姐当然会同意,这样使他们的私生子有一个较好的出路。武则天也认为,多一个儿子会使她在后宫的地位更加优越,何况那时王皇后、萧淑妃还在,她的地位不稳,是不会与寡姐计较的。所以,这个顶替的私生子大概就是李贤了。当然谁为此事张罗以及此事真假与否,现今还是一个谜。

无论李贤是否嫡生,武则天决不容忍任何阻碍她君临天下的势力,这一点是明确的。这样看来,李贤的死也就势属必然了。

调露二年 (680) 八月,李贤被废翌日,三子李显继为皇太子。弘道元年 (683) 十二月,56岁的唐高宗死去。遗嘱皇太子继帝位,军国大事听从天后处理。这又为武则天上台铺下坦途。

李显继帝位,号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

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容忍李显继帝位呢? 这大概是由于李显不及他两个哥哥聪敏,即使称了帝,也容易控制。当然武则天也是出于尊重夫君的临终遗嘱,珍惜他们的夫妻感情。而且此时她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外廷尚未完全控制住,勉强称帝必定会引起乱子。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暂缓称帝是出于一个政治家的精明。

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又借故将继位不到两个月的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再立四子李旦继皇位,是为唐睿宗。为什么会走马灯似的更换一朝天子呢?原来中宗上台后,打算升迁岳父韦玄贞当宰相,顾命宰相裴炎不同意,发生了争执。这位年轻的皇帝不明白自己的傀儡地位,还摆架子说:“我要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何况一个侍中呢?”没想到,裴炎告知了武则天。武则天便马上召集百官到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李显很不服气,责问母后: “我有何罪?”武则天回答他: “你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怎么没有罪呢?” 一句话便使他失去了皇位。

武则天虽让唐睿宗李旦继承皇位,但不准他参预政事处理,自己临朝专政,圣衷独断。由此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她把东都洛阳改称神都,以便作为未来的京师。追赠武氏家族的五世祖先。更改唐百官名称,如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 门下省改称鸾台,侍中为纳言; 中书省改称凤阁,中书令为内史; 宰相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尚书六部也更改了名称:吏部称天官,户部称地官,礼部称春官,兵部称夏官,刑部称秋官,工部称冬官。御史台分为左肃政、右肃政两台,左台纠察朝廷,右台纠察郡县。百官改名,是女皇帝准备登基的一个步骤。

然而,这一系列改朝换代的行动。却惹恼了一伙政治失意分子,导致扬州的武装反叛。

文明元年 (684) 九月,先前被武则天贬黜的柳州司马徐敬业 (徐世绩即李绩之子)等人,公开打出反武旗号,起兵扬州。旬日间聚集起10余万人的队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作《讨武曌檄》,充当叛军喉舌,为叛乱大造舆论。

武则天首次面临这样重大的军事危机,虽然表面上镇定自若,还颇有兴致地欣赏那篇咒骂自己的檄文,但总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慌。她紧急调动30万大军,任命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军从洛阳出发,沿运河汴水南下平叛。又任命着名将帅、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协同作战。在强大军事攻势下,徐敬业、骆宾王接连败退,最后企图出海逃往高丽(今朝鲜),因海风阻挡不能启航,为部将所杀。叛乱自发动到平息,仅40余天,10万叛军便烟消云散。武则天安然度过了这场最大危机。

还在扬州平叛战争最紧张之际,朝廷中,宰相裴炎不但没有积极组织平叛,反而乘机要挟武则天还政于睿宗,说:“如果太后把权力交给李旦,那么叛乱就会不讨自灭。”这分明是同武则天唱对台戏。监察御史崔詧飞告裴炎谋反,武则天便将其逮捕入狱。命左肃政大夫 (御史大夫) 蹇味道、侍御史酷吏鱼承晔审理。不久,将裴炎斩首于洛阳的都亭驿。

裴炎临死还不服气地说: “宰相下狱,安有此理。”他不知道他的死是由他所掌握的相权和武则天的皇权对抗的结果。裴炎受遗诏辅政,是当时唯一能同武则天抗衡的政治力量。裴炎不仅不顺从武则天,甚至公然要挟武则天下台。那么他的下场就免不了上断头台。

裴炎死后,武则天开始对控制外廷的宰相班子进行调整。刘景先、韦弘敏、郭待举先后被罢,增补蹇味道、李景谌为宰相。李当月又被降为司宾少卿,又补沈君谅、崔詧、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相。不久,武、崔、蹇又被免去宰相职务。光宅元年 (684)和垂拱元年(685)这两年内,宰相的任免剧烈变化。这是因为武则天有鉴于过去与李贤的争夺中外廷失控的教训,着力权衡、调整宰相班子,重新建立自己的亲信辅臣。

随后,她又为登基大造舆论,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神秘气氛。垂拱四年 (688),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派雍州人康同泰献给武则天一块白石头,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字样。诡称得自洛水。武则天十分高兴地把白石命名为“宝图”,并提拔康同泰为游击将军。

又下诏表示要亲自拜洛水受宝图,举行告天仪式,然后在即将落成的明堂举行大典,接受群臣朝贺。不久,武则天又将宝图改名为“天授宝图”,洛水称为“永昌洛水”,出图地点称为 “圣图泉”,刻石称为 “天授圣图之表”,封洛水神为 “显圣侯”。

