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文:

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②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王充《论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④礼乐典章制度。张居正《与蓟辽总督谭二华》:“如有不效,巡关御史得论劾(hé)之,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劾:揭发罪状。袭:沿用。)⑤法令条文。《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更定诸律令,务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书同文。”⑦文辞;文章。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⑨华美;有文采。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史有文质,辞有详略。”(质:质朴。)⑩文饰;掩饰。刘知几《史通·惑经》:“庸儒末学,文过饰非。”(11)柔和;不猛烈。《世说新语·赏誉》:“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龙:陆云字。)(12)量词。计算铜币的单位。《宋书·徐羡之传》:“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

既:

①尽;终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未既济。”②副词。已经。《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患:担心。)③连词。1. 常与“且”、“又”呼应,表示二种情况并存。《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 则;就。《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用:

①使用。《诗经·大雅·公刘》: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áo)。”(豕:猪。牢:畜圈。匏:瓢葫芦。此指用葫芦做的瓢。)②任用;采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四国:指天下。无政:无善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用李斯谋。”(谋:计策。)③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④资财;钱财。《荀子 · 天论》:“强本而节用。”⑤用途;用处。《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⑥需要。《吕氏春秋·求人》:“恶用天下?”(恶wū:何。)⑦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凭借或涉及的对象。《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夏:指中原各国。夷:指四方少数民族。)《史记·匈奴列传》:“单于既得翕侯……用其姊妻之。”(翕侯:指赵信。)⑧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原由。《诗经·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卒:尽;完全。斩:断绝。何用:何以;因为什么。监: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用事]执政;掌权。《战国策 ·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名:

①名字;名称。《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讳:避讳。)②取名;命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号;名分。《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④名声;声誉。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死事:效忠国事而死。垂:留传。固:本来。无论:不用说。)⑤著称;闻名。《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⑥古代名家的简称。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战国百家之一。⑦说出;陈述。林嗣环《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处也。”⑧占有。《论衡·骨相》:“不名一钱。”⑨大的;重要的。《庄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⑩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

即:

①走近;靠近。《论语· 子张》: “望之俨(yǎn)然,即之也温。”(俨然:庄重。温:温和。)《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②至;到。《仪礼·聘礼》:“宾即馆。卿大夫劳宾,宾不见。”(馆:宾馆。劳:慰问。)③就着(某种事物)。《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④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⑤当下;当时。《汉书·龚遂传》:“(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⑥副词。1. 就是。《汉书·原涉传》:“(王)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2.立即;马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即遣兵三万以助备。”⑦连词。1.假如;假使。《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jǐng)。”(臣:谦称。敢:谦词。自刭:自杀。)2.相当于“则”。《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盐铁论·本议》:“贱即买,贵则卖。”3.即令;即使。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及瘳,或竟成痼疫。”

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三元:

①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此日为年月日之始,故称。王俭《谅暗亲奉烝尝议》:“~~告始,则朝会万国。”②指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卢拱《中元日观法事》:“四孟逢秋序,~~得气中。”③指天、地、人。王昌龄《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土德~~正,尧心万国同。”④指日、月、星。吕岩《七言》:“天纲运转~~净,地脉通来万物生。”

元:

①头;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②为首的。《荀子 · 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③开始;第一。《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④本;原来。后作“原”。嵇康《琴赋》序:“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⑤大。《史记·龟策列传》:“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⑥善。《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八元。”⑦朝代名。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弛。”[元元]1. 民众;百姓。《史记·平准书》:“出禁钱以振元元。”(禁钱:供皇帝使用的钱。振:救济。)2. 善良。《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高:

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揭:

(一)①高举。《史记·秦始皇本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则百姓与之间,犹揭表而令之正也。”(间:隔阂。表:测日影的标竿。)又指执持。《庄子·庚桑楚》:“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若:你。规规:失神。求诸海:指拿短小之竿去测深大的海。)②扛起。《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钺之诛……而犹逾垣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③揭开;掀起。李朝威《柳毅传》:“武夫揭水指路。”④标志。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 (二)qì 掀起衣服。《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厉:指不脱衣服涉水。)郭象《睽(kuí)车志》卷四:“有溪限其前,水石清浅,众皆揭涉。”


诗文 文既三冬用,名即三元高揭。
释义

文既三冬用,名即三元高揭。

“文既三冬用,名即三元高揭。”诗句出处:《喜迁莺》;是宋朝诗人宋无名氏的作品。

古今三绝。惟郑国三良,汉家三杰。三俊才名,三儒文学,更有三君清节。争似一门三秀,三子三孙奇特。人总道,赛蜀郡三苏,河东三薛。庆惬。况正是,三月风光,杯好倾三百。子并三贤,孙齐三少,俱笃三馀事业。文既三冬用,名即三元高揭。亲俱庆,看宠加三命,礼膺三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8: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