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望标文柄,所希持化权。”诗句出处:《七爱诗·白太傅》;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作品。 |
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谁谓辞翰器,乃是经纶贤。
欻从浮艳诗,作得典诰篇。立身百行足,为文六艺全。
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所刺必有思,所临必可传。
忘形任诗酒,寄傲遍林泉。所望标文柄,所希持化权。
何期遇訾毁,中道多左迁。天下皆汲汲,乐天独怡然。
天下皆闷闷,乐天独舍旃。高吟辞两掖,清啸罢三川。
处世似孤鹤,遗荣同脱蝉。仕若不得志,可为龟镜焉。
《七爱诗·白太傅》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作品。【注释】:
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望:
①远望。《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车辙。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亲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声望;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望。”④有声望的人或物。《左传·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国之望也。”⑤怨恨;责怪。《新唐书·刘汉宏传》:“汉宏恨赏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书·舜典》:“望于山川。”⑦农历每月十五。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阳”。仰视;远视。《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名。)标:
①树梢。《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标枝:树梢的枝条。)②顶端。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③事物的枝节或表面。与“本”相对。《素问·标本病传论》:“先治其本,后治其标。”④标杆;标记。《天工开物·乃粒·稻灾》:“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鹰俑:假鹰。)《儒林外史》第三回:“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⑤写明;表明。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⑥格调;风度。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⑦清代陆军编制的名称,相当于后来的团。文:
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②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王充《论衡·言毒》:“蝮蛇多文。”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④礼乐典章制度。张居正《与蓟辽总督谭二华》:“如有不效,巡关御史得论劾(hé)之,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劾:揭发罪状。袭:沿用。)⑤法令条文。《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更定诸律令,务在深文。”⑥字;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书同文。”⑦文辞;文章。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⑧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⑨华美;有文采。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史有文质,辞有详略。”(质:质朴。)⑩文饰;掩饰。刘知几《史通·惑经》:“庸儒末学,文过饰非。”(11)柔和;不猛烈。《世说新语·赏誉》:“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龙:陆云字。)(12)量词。计算铜币的单位。《宋书·徐羡之传》:“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柄:
①器物的把儿。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刬(chǎn)柄长三尺。”(刬:一种农具。)《世说新语·夙惠》:“火在熨斗中而柄热。”②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以供谈笑或责难的材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亲眷朋友晓得这事的,把来做了笑柄。”③执掌。李白《送权十一序》:“斯、高柄秦。”(斯、高:秦相李斯、赵高。)④权力;权位。《韩非子·问田》:“治天下之柄。”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希:
①稀少。后作“稀”。韩愈《答李翊书》:“有志乎古者希矣。”②观望。后作“睎”。《商君书·农战》:“知慧之人,希主好恶。”(知:同“智”。)③仰慕。左思《咏史》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④企求;希望。《世说新语·假谲》:“何敢希汝比?”持:
①一只手从下托物。《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②握;执。《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③掌握;掌管。戴复古《春日怀家》:“客游儿废学,身拙妇持家。”④执行。《明史·孝宗纪》:“务存心仁恕,持法公平。”⑤保持;维持。《诗经·大雅·凫鹥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⑥支持;支撑。《淮南子·主术》:“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⑦扶持;扶助。张衡《东京赋》:“西朝颠覆而莫持。”⑧挟制;控制。《史记·宁成传》:“持吏长短。”(短:指短处。)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己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子厚:柳宗元字。台省:指尚书省、御史台。)⑨对抗;对峙。《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与袁绍持于官渡。”化:
①变化;改变。《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引申为生长,化育。《周易·咸》:“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②教化;感化。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成俗:形成风俗。)傅玄《晋鼙舞歌·大晋篇》:“化感海外,海外来宾。”(宾:归顺。)③习俗;风气。《晋书·刘波传》:“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汉书·叙传下》:“败俗伤化。”④造化,即大自然。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信:诚然。元:同“玄”,玄妙。并:并存。)也指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⑤死的委婉说法。《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又特指僧、道死亡。⑥化除。《韩非子·五蠹》:“钻燧(suì)取火,以化腥臊。”(燧:古代取火的工具。)⑦融解。曾巩:“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权:
①秤锤;秤砣。《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②秤。《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③称量。《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④衡量。《吕氏春秋·举难》:“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⑤均平。《周礼·考工记· 弓人》:“九和之弓,角与干权。”⑥重;重于。《战国策·齐策三》:“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⑦权力;权势。《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稍:逐渐。)⑧有权势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摧眉:低颜。)⑨权变;权谋。《淮南子·主术》:“任轻者易权。”⑩变通。《儒林外史》第四回:“礼有经,亦有权,想没有什么行不得处。”(经:常规。)(11)代理(官职);摄守官职。李翱《韩史部行状》:“入为权知国子博士。”(12)副词。姑且;暂且。左思《魏都赋》:“权假日以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