武则天端坐在武成殿,睿宗皇帝率群臣上尊号“圣母神皇”,并制做了作为执掌国柄象征的神皇三玺 (玉印)。

翌年,改年号永昌。武则天在位15年,临朝专制21年,前后18次改元,有时一年三次改年号,大都由类似事件引起的。这表示出她对自己以女性称帝的行为有些心虚,便大肆渲染君权神授。

不管怎么说,武则天的舆论准备相当维妙维肖。

在武则天之前,古代帝王都是死后才上庙号、谥号,除了太上皇,没有生前上尊号的先例。武则天开创先例,而且花样不断翻新,为后世帝王纷纷效尤。

“神皇”之号不过是作为由皇后到女皇的过渡而已,离名正言顺地戴上皇冠统御天下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但是,她明白,愈是到关键时刻,就更需要谨慎行事。

果然,就在这时,李唐宗室不甘沉默了。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首谋起兵,打出了 “举兵唱天下,迎还中宗”的旗号。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父子分别在豫州 (今河南汝县)、博州 (今山东聊城) 先行发难。

武则天有上次平叛的经验和这时地位的巩固,因而显得十分镇静。她派出清平道大总管丘神勣和中军大总管麴崇裕率两路兵马,没费多大气力就镇压了这次宗室起兵。参与谋划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潠、常乐公主、东莞公李融、霍王李元轨等皆遭诛杀。

扬州和豫、博两次反武起兵的失败,用事实证明了再没有什么可以与武则天抗衡的力量了。永昌元年(689)元旦,在薛怀义督建的万象神宫(即明堂)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 武则天堂而皇之地 “服兖冕, 搢大圭 (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 上尖下方),执镇圭为初献”,皇帝和皇太子悄悄跟在后面为亚献、终献。江山谁主的格局彻底明朗化,正式改朝换代,只是个日程的问题了。

谈到唐代明堂 (又名万象神宫) 的修建,不能不介绍一位与武则天关系密切又屡为人唾弃的人物,这就是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鄠(今陕西鄠县)人。早年流浪到洛阳街头,以卖药为生,闯荡江湖,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狂中不失几分英俊,男人特有的气质在他身上都得到充分体现。

唐高宗的千金公主偶然发现了这伟岸壮士,马上派人把他召到宫中,亲自为他沐浴更衣,留待数日,把他献给寡居多年正寂寞上火的武则天。小宝刚过30,侍寝有术,深得则天宠爱。此后,武则天干涩的面颊又透出红润。

但这又出现了问题,因为除了皇帝和宦官,其他男性是不能随便出入后宫的。怎么能让薛怀义合乎情理地往来于后宫呢?

这时,千金公主又献计,把冯小宝变为僧人,将洛阳的名刹白马寺修饰一下,让他出任主持。僧人进出后宫限制不那么严格。武则天认为这是个好办法,随后让小宝学习佛教经典,既掩饰身份,又可陶冶性情,培养参政的能力。又改名为怀义,赐给薛姓,让太平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薛绍以叔父之礼相待。

薛怀义虽为侍寝宠臣,但男宠的地位毕竟不同于嫔妃,他不满足于专任侍寝,他对任何事都有过人的聪明。垂拱四年 (688),薛怀义受命督建明堂和天堂,耗资巨万,建筑物雄伟华美,令人瞠目 (明堂后来改名为万象神宫)。薛怀义因功被擢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他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血军队,远征突厥。他利用当时流行的对弥勒佛的信仰,和僧法明等僧人编写了《大云经》四卷,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应当取代唐朝成为天子。从而为武则天提供了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理论的思想武器,更助于她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薛怀义的这些活动和政治手腕,绝非等闲之辈所能有的。后起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与他相比,只不过徒具美貌而已。

后来御医沈南璆成为武则天新的男宠,薛怀义受到冷淡,这使他妒火难忍,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督造的耗资巨万的明堂。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严厉惩治薛怀义。武则天念及旧情,为其遮掩,不加追究。薛怀义却日益骄横,终于引起武则天的厌恶。证圣元年(695),指使人将其暗杀。

天授元年 (690) 的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了她的女皇梦,从名到实当上了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女皇帝。武则天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尚赤,改元天授。建立了大周王朝。史称这一改唐为周的事件为 “武周革命”。

又在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为太庙,追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以迁近洛邑的平王少子姬武为睿祖康皇帝。这样援引姬周为自己的远祖可谓荒诞不经,只因苦于自己先世没有门第封爵,只好胡攀乱附,捧出这么一个名武而不姓武的姬姓宗室作为新建武周政权的背景,伪称武氏出于姬姓。其下五世祖成克己尊为严祖成皇帝,高祖武居常为肃恭章敬皇帝,曾祖武俭为烈祖昭安皇帝,祖父武华为显祖文穆皇帝,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封异母兄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武元庆之子武三思为王,堂侄武懿宗等十余人封郡王。

武则天还别出心裁地造了12个字, 如合山水土的 “埊”为地, 一生的 “”为人,一忠的 “” 为臣, 千千万万的 “” 为年, 口内八方的 “圀” 为国。 改自己的名为“曌”,取日月当空之意。这些字通行全国,虽然当时造成一定的混乱,但为我们今天判断文物的年代提供了方便。

