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小园·黎简 |
释义 | 小园·黎简小园·黎简 从来写景诗词,景物鲜明者多,景中见人之作比较少;追求景物逼似之作多,得其神情意态者又比较少;求其工整者多,见其风骨者更少。黎简这首《小园》,在上述三方面都有值得称说的佳胜。 先看首联“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入笔五字,描风写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于此又可看出诗人炼字的工力。再看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可以概见。“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画讲究装裱嵌镶艺术。一幅画通过装裱嵌镶,可收相得益彰的美学效应。这首联两句就极具装裱效果。那浮动在池水中的树影,已是意趣盎然的好画,把它嵌镶在小池周垣这个画框中,就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山光本来够美,诗人不取全景,让短墙遮住下半截,只露出短墙之上的天光云影,这短墙也就起了装裱的作用。 再看次联“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这一联用流水对,写的虽是园外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趣。如果没有上句“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便无法看见满村秋色。可见,这一联把视角从园内伸向园外,仍是紧承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什么说“一半入斜阳”呢?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照如金。林子朝西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早已染上苍茫暮色。用这一半的苍茫暮色映衬着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映衬的艺术效果吗?黎简本来擅长绘事。它这首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将画幅精工装裱,更显得精美鲜明。 这首诗合之浑然一体,析之可分前后两个半幅。从时序上看,前半幅四句写傍晚秋容,后半幅四句写初夜秋色。从对象看,前半幅纯写景物,后半幅由物及人。从诗艺上看,前半幅以炼字炼句胜,后半幅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眉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瑕的一弯新月,恍如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人的品节和风骨。 清人王昶《湖海诗传》评黎简曰:“峻拔清峭,刻意新颖。”符南樵说:“二樵(黎简之号)书画冠时,为诗生峭结涩,少陵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见《晚晴簃诗汇》)。于此可知,黎简诗以清峻为特色,他是一位刻意追求诗艺的诗人。他这首《小园》淡墨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自得风物之神情意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