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或问:“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执两端于问察,回之择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择善与格物同否?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格物也,致知诚正、修齐治平皆择善也,除了善更无物,除了择善更无格物之功。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谓 |
释义 | 或问:“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执两端于问察,回之择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择善与格物同否?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格物也,致知诚正、修齐治平皆择善也,除了善更无物,除了择善更无格物之功。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谓【名句】或问:“格物之物是何物①?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执两端于问察②,回之择一善而服膺③,皆格物也。择善与格物同否?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格物也④,致知诚正、修齐治平皆择善也,除了善更无物,除了择善更无格物之功。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谓之至善,不明乎善不得谓之格物,故不明善不能诚身,不格物不能诚意。明了善,欲不诚身不得;格了物,欲不诚意不得。不格物亦能致知否?曰:有。佛、老、庄、列,皆致知也,非不格物,而非吾之所谓物。不致知亦能诚意否?曰:有。尾生、孝己皆诚意也⑤,乃气质之知而非格物之知。格物二字在宇宙间乃鬼神诃护真灵至宝,要在个中人神解妙悟⑥,不可与口耳家道也。 【译文】有人问:“格物的物是什么东西?”回答说:“指的是至善而已。”问:“如何格?”回答说:“知止而已。”问:“《中庸》不谈格物,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中庸》中讲的,舜能从两个方面来观察处理问题;颜渊见别人有一善也能牢记在心,衷心信服,这都讲的是格物。”问:“择善与格物相同吗?”回答说:“《中庸》中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格物;《大学》中讲的致知诚正、修齐治平,都是择善。除了善没有物,除了择善更没有格物的功效。”问:“至善就是中吗?”回答说:“不中就不能叫做至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叫做格物,因此,不明善不能诚身,不格物不能诚意。明白了什么是善,想不诚身也不可能;格了物,想不诚意也不可能。”问:“不格物也能致知吗?”回答说:“有这种情况。佛、老、庄、列,都致知,非不格物,而这个物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物。”问:“不致知也能诚意吗?”回答说:“有这种情况。尾生、孝己意都很诚,但他们是本身的气质就具有这种诚意,而不是通过格物才有诚意的。格物这两个字在宇宙间是受到鬼神保护的真灵至宝,主要在于格物的人能神解妙悟,这一点不能和只有口耳之学的浅薄人讲。” 注释 【注释】①格物:《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舜之执两端于问察:《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③回之择—善而服膺:回,颜回,孔子弟子。《中庸》第八章:“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④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⑤尾生、孝己:尾生,鲁人,坚守信约。《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孝己,《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裴骃集解:“如淳曰:孝己,高宗之子,有孝行。” ⑥个中人:此中人。此篇可与《大学》首章对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