历史虽已经造成了皇位非武则天莫属的形势,但是武则天做起事来总是那么有板有眼。称帝前夕,还导演了一场劝进闹剧,目的在于造成她不得已才登皇位的假象。

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父老百姓900人上表请改唐为周,武则天当面没答应,但心里高兴,马上擢傅游艺为给事中,以示褒奖。接着,傅游艺又胁迫群臣奏请,说什么“凤集上阳宫,赤雀现朝堂”等种种 “祥瑞”,表明天意要改朝换代。

睿宗皇帝很不自在,急忙上表请求赐武姓,以独尊武氏一主。皇帝改姓从母,意味着李氏国柄将移,武周政权将立。

武则天终于羞羞答答地接受了皇帝和百官黎民的“请愿”,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吉祥的日子,登上则天门楼,宣布大周王朝正式建立。大赦天下罪犯,设宴三天,普天同庆。重阳节就成为武周的开国纪念日。

皇帝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

武则天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女皇宝座。为这一天的到来,武则天历尽坎坷荆棘,尝尽了种种酸甜苦辣,极有耐心地经营了50余年。女皇的圣灵诱惑着她从媚娘、才人、昭仪、宸妃、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到女皇,极不容易地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峰巅。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的一位女性帝王,打破了皇位男性化的传统格局,为中国的历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酷吏之政

武则天要在中华这样一个古老的封建大国建立和巩固自己作为女主的地位,反对的力量是很强的。公开的起兵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毕竟还有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在威胁着她及新王朝的生存。而且,朝廷内外反武言行极为普遍,如狄仁杰的姨母卢氏不许儿子“事女主”,连自己的亲信刘祎之也劝她“返政”以安人心。更甚之,鄱阳公李諲竟要谋迎中宗于庐陵。

面对这些潜在的反对力量,武则天如坐针毡,深为新建王朝担忧。

正在这时,侍御史鱼承晔(27名酷吏之一)的儿子鱼保家奉献“良策”:在朝堂上设置铜匦 (gui,检举箱),收受天下投书。

武则天接受建议,诏令铸造四个铜匦,分别涂上青、丹、白、黑之色,分列于朝堂。青匦称为 “招恩”置于东,丹匦称为 “诏谏”置于南,白匦称为 “伸冤”置于西,黑匦称为 “通玄”置于北。敕令正谏大夫 (谏官) 为知匦使,侍御史为理匦使,受理天下告密文书。这项措施目的虽然在于加强政治控制,但对广开言路,通达下情也不无作用。

为了方便告密者,武则天又诏令各州县,凡有欲进京投书告密者,沿途给予驿马和五品官待遇。告密者不分贵贱,一律接见。告密属实擢官赏赐,不实者也不追穷。一时间,四方告密者蜂涌而来,进京投书铜匦者络绎不绝。

武则天通过这个告密制度,很快物色到一批酷吏。神龙元年 (705),唐中宗发布诏书列举了27名酷吏: 刘光业、王德寿、王处贞、屈贞筠、鲍思恭、刘景阳、丘神勣、来子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鱼承晔、王景昭、索元礼、傅游艺、王弘义、张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止、郭霸、李敬仁、皇甫文备、陈嘉宝、唐奉一、李秦授、曹仁哲。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最为臭名昭着。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告密陷害为事。来俊臣和万国俊等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专着《罗织经》,作为培养新酷吏的教材。

他们创造了名目繁多颇有诗意的审讯酷法,如 “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玉女登梯”,“方梁压髁”,“碎瓦搘膝”,“凤凰晒翅”,“猕猴钻火”等等。

如果犯人不肯马上招供认罪,就将犯人的手脚捆绑起来,象陀螺似地在地上旋转,这就是凤凰晒翅。

用绳索紧缚犯人的腰部,将绳端固定在架上,然后使犯人前进,随着前进使得绳索在腰上愈束愈紧,假如再要前进,连肠胃都会扭断,此即驴驹拔橛。

仙人献果是让犯人跪在碎砖瓦片上,高举双手,托起重物,手上沉重的压力会使瓦片碎砖刺入胫骨,使犯人痛得昏厥。

玉女登梯是在很高的地方,放一根木条,令犯人站在上面,用绳索捆住腰,慢慢向后拉。这样以来,即使没有惧高症的人,也会因恐惧而发狂。

或者将犯人倒吊起来,在头发上拴一块大石头,犯人的脸和脖子很快就会浮肿,不久耳洞和鼻孔开始流血,再健康的人也会气绝。

此外,还发明了十个大枷,也命以不同的名堂: 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

这些骇人听闻的酷刑,使囚犯 “颤栗流汗,望风自诬”。

这样,一整套完整的执行恐怖政策的制度和机构建立起来了。

在恐怖政策下,武则天放手任用酷吏,被杀和遭流放者动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

李唐宗室是酷吏们打击的主要对象。他们不甘心先帝的事业落在异族女性手里,极端仇视武则天。反抗越烈,打击越重。宗室子孙除李显、李旦及其子女尚能保全外,只有唐高宗的千金公主因百般献媚得以安宁,其余的或被杀、或自杀、或流放。

