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柳永《戚氏》 |
释义 | 柳永《戚氏》柳永《戚氏》柳永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①。槛菊萧疏②,井梧零乱惹残烟③。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④。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⑤。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⑥,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⑦,皓月婵娟⑧。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⑨,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⑩,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11)。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12)、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13)。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14)。 注释 ①一霎 (shà):一阵。②槛(jiàn):栏杆。③井:天井,即院子。指房屋与围墙所围出的露天空地。④“当时”两句:想到当时宋玉悲秋作赋,登临山水,感慨万端。宋玉,屈原的弟子,曾作《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⑤“远道”三句:行人在迢遥的征途中心情悲凉,听厌了潺潺的陇头流水声。陇,丘垄,田埂。⑥蛩(qióng):蟋蟀。⑦绛(jiàng)河:指银河。⑧婵娟:指月色美好可爱。⑨绮(qǐ)陌:纵横交错的道路。⑩帝里:帝都,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11)萦绊:束缚,羁绊。(12)漏箭移:指时光流逝变化。漏箭,古代以“漏壶”计时,标有刻度的木杆称为漏箭。(13)画角:古乐器。用竹、木、铜或皮制成,状如竹筒,外加彩绘。古时军中用来报昏晓,振奋士气及报警戒严。此处指画角报晓。(14)抱影:形容孤独。 鉴赏 此词写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秋作者赴成都经陇水至古蜀道时。全词抒发了作者宦游途中的羁旅之思和怀人之情。词分三阕,以时间为线索,从夕阳黯淡的傍晚直写到画角声残的次日凌晨。 首阕主要描写了悲秋和离别两个意象。“雨微”“菊疏”“梧乱”“烟残”“云黯”“夕阳闲”等带有强烈主观情绪色彩的词汇描绘了一幅萧飒凄凉的暮秋图景。残山剩水,黯淡无彩,自古都是惹人感慨万端的伤心之景。自从宋玉《九辨》将悲秋和送别联系起来,后来悲秋就成了送别的永恒主题。悲秋本来已经让人黯然神伤,送别倍加教人心情凄怆,两种情绪叠加,自然是倍加凄楚悲凉了。在吟咏悲秋和离别的同时,作者还用征引典故来烘托渲染主题意象。“远道”两句化用了汉乐府鼓吹曲《陇头歌》中“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诗意,给全词打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也平添了几丝悲凉的生命况味。 写羁旅之愁和怀人之思是全词的主题所在,主要体现在次阕。“孤馆”六句,虽然只有叙事和写景,而情寓其中。“度日如年”,写出了旅程中的孤独寂寞之感。望天空中的银河与明月,已然情意悄悄,呼之欲出了。“思绵绵”“暗想从前”,转入了回忆。当初未曾求取功名仕宦,在情人所住的红楼,常常是一年到头地欢聚在一起。当日缠绵之情与今日孤独之思,两相对比,既反映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人之切,也反衬了孤寂之深。通过对比映衬,也将羁旅之愁和怀人之思描摹得如歌如泣,感人至深。 第三阕承接上阕,继续回忆当初在京城的快乐生活,以现实中通宵无眠作结。写当年“暮宴朝欢”的日子,语气上犹如回到了当初,完全没有了时下悲苦之词,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迅景如梭”,给人以人生如梦、恍如隔世之感。此句也把思绪从回忆转到了现实。写通宵无眠,一句作结即可,而作者却抻长来写,这也延长了痛苦的感受,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漏箭移”“渐呜咽”“停灯向晓”,时间在一点点地挨过去,主人公的痛苦也在一点点地加深,呼应了上阕“度日如年”之语。 以柳永这首自度调《戚氏》为代表的长调,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长调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小令的体制短小,容量有限,而长调的篇幅较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他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词的体制也逐渐完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为宋词的发展和开拓做出了巨大贡献。(李飞跃) 仿王蒙秋声山馆图 【清】钱杜 集评 宋《王灼:“前辈云:‘《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碧鸡漫志》卷二) 蔡嵩云:“《戚氏》为屯田创调,‘晚秋天’一首,写客馆秋怀,本无甚出奇,然用笔极有层次。初学慢词,细玩此章,可悟谋篇布局之法……屯田词,最长于行气,此等处甚难学。后人遇此等处,多用死句填实,纵令琢句工稳,其如恹恹无生气何。”(《柯亭词论》) 链接 《戚氏》词牌。《戚氏》是典型的长调,分为三叠,二百十二字,平韵。 三换头。三叠词中三段的开头各不一样,俗谓之“三换头”,此乃三叠词的普通体式。如苏轼所作《戚氏》一词,第一段的开头为三字句,第二段的开头则换为六字句,第三段的开头又换成五字句,即属三叠词中“三换头”的体式。“双曳头”(参见第205页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一词链接)在三叠词中并不常见,“三换头”则是三叠词中的常见体式。属于“三换头”的词调有《戚氏》《夜半乐》《西河》《兰陵王》《宝鼎现》(又名《三段子》)等。(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