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恢宏的燕乐
释义

恢宏的燕乐

燕乐(或称讌乐、宴乐),起于西周,是王侯宫廷欢宴时使用的音乐,最初为雅乐之一种。隋唐时,燕乐已独立于雅乐,成为专用于宫廷宴享之乐。隋唐宫廷燕乐,就其文化特征看,它包含了多种文化成分,既保留了汉族传统音乐,又容纳有少数民族和域外音乐,同时也囊括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后的新乐种。隋唐宫廷燕乐的代表是部伎乐舞。隋代初设七部乐,后增至九部乐。唐代沿用这一形式,增删以成九部乐和十部乐。据《隋书·音乐志下》和《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载,部伎乐舞发展沿革如上表所示。


所属今地、形成年代、传入年代。
开皇初
(581后)
大业中
(605—618)
武德初
(618后)
贞观十六年
(642)
部伎乐名七部乐九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燕 乐燕 乐创作于唐初宫廷
清商伎清 乐清 乐清 乐源自中原汉族俗乐
国 伎西凉乐西凉乐西凉乐后凉时期(386—399)形成于今甘肃武威地区。
   高昌乐出自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宇文泰辅西魏时期(534—556)传入。
龟兹伎龟兹乐龟兹乐龟兹乐出自今新疆库车一带。 前秦时期(382)传入。
 疏勒乐疏勒乐疏勒乐出自今帕米尔,新疆疏勒一带。 北魏时期(436)传入。
 康国乐康国乐康国乐出自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北周时期(568)传入。
安国伎安国乐安国乐安国乐出自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 北魏时期(436)传入。
天竺伎天竺乐天竺乐天竺乐源自今印度。 约在前凉时期(346—353)传入。
高丽伎高丽乐高丽乐高丽乐源自今朝鲜。 北魏时期(436)传入。
文康伎礼 毕  出自东晋庾亮(谥文康)府邸。


宫廷燕乐,在隋代只是作为多部伎乐的泛称。到唐代,燕乐除此含义外,还另指其中新增设的一俗乐乐部(此即狭义燕乐),就乐部设置而言,代表汉族传统音乐的乐部,清乐,一部;另有文康伎(隋代),一部;汉族音乐与其他民族及地区音乐融合的新乐种,西凉乐,一部;其余乐部均为少数民族或域外音乐;后增乐部(除燕乐外)也皆为胡乐。此种情形表明,少数民族及域外音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事实上,隋唐用于宫中宴享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远不止这些。据《隋书·音乐志下》载,隋初宫中除已设为乐部的上述音乐外,还有扶南、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乐。另据《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载,唐宫中与十部乐并存的也有百济、鲜卑、吐谷浑、部落稽、扶南、南诏、骠国等音乐。
尚需说明的是,隋唐宫廷并非完全轻视或有意削弱汉族传统音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永嘉之乱”后,晋朝迁播,“其音分散”。前朝宴乐“遗声旧制”,“散落江左”,而楚汉旧声仅为弹琴家所存,客观上造成原宫廷传统音乐的佚失。即便如此,隋宫廷在集纳“华夏正声”方面也有所努力。据《隋书·音乐志下》载,隋七部乐制定后,太常卿牛弘再力荐属华夏传统的《鞞舞》、《铎舞》、《巾舞》和《拂舞》与“新伎并陈”,并申言此四舞,“汉、魏以来并施于宴飨”。考其渊源,“虽非正乐,亦前代旧声”。随后,经隋文帝定夺:“其声音节奏及舞,悉宜依旧”,被纳入燕乐之中。此外,在乐部的使用上,“华夏正声”仍显示出它在宫廷燕乐中的重要地位。在隋唐多部伎乐中,清乐始终被列于胡部之前。隋九部乐中曾列于部首。至唐代,清乐的地位仍未遭削弱,只因宫廷为歌功颂德之需,将燕乐置于清乐之前。


隋代乐队(甘肃敦煌莫高窟390窟壁画)


唐宫乐部坐部伎(甘肃敦煌莫高窟220窟唐代壁画)