自从刘裕屠杀晋朝司马氏的子孙首开恶例之后,历次改换朝代都尽杀前代宗室。武则天以女性崛起,当然阻力很大,所以屠杀也最烈。垂拱四年 (688) 宗室起兵流产后,高祖李渊、太宗世民的子、孙、女、婿十余人被贬、流、杀。太宗第十子贝州刺史、纪王李慎因交通越王李贞,与其子孙多人被诛杀。李慎的孝女东光县主闻父死讯,悲痛呕血,服丧三年后,又绝膏沐二十年,以表哀愤。

永昌元年 (689),连州别驾、鄱阳公李諲 (唐高祖子李元庆的第六子) 秘密策划去庐陵迎立中宗李显,事情泄露后,与太宗的孙子李炜等宗室12人被诛杀。天官尚书邓玄挺是李諲的岳父,也以知情不报罪被杀。

载初元年 (690),又发生了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案。二人为唐高宗第三、四子皆为武氏所恶。许王因是萧淑妃所生,尤被谗嫉。这年,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捏造谋反罪,诛杀了许王李素节及其9子。泽王闻讯,十分惊恐,自缢而死,其子7人被杀。

这一年的八月,又杀唐高祖第21子密王李元晓的长子李颖等宗室12人,诛其亲党数百家。

宗室被诛杀的远不止这些,故司马光在修撰《资治通鉴》时,不无感慨地说:“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

这样,在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时,李唐宗室就全然无力组织反抗了。

酷吏们打击的另一对象便是元老大臣。这些人每每以唐家老臣自居,以匡救社稷为己任,对武则天的 “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因此,武则天对他们防范甚至,只要稍露形迹,甚至只凭诬告,就对他们下手。

冯元常是唐高宗的信重大臣,累官至尚书左丞,高宗重病中,受诏平章百司奏事。他曾密奏: “皇后权太重,应当抑损一下。”平时对武则天又多有不恭。因此,武则天对其极为反感。垂拱三年 (687),酷吏周兴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入狱,折磨而死。

次年,周兴又诬告武将黑齿常之谋反,下狱自缢而死。黑齿常之是百济人,降唐后历任禁军将领,多次奉使御边,吐蕃、突厥望而生畏,是当时仅存的几员名将之一。他善于御众,所得奖赏都分给将士,很得人心。这样一位骠将蒙受不白之冤,人们多为之鸣不平。

右卫将军李安静是隋唐间名将李纲之孙,忠贞耿直。武则天改唐为周时,公卿百官皆上表劝进,参加闹剧,唯独李安静坚决反对。天授二年 (691),酷吏来俊臣逼他供认谋反,李安静回答说: “以我唐家老臣,须杀即杀! 若问谋反,实无可对。”终于被来俊臣杀害。

据统计,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做宰相的共24人,在6年零7个月中,被杀或贬流罢相的就有17人,只有4个宰相做到武则天称帝以后。而这四人中,武承嗣、武攸宁是武则天的本家侄子,另外两个邢文伟和岑长倩也都好景不长,一年之内先后被杀了。宰相班子在武则天的酷政下剧烈地变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当武则天篡唐时,朝臣中竟难以形成一个反武轴心。

被杀的人当然主要是武则天的政敌,也有她自己的亲信,如刘祎之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从北门学士登相位,一直受到器重。但他还心存唐室,也不满于武则天临朝称制,希望还政于中宗。武则天十分生气地说: “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垂拱三年 (687) 将其赐死于家。

范履冰也以北门学士进用,在禁中20余年,最受宠信,官至宰相。天授元年(690),因他所举荐的官员犯罪,受牵连入狱被杀。

在滥刑中,无辜受冤者也很多。如酷吏万国俊等六道杀流人使分赴岭南、剑南、黔中、安南诸道按问流人,万国俊将岭南300多流人全部杀掉,刘光业杀了900余人,王德寿杀了700人,少者也不下500人,殃及无数百姓。事后,武则天知道冤滥,下诏赦免了幸存的流人及其家属,准许他们返回故里。

欧阳修在评价武则天的酷吏政治时这样说过:武则天“稍图革命,然畏人心不肯附,乃阴忍鸷害,肆斩杀怖天下。”

但是,武则天毕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不是单凭肆虐蛮干的疯子,她任用酷吏是有限度的。27名酷吏除傅游艺外,即如周兴、来俊臣、丘神勣、索元礼等也无一授相职,只是让他们执法而不与他们执政大权。在司法机构中又保留了狄仁杰、徐有功、杜景佺、李日知等一批执法平允的良吏。被酷吏罗告的囚犯间流传这样一句话:“遇来(俊臣)侯(思止) 必死,遇徐 (有功) 杜 (景佺) 必生。”尽管这批能干优秀的大臣被酷吏们视为眼中钉,一再受到诬陷,但总是受到武则天的亲自保护,旋贬旋复,倚为股肱,这对整个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酷吏的滥杀也引起朝臣们人人自危,形成新的危机。武则天为缓和政局,便不惜将这伙作为鹰犬和工具的酷吏抛出去。酷吏的残暴最后落得个引火烧身的下场。善有善终,恶有恶报,自古皆然。

