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宋九嘉《途中书事(其二)》 |
释义 | 宋九嘉《途中书事(其二)》宋九嘉 老稚扶携访熟乡,驿尘满路殣相望。 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 《途中书事》诗,作者共写了三首,这里选择鉴赏两首。前边一首为其一,这首为其二。与前一首一样,这首同样是写元军南侵、金兵溃逃时百姓流离失所、难民无以活命的悲惨景象。前一首重点写“逃”,这一首侧重写“饥”。尽管全诗未出现一个“饥”字,但是,句句均与“饥”字相连。第一句“老稚扶携访熟乡”。“熟乡”就是庄稼收成较好的乡村。为什么要“访熟乡”呢?“熟乡”粮食打的多,村民有吃的,讨饭能要下,所以“老稚”都涌向“熟乡”去想办法充“饥”。第二句,“驿尘满路殣相望”。“驿尘”就是驿车过后飞扬起的尘土,“殣”是饿死的人,“殣相望”就是到处可见饿死的尸体,这句直接写出了由“饥”而死的惨景。第三句,“终朝拾穗不盈把”。难民们在地里拾庄稼,从早到晚拾不够一把。为什么要“拾穗”呢?很明显,为了充“饥”,既使拾够一把也难以充“饥”,何况还拾不够呢。第四句,“只有流民如麦芒”。村民为什么成为“流民”呢?还不是因为“饥”而去讨吃。多“如麦芒”的流民,哪个不想填饱肚子呢。这首诗,句句写“饥”,四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饥”字,难以作到的事,作者却作到了,这就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元代诗评家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书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宋九嘉的这两首《途中书事》,书的全部为“国事”,作者系崇庆二年(1213)进士,历任蓝田县令及应奉翰林文字等职,纯系远见卓识的政坛人物,他一要忧国忧民,二要关心个人升迁去留乃至整个命运问题,因此,他一提笔,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国事”了。这是《途中书事》写作的另一特色。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