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
释义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①诗写唐朝军队在莽莽沙海中,在冰天雪地夜行军的情景。诗中写边地飞 沙走石的情况,奇险壮阔而又逼真。②走马川: 河谷名,在轮台之西。③ 雪海: 泛指西北苦寒之地。④草黄马正肥: 游牧民族,作战以骑兵为主。 秋天草盛,马有了饲料,养得肥壮,正好进行掠夺战争。⑤金山:即阿尔 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这里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 指战争已经发 生。⑥汉家大将: 指封常清。⑦戈相拨: 因夜色朦胧,行军时较长的兵器 互相碰撞。⑧五花、连钱: 都是马名,以毛色花纹得名。旋: 随即。⑨草 檄: 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⑩虏骑: 敌军。古时泛称北方的民族为虏。慑 (shè): 恐惧。(11)接: 接战,交锋。(12)车师: 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佇(zhù): 等待。 【译文】 你是否见过走马川,它就在西域的沙海边,狂风怒卷黄沙飞入天。九月轮台夜狂风似猛兽咆哮怒吼,茫茫沙漠巨石遍地大如斗,大风吹石满地乱走。匈奴的居地草已黄战马正肥,金山的西面已见烽烟飘飞,汉军的大将向西挺进。将军夜晚不脱下铠甲,半夜行军兵戈互相碰撞,寒水吹来风头似刀脸庞如割。战马披着白雪汗气腾腾,五花连钱马的身上立刻凝成冰,军营中起草檄文砚水凝冻。胡虏的骑兵闻风应丧胆,想他们又怎敢与勇士们交战,车师的西门等着捷报频传。 【赏析1】 天宝十三载(754)到天宝十四载(755),岑参曾在名将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亲身参与了西北边塞艰苦卓绝而又壮美异常 的军旅生活。他最好的边塞诗,差不多都写于这一时期。 这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也写于此时,奉送之人,应该就是封 常清。这首诗,读起来是有一点让人惊心动魄的。 岑参的边塞诗,以长于描写边地风光著称,构思奇特、语言奇丽。平沙 莽莽,一直黄到天边;斗大的碎石,被风吹得满地乱走,这样的景象,未到 过边地的人是难以想象的。生长在边地的人,也是会魂悸魄惊、面红心跳 的。如此写景,可谓先声夺人,人物尚未登场,气氛已十分紧张。 汉家大将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西出师了。紧接着是对行军、草檄 等场面的描写,句句显示出部队的军威。结尾处很自然地转到对战事胜负 的逆料,对献捷的乐观,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非常有特色,打破了诗歌偶数句为单位的组合形 式,采用十分罕见的三句一组,每组一转韵的句式结构,给人一种全新的 韵律节奏感,当你在习惯上感觉还应该有一句的时候,它已经转入下一组 意思,而且连用韵也改变了,给人一种非常紧凑促迫的节奏感,在古典诗 歌中是不多见的。 杜甫曾经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其实就是能 从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能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去描写事物。 这首诗,正是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岑参的“好奇”。 【赏析2】 这首七言歌行,是岑参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为节度使封常清西征播仙所写的送别诗。诗人用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边防将士不畏艰险、顽强作战的英雄气概。 诗中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先从写风落笔。“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黄沙飞扬,遮天蔽日,是因为有狂风怒卷。这里不言风而已见烈风满纸。接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三句,写将士们顶着狂风连夜行军。黑夜里看不见风“色”了,便写风声。“吼”字形容风象猛兽怒吼,把斗大的石头吹得满地乱滚。如此奇特的景象,险恶的环境,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这一段写风,已显出奇而壮的风格。 正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匈奴趁草黄马肥,发兵入侵,烟尘突起。于是,诗人便具体刻画唐军将士紧急赴敌的艰苦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半夜行军,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夜不脱甲; 战士们不管冷风割面,神速挺进,黑夜中只听见兵器撞击之声。大军军容是何等整肃严明。“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三句又用汗马凝冰、砚水冻凝的典型细节,笔酣墨浓地渲染了将士们斗风傲雪、英勇迎敌的豪迈气概,自然地引出了结尾,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这次西征凯旋而归。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形成急促有力的节奏,与诗中所写风雪、行军等配合密切。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给人以雄奇壮美之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