酷吏周兴案使得 “请君入瓮” 的故事广为流传。

周兴以制造 “谋反”冤狱而臭名昭着,杀害了数千人,民愤极大。也被人告以 “谋反”罪,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受命邀周兴宴饮,当时周兴不知自己已入案。酒过三巡,来俊臣说: “弟有一案,罪犯不肯认罪,怎么办呢?”周兴随口便说:“这还不好办,取一大瓮,四周架上炭火,把犯人置入瓮中,还怕不认罪吗!”来俊臣即刻命人抬来大瓮,四周点起火,躬身对周兴说道: “有人告兄谋反,请兄入此瓮。”周兴听罢,面色苍白,俯首认罪。按法律,谋反罪应当处死,周兴因有功武则天,赦其死,流放岭南。行至途中,被仇家杀戮而死。

酷吏索元礼,也以告密起家。扬州起兵后,他在洛州牧院首按制狱,性情残忍,每审讯一人,必扩大至数百人,凶狠之至,甚于虎狼,数千人丧于其手,终于激起民愤。武则天为平民愤,“亦杀之以慰人望”。

万岁通天二年 (697),酷吏来俊臣罗织罪状,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皇嗣李旦等人谋反,结果被诸武反控,下狱处死。仇家纷纷前往,剥其皮,剐其肉,挖出眼珠,剖腹取心,踏成泥浆。武则天看到人们如此愤恨,随即下制书,历数来俊臣的罪状,加以灭族罪,以雪苍生之愤。洛阳士民闻报,相贺于街头: “自今眠者背始贴席矣。”

来俊臣问斩后,其党徒也都配流岭南。这标志着14年(684——697,武则天临朝至称帝前期) 漫长的恐怖酷吏政治的结束。此后,武则天的政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变化,从武则天称制称帝时期宰相班子的更替变化也可反映出。以圣历元年(698)九月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界标,之前的14年酷刑,宰相被贬杀的占58—74%,而在最后7年,宰相无一被杀,被贬的也只占22%。由此看出,武则天最后放弃了酷吏政治,政治气氛趋于缓和。

从临朝称制到称帝前期,武则天运用其铁的手腕,残忍的性格,实行了十余年的酷吏政治。且不管武则天是否是杀人魔王,“千古未有之忍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武则天要以女性来巩固自己既得的权力,进而保证在皇位争夺中稳操胜券,除了施行酷政滥刑外,似乎再没有更有力的手段了。

酷吏政治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杀人虽多,却没有动摇她的统治基础,相反得到了更广泛的庶族势力的支持。这是由于武则天所杀的反对派,大都是那些不赞成她称后称帝的李唐宗室和掌大权享高位的关陇士族,在客观上抑制了士族势力,扶持了庶族势力。这就是武则天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

滥杀固然是残忍的,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酷吏的猖獗并不限于武则天一时。封建君主为了争夺权位而杀戮成千上万的人是司空见惯的事,自两汉至明清,屡见不鲜。素为人称道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在杀兄屠弟的骨肉残杀中夺得帝位的吗?

陷入困境

随着酷政的终结,帝位巩固了,政治气氛也随之得以改善,从此,武则天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武则天并没有感到舒心,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她无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从而陷入困境。

武则天改唐为周,立即起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也赐给武姓,又免去天下武姓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追封武氏先人,上谥号,立庙宇。显然,她是想传位给武氏子孙。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更是跃跃欲试,甚至勾结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武承嗣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公开挑战,从皇帝降为皇嗣的李旦处于不能讲话的无力自卫的可怜境地。

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联名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武承嗣等更是拚命钻营。为迎合武则天,接连上表,请求为她加尊号,有“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他自己也借此树立其作为圣神皇帝最忠诚的拥戴者的威望。

长寿二年(693)元旦,武则天在万象神宫 (明堂)举行祭典大礼,她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皇嗣李旦尴尬地站在一边。公开摆出武氏家天下的阵势。由此,李武两姓争夺储位的矛盾日趋激化了。

武则天意识到,切实解决好储君问题,成为进一步稳定政局的关键。

狄仁杰、李昭德等几位有见识的宰相坚决反对立武氏为皇嗣。他们提醒武则天,“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呢?陛下若立儿子,那么百年之后,可以永享儿孙的香火;若立侄子,则从未听说过侄子当皇帝为姑母立庙奉祀的。”

这正是武则天伤脑筋的问题。立本家子侄为皇储,的确可以保全她的武周政权,但继位的人是不会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太庙的。而立儿子为储君,可以同夫君共享子孙的祭祀,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手打破的传统中去。她感到十分苦恼。

一天,74岁高龄的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昨天夜里,朕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折断了,卿看是何征兆?”

狄仁杰趁机借题发挥说:“鹉者,武也,即指陛下,两翼即指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位殿下,两翼不就复振了吗?”