据《旧唐书》及《新唐书》载,唐宫乐部又有按演奏形式划分的立部伎和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坐部伎表演人数少,仅三至十二人,而表演技艺较高;立部伎表演人数多,少者六十四人,多者一百八十人,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唐代坐、立部伎的出现,反映了华戎音乐文化在唐代交融、发展的新特点。首先,坐、立部伎在观念上淡化并从形式上突破地区及民族的界线;其次,用吸收并融入不同民族和地区音乐风格的新创作替代原单一风格的部伎乐舞。在立部伎八部乐中,《安乐》、《太平乐》采周、隋遗音,《庆善乐》用西凉乐,《破阵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及《光圣乐》兼纳龟兹乐调。坐部伎六部乐情况类似,《讌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和《破阵乐》中“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而“惟《龙池(乐)》备用雅乐”(《旧唐书·音乐志二》)。
随唐燕乐在容纳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后,各乐部中相应出现了不少乐器新品种,乐队的配备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据《隋书·音乐志下》、《旧唐书·音乐志二》及《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的记载,隋唐燕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达三十五种之多(如连同各乐器变体计算,则多达五十余种)。从乐器类别看,占优势的是膜鸣击奏乐器,共十八种,其余依次为气鸣吹奏乐器九种和弦鸣弹(或击)奏乐器八种。现就这些类乐器中主要者,在隋、唐九、十部乐中具体使用的情况列简表如下。
清乐、龟兹乐、西凉乐和燕乐是隋唐九、十部乐中有代表性的乐部。乐队编制既各具特色,也存在某些联系。清乐乐队和龟兹乐队使用的乐器分别显示了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渊源,而西凉乐和燕乐使用的乐器则是上述二者的混合。具体分析如后。
(1)清乐为华夏正声。乐队全部使用传统乐器。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篪、埙、琴、瑟、秦琵琶、筑、编钟、编磬、方响和节鼓等。这些乐器均不见于龟兹乐队(包括其他胡乐乐队)。
(2)龟兹乐为西域音乐。乐队重用筚篥、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及羯鼓等击奏乐器。这些乐器也不为清乐所用。

乐器
乐部











































器⌢
种种


工⌢

人⌣
清乐                 1625
龟兹              1920
西凉                 1627
燕乐                1729
高丽                    13以上20
疏勒                      1112
高昌                       10以上20
天竺                       10以上12
安国                        912
康国                             47


唐代飞天伎乐人弹凤首箜篌图(甘肃敦煌莫高窟161窟壁画)


(3)清乐乐队重用弦类乐器,占所用各类乐器的一半;而龟兹乐队尤重鼓类乐器,也占所用各类乐器的一半以上。这是二者音乐风格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4)西凉乐是龟兹及西域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混合的产物,但更接近于龟兹乐。受龟兹乐队影响,西凉乐使用了十种龟兹乐队乐器,重用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及筚篥。受清乐乐队影响,西凉乐减少了击奏乐器的数量,并采纳了清乐乐队乐器三种。
(5)燕乐为唐初宫廷所创。燕乐乐队同西凉乐队一样,属混合型乐队。在乐器使用上,二者共用的同类乐器多达十二种。与龟兹乐队和清乐乐队相比较,燕乐乐队接近龟兹乐队,属同类的乐器(不见于清乐)达十种;与清乐乐队关系较为疏远,属同类的乐器(不见于龟兹乐)仅五种。
此外,隋、唐九部、十部乐中,各乐部乐器编制大小不等。最大者是龟兹乐队,达十九类乐器;最小者是康国乐队,仅四类。乐工人数最多是燕乐,达二十九人;最少是康国乐,仅七人。
隋、唐宫廷乐部中,清乐、龟兹乐和西凉乐乐队的乐器配备,可以说是本时期中原传统乐队、西域乐队和二者混合型乐队的代表。它们仍大体保存了其原有的风格和组合特点。燕乐乐队在唐代出现,更进一步肯定了混合型乐队在唐代音乐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代表了宫廷燕乐乐队配备上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向。
隋、唐宫廷燕乐的基础在民间,是民间俗乐的宫廷化。因此,燕乐音乐形态的诸多方面如宫调、音阶等都与民间俗乐存在必然的联系。关于燕乐音阶(即俗乐音阶)的结构,《宋史·乐志》引蔡元定的话作了阐述。蔡元定以雅乐所用古音阶为参照,以为俗乐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号与雅乐同,惟变徵以于十二律中阴阳易位,故谓之变;变宫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即俗乐所用音阶,四级音和七级音均比古音阶低一律,并改称为“变”和“闰”。以黄钟宫为例,其音阶结构如下表所示:

律名
音阶结构
音阶类别












俗乐(燕乐音阶)1 2 34 5 6b7 
古 音 阶1 2 3 #45 6 7


在宫调方面,隋唐燕乐使用二十八调。对于二十八调的具体面貌,历史上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四均七调”(即十二律中,有四个律上建立七调,共二十八种调式音阶);一种是“七均四调”(即十二律中,有七个律上建立四调,共二十八调)。因资料不足,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
燕乐的表演,集中地反映了宫廷音乐表演的共同特征:宏大、壮观。像多部伎乐表演,八方同聚,多部联奏;像坐、立部伎表演,也长达十四部,并且常同散乐杂奏,其气势更是非同凡响。
总之,以燕乐为代表的隋唐宫廷音乐,突出地反映了唐乐的一代风采:兼收并蓄,勇于创新。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既给宫廷音乐带来了繁荣,也为盛唐之音的璀璨明丽增添了夺目的异彩。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