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释义 | 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也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 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 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曰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⑥,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⑦,往 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洌;山肴野蔌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奕者胜,觥筹交错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 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 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 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⑩。 【注释】①琅(láng)琊(yá):山名,古称摩陀岭。在今安徽滁州西南十里。 因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避难于此而得名。②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③太守:汉代称郡的行政长官。宋代废郡设州,没有太守的职称,常把知州(州府 的长官)称为太守。④林霏(fēi):林中的雾气。⑤暝:昏暗。⑥涂:同“途”,道路。 ⑦伛(yǔ)偻 (lǚ)提携:老人和小孩。伛偻,弯着腰的样子,指老人。提携,需要搀 扶的小孩。⑧野蔌(sù):野菜。⑨觥(gōng):酒杯。筹:记饮酒数目的筹码。⑩ 庐陵:今江西吉安。 【鉴赏】本文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因直谏被贬为滁州 知州。滁州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欧阳修却能够寄情于山水,加之他以宽 为政,是年恰逢丰收,因此,他常和滁州的官民一起游赏山水。这篇游记 就是他与百姓游玩同乐之后作的。文章名为“醉翁亭记”,着意于山水,但 又非一般的风花雪月之文,而是在山水之景中夹杂着作者种种复杂的情 感,通过描述醉翁亭四周优美的环境和早晚、四时的美景,抒发作者遭受 贬谪却能放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情,身为地方官见百姓生活安定富足的 欣慰之感,和遭贬以后些许的借酒消愁的颓放情绪。 这是一篇历来为人称颂的佳作。写得极为精练娴熟,显示出作者高 超的艺术技巧。《朱子语类》载:“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 四周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说明此文是 作者精心修撰之作。 文章先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名称由来和山间早晚四时的景色变 幻,文字不多,却用笔精到,刻画入微,“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等句一直 为后人称道。描绘了山林景色之后,接着写滁州人民游览和太守宴饮的 情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州人民生活得欢乐而 恬静。置身于这种恬静闲适的环境中,作者放情山水,与宾客们宴饮。溪 水深而鱼儿肥,泉香而酒清,各种野味和山菜错杂地放在地上,宾客们“射 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毫无礼节约束,更是别具风味,乐 在其中。但是作者真正的乐趣并不在此,而在于能够寄情于山水,心情闲 适而自得,并能与百姓同乐。作者勾勒在宾客欢乐喧闹的场面中太守“颓 然乎其间”,使一个与民同乐、自得其乐的“醉翁”形象跃然纸上。正如作 者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末尾一段,再次围绕“乐”字展开。鸟之乐,山林之乐,人之乐,太守 之乐,虽各自叙笔,实则已融为一体了。 此文充分体现了宋代散文平易畅达,骈散结合的特点,似骈非骈,似 散非散,长短错落。作者有意识地变陈述句为判断句,连用二十一个“也” 字,回环往复,语气舒缓,富有风趣,使文章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显出自然 的节奏和音韵之美。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评论道:“通篇共 用二十一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 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81-283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