这时,宰相吉顼为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出主意: 你们兄弟俩专横跋扈,深为群臣忌恨,要想保全自己,现在唯一可做的是参预立储的大政,借枕席之便,劝说武皇复立庐陵王为皇太子。二张听其言,屡次吹枕边风,促使武则天做出最后决断,不再考虑立武氏储君。

圣历元年(698)初,武则天派人把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洛阳,皇嗣李旦知趣地请求退位,李显被立为太子。武承嗣眼看太子位到手又易人,一气之下,怏怏死去。

武则天的悲剧就在于她从传统的叛逆者又不得不转回到传统的维护者。尽管如此,复立庐陵王仍不失为武则天晚年的一项最重要的明智的决策,表明了武则天从立储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也表示了她在李武两姓之间的最后抉择。

复立李显,不仅阻止了武氏诸王图谋太子位的活动,适时压抑了诸武的气焰,使他们在武则天在世时没能象在唐中宗时那样仗势用事严重地危害政治,而且对缓和当时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万岁通天元年 (696),契丹军队侵扰河北时,曾发布檄文说: “还我庐陵王。”

圣历元年(698)八月,武承嗣之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娶默啜可汗女儿,被当场拒绝,说:“我世代受李氏恩赐,打算把女儿嫁给李氏子作为报答,你武家儿哪有资格。听说李氏还有两位皇子,我应当发兵相助。”可见,储位问题成为契丹、突厥出兵的口实,促使武则天要及早解决。

庐陵王的复立,使一度紧张的气氛趋于缓和。武则天为了防止在自己死后,诸武与太子再度纷争残杀,便召集起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诸武,宣誓明堂,祭告天地,立下铁券,藏于史馆,让他们和平共处。这样一来,无论武则天与太子李显及李唐拥戴者的关系,还是太子与武三思为首的诸武的关系,一时都融洽起来。由此,武则天赢得了最后一段比较安定轻松的日子,赢得了她死后的哀荣。无疑,复立李显为太子的事件,是放弃酷吏政治之后,这位女政治家晚年的又一巨大成功。

女皇毕竟已入古稀之年,如果不是上官婉儿的悉心侍奉,尤其是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满足,春情暂住,她那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早就裸露无遗了。所以,她很感谢张家兄弟的奉献,授之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

然而,二张的得势与跋扈,却引来了朝臣们的诉诸武力。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 崔玄, 左羽林将军桓彦范, 右羽林将军敬晖, 右台中丞袁恕己等五人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二张于宫内。病榻中的武则天被 “请”下御座,让位于中宗。唐中宗李显重登阔别近20年的皇位。后来,张柬之等五人被封为王,史称这一事件为“五王政变”。

那么,给武则天带来退位之祸的二张究竟是何许人呢?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中山义丰 (今河北安国) 人,其祖父辈的张行成在贞观末当过宰相,也算得上名门出身。薛怀义被秘密处决后,御医沈南璆充为男宠,但这位时过中年的温和男性,身心的虚弱难以满足武则天的要求。70多岁的武则天又陷入了寂聊烦闷之中,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责骂侍女,一向机灵的上官婉儿也屡遭训斥。婉儿虽善体人意,这时也感到罔然。这也难怪婉儿,独身半生,从未尝过男女欢爱的乐趣,怎会理解女皇的变态呢。

还是亲生女儿最理解母亲的心事。大约在万岁通天二年 (697),太平公主给武则天带来一位不过20岁的美貌少年,聪明伶俐,通晓音律,当场献上一曲,然后相拥入内室。侍寝一宿,武则天对这位名叫张昌宗的男宠非常满意,当即授给他左千牛中郎将 (武官正四品下)。数日后,又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张昌宗觉得这样得官太容易了,于是在半月后,又把自己的亲哥哥张易之推荐给武则天,说他哥哥侍寝更有经验。武则天果然满意,马上加官司卫少卿 (从四品上)。从此,张易之、张昌宗俨若王侯,每天随武皇早朝,皇帝听政完毕,就在后宫陪侍皇帝。

在则天皇帝近似溺爱的宠幸下,这对美少年的势力迅速膨胀,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当时朝廷中的当权者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等人,争先恐后献媚二张,争着为他们执鞭牵马,象家奴称呼主人一样叫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当时宋璟不肯随俗相称,郑善国感到奇怪,宋璟奚落他: “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正可见一般朝官对二张畏惧之甚。

圣历二年(699)正月,武则天在宫中新置控鹤府,以张易之为控鹤监,张昌宗、吉顼、李迥秀、薛稷等为内供奉(后来改名奉宸府,张易之为奉宸令),专供他们宴饮嬉戏的场所。

为掩饰他们的荒淫生活,武则天又召集宋之问、阎朝隐、李峤、张说、刘知几等26位文人学士,在控鹤府编纂《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张昌宗、李峤为修书使。大批文人学士被召集起来,形成了俨若北门学士的新的亲信政治力量。这一集团是以男宠张易之兄弟为核心的,吉顼 (宰相)、李峤、李迥秀、阎朝隐、宋之问等都成其党羽。这显然又是武则天企图重建亲信队伍的新的政治策略。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在后宫恣意专横,而且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也有意把政务委托给他们处理,二张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武则天复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的大事,是由二张及其党人吉顼策划说项办成的,可见他们对朝政干预之严重。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人们窃言二张专政。洛阳城里风言易之兄弟谋反。

长安四年(704)末,武则天病卧床上,朝廷形势顿时紧张起来,问题一下子集中到继承人上。尽管二张根本没有觊觎皇位的资格,而且他们也缺乏政治目标和策略,但是武则天累月不见宰相,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居中用事”,这使朝臣们心神不安,不知二张会干出什么事来。这促使政变提上日程。

神龙元年(705)正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由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带领政变部队,攻下玄武门,直奔则天卧榻的迎仙宫。张易之兄弟未及反抗,便被诛杀。随即又杀掉张昌期、张昌仪、张同休等。宰相韦承庆、房融以及李峤、阎朝隐、宋之问等数十名党羽被贬流外地。二张集团被彻底打垮。

政变次日,以武则天名义颁布制书,命皇太子监国。第四天唐中宗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武则天这位在半个世纪政治斗争中的常胜者,终于没有逃脱悲剧性的结局。

“五王政变”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人心思唐久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军权。张柬之等首先拉拢了掌管北门宿卫的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然后,张柬之又推荐桓彦范、敬晖及李义府之子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掌握中央禁军。这样,宫城禁军大都为政变集团所控制,从而保证了政变的成功。可见,军权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武则天的私生活问题。武则天的私生活历来受到人们的非议,也是许多人否定她的依据之一。我们不禁要问,在那允许男人娶妻纳妾、君主嫔妃动辄千百的时代,为什么就不允许女性的执政者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男宠呢? 如果说这有悖于传统的话,那正是武则天的动人之处。

据说南朝时期的刘宋朝第四代皇帝孝武帝的女儿山阴公主曾对做皇帝的弟弟感慨地说: “陛下在后宫拥有众多美妃,而臣妾只有一个丈夫,这是否有点不公平?”她皇弟立刻赏给男妾数十人。萧齐朝的王太后曾光明正大地拥有男宠30人。

从来皇帝都有后宫3000佳丽,而武则天的男宠比起任何不荒淫的皇帝所拥有的女宠来也极不成比例。不必追溯很远,隋唐的历代君主又有哪一个不是后宫嫔妃满?尤其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洛阳就有号称4万嫔妃,但仍嫌不足,老来还抢自己的儿媳妇、寿王瑁的爱妃杨玉环立为贵妃,溺爱有加,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这种老来的痴情却被大诗人白居易写为千古吟诵的长诗《长恨歌》,成为哀怨华美、如梦似幻、千古不朽的爱情大悲剧。他们的荒淫,就只因他们是男性君主,谈到外在的政治活动背后时,仅以一句 “英雄好色”来宽容他们的行为。

相反,只因武则天是女性皇帝,拥有几个男宠,便成为亘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攻讦咒诅的靶子,以至于连同她所创造的卓着的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这种囿于对女性的偏见,是不足取的。

正月二十五日,中宗复位后一天,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做了15年天子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藉。也可看出,中宗根本没有胆量去掉则天的皇帝称号。尽管如此,武则天也无法忍受失去皇位的痛苦,她骤然变老了,憔悴了。当年她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意气风发,以68岁高龄更生新齿,那年因之改元长寿。如今软禁上阳,心境极坏,精神一垮,已是风烛残年的武则天的身体随之彻底垮了下来。

神龙元年 (705) 十一月初二,是武则天升天的日子。虚岁82的武则天凄冷地死在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归葬乾陵(高宗的陵墓);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的亲属。被酷吏陷害的人在她临下台时已予赦免,这最早的也是最后的一批冤家也终于在她临死前昭雪了,她不愿再同他们结冤于阴曹地府了。

武则天的谥号曾几经变化,睿宗即位后,改称“天后”,景云元年 (710) 再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又追尊为“天后圣帝”,不久改为“圣后”,唐玄宗当皇帝后,开元四年 (716),改谥 “则天皇后”,天宝八年 (749),最后定谥号为 “则天顺圣皇后”。这些谥号的变化表明,武则天一直保持着受到李姓子孙尊崇的地位。

政绩垂鉴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炫耀的一页。经济富庶,天下大治的景象,素为后人所颂扬。这的确应归功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励精图治。然而,人们又怎会忘记他那去世不久的奶奶武则天为此而付出的心血呢! 是她,这位活跃了半个世纪的女皇,架起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桥梁。

人们诅咒武则天的酷吏滥刑,而她却取得了地主阶级广泛的支持,原因何在? 我们不要忘记这位女皇的赋有特色给人希望的用人政策。

武则天的用人原则曾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实用主义,所谓 “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但是,如果武则天总是那么狭獈的话,也就称不上杰出的政治家了。为夺取并巩固帝位,她需要广延人才; 为治国,她更需要精干贤能。为此,她第一个设立了 “自举”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官员及百姓都可以自己举荐自己,请求升官或做官。天授元年 (690),又亲自在洛城殿考试贡生,首创了殿试制度。同年,令存抚使十人分巡诸道,荐举本道人才,武则天亲自召见,一律让这些被举的人试做某官,称为试官。试官之制由此创立。又开设“南选”,目的在于使岭南偏远地区的人才不致被埋没。长安二年 (702),初置武举,招收有武艺的人。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大将郭子仪即是武举出身。

武则天和唐高宗统治的55年中,科举制度获得较大发展和完善,这时期共录取进士千人以上,平均每年20多人,比贞观时期增加了一倍,成为科举史上重要的奠基阶段。此后直到唐末,进士科录取的平均数大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朝廷上下,人才济济,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逐渐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武则天以禄位收天下之心,广招人才,朝廷之上,形成了“补厥(谏官)连车载,拾遗 (谏官) 用斗量” 的冗滥现象。应当看到,武则天滥选的目的是要取得广泛阶层地支持,她并不指望全部人选都成为贤才良吏,她所培植的一批批亲信,如酷吏、诸武、男宠等,她仅仅一时充作镇压反对派,控制朝政的工具,并不赋予重权。而且她对自己的明察善断相当自信,她能在大量选拔又大量淘汰中筛选出许多出色的治国能臣,宰相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佺、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将帅郭元振、娄师德、唐休璟、李汉通等,都是一时人选。这些才是她所真正需要倚为肱股的人才。他们都是武则天许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武则天政权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司马光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武则天对臣僚多给予相当的信任和权力,要求各级官僚各负其责,尤其注意让宰相班子正常工作,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严禁佞幸干扰。军队出征,原设监军制度,监使监军,弊端很大,有时牵制主帅决策。垂拱三年(687),武则天诏令废除监军制度,放手让将帅统军作战。长寿元年(692),李昭德提醒武则天说,武承嗣权太重,长期下去恐怕有篡位的危险。武则天恍然大悟,“我怎么没想到这里呢。”随后将武承嗣罢相。武承嗣又在武则天面前诋毁李昭德,武则天却说: “我任用李昭德才觉安心,他替我分劳,你怎能和他相比。”

武则天创立自举制度,大概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相关。骆宾王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其文辞精彩,但多悲愤之词。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参加扬州起兵,起草了有名的《讨武曌檄》,檄文极为精彩,值得欣赏,现摘要如下: “昔充太宗下陈,常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指纳男宠),密隐先帝之私 (指为太宗才人),阴图后庭之嬖(指争夺皇后),践元后于翚翟,隐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指杀王皇后)。人神之所用嫉,天地之所不容”。“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看完这篇文笔精彩却又极尽谩骂攻击之能事的檄文,丝毫没有动怒的样子,竟坦然地询问檄文的作者。当她得知是骆宾王所写时,感溉地说:“这样的人才使之流为叛逆,宰相之过也。”以爱才之心压抑了受辱骂的怒火。这件事使武则天意识到,天下还有许多骆宾王式的人才被埋没着,得不到发挥。次年,便下诏让群臣百姓自举为官。武则天这一极有政治家风度的表演,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武则天开明的用人政策与强有力的专制统治相结合,使整个国家机器能够在酷吏猖獗,幸臣弄权下,保持了正常的运转。

经济是衡量一代帝王政绩的最明显的有力杠杆。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实行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她在政纲《建言十二事》中,把“劝农桑,薄赋徭”列为第一条,并由高宗诏令全国施行。“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和“为政苛滥,户口流移”成为地方官升降的标准。武则天还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了农书《兆人本业》,颁发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

这时期,水利事业也有重大发展,在今天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都兴修起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大的工程流经几省,有的能灌溉田9万亩之多。

对逃户问题,武则天实行了比较优容的政策,规定逃户返业可以享受免租2年等种种优待。垂拱二年 (686),曾下诏免去并州百姓的全部庸、调负担,终身不再交纳。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政策的宽容,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租佃契约关系。敦煌文书有 “天授元年,张文信租地契”的记载,这表明,武则天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口殷茂是封建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武则天时期的户口,由唐高宗末年的380万户,增加到中宗即位时的615万户,人口达3714万多,平均年增长率为千分之九点一。在封建社会,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人口的增长,既是生产发展的结果,更加速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武则天也十分注意改善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万岁通天二年 (697),她一次给突厥 “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000事,铁器4万斤”,应视为民族关系史上的佳话。为了加强边防,又在西北边境建立行政机构,大量屯田,派驻军队。长寿元年(692),遣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兵击败吐蕃,夺回高宗时期失去的安西四镇。长安二年 (702),又设置了北庭大都护府,统率昆陵、濛池两都护,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两路。在女皇的统御下,国家处于统一、上升的状态。

在文化上更有陈子昂、刘知几为代表的一代文学家、史学家的崛起,是为开元文坛繁盛的先声。如果可以将空前繁荣的大唐文学艺术誉为我国的文艺复兴时代,那么,武则天为它的滥觞拥有推波助澜之功绩。

神龙二年(706)正月,武则天的灵柩在唐中宗李显护送下运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做起事来总认人揣摸不透,临终遗嘱儿子李显为她树碑但不须立传,从而留下了 “无字碑”之迷。也许她明白自己一生的不平凡,只有让后人去评判,她才放心。然而,后人为她撰写的 “碑文”,竟让她羞愤难当,九泉之下难以瞑目。

女性的异军突起,使天下为之变色,这无疑是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极大嘲讽和挑战。这使得儒者士大夫们无法忍受了。自从骆宾王先生文彩绝伦的檄文公诉于世,武则天的“秽德丑闻”如雷贯耳,锦上添花,杀人魔王、巫蛊之祸、女帝淫荡、老淫婆……,这一系列鞭挞之词,把武则天的 “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使她无地自容。她感叹世人的狭獈,她自信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并且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面对武则天执政的50年,我们是强调她私德的缺陷呢,还是注重她的政治才干和业绩? 对此,史学家吴晗先生先行了一步,我们还是看看他的评语吧:

“在唐代的历史上,唐太宗打下基础,接着是武则天时代,以后就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的50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扩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外国也有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且还应注意这样一件事实,即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所培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 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