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夸父逐日 |
释义 | 夸父逐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这是《山海经》中又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关于《夸父逐日》,《山海经》中有两个地方做了详细记载,一个是在《海外北经》,一个是在《大荒北经》,虽是同一传说,但二者略有不同,可以互相补充,参照对读。 首先,在《海外北经》中,作品一开始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无比壮观的景象。巨人夸父正在和火红灼热的太阳赛跑,他迈开大步,如风驰电掣一般,终于追上了太阳,走入太阳中去。在太阳的炙烤下,夸父渴极了,要找水喝。他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但仍然不能解渴。他又向北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但还没跑到就渴死了。这一段,通过描写夸父的极渴,来表现太阳的极热,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说明自然力的巨大。同时,人在这里并不是渺小的,人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这从夸父“饮干河渭而不足”就可以体现出来。最后两句写夸父渴死的时候,扔掉他的手杖,那手杖落下的地方,竟然化为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里的“邓林”,据清代学者考证,也就是“桃林”的意思。后两句,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决心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虽然一个人倒下了,但他却化作一片茂密的桃林,为后来的人们庇荫,解除口渴。这说明他并没有在自然面前屈服,而是期待着后来的人们继续奋斗,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整个作品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大荒北经》中的描写与上略有不同。它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并把人物的形象作了详细的描写。作者讲到,在茫茫荒野之中的名叫“成都载天”的山上,居住着一个名叫“夸父”的人,他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抓着两条黄蛇。下面的“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说明夸父是后土的第二代子孙。然后写夸父追赶太阳之事,并说他在禺谷追上了太阳。“禺谷”,传说是太阳沉落的地方。下面写他“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这一篇和上一篇相比,比上篇交待得更清楚、更详细些,故事性较强。但上篇充满了激情,这一篇似显得比较冷静,整篇都是客观的叙述,也没有夸父死后,弃其手杖,变为桃林之事,幻想的色彩没有上篇浓,也不象上篇那样充满了激情。并且认为夸父追日之事是不量力而行,表现了本篇作者的主观消极思想。上篇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描写夸父被太阳炙烤得极渴的情景,而这篇只是平淡地叙述:“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但是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怎样,客观上,这篇文章,都讲述了一个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征服自然,勇于和自然作斗争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夸父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屈不挠地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代表,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受到后世人们的称赞。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对夸父的无畏精神大加赞扬:“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在《大荒北经》中,讲到夸父与日竞争是“不量力”,这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目光的短浅。夸父是一个体力与精神都异常强大,堪与自然力相较的巨人。在《海外北经》中,作者着力渲染了他的精神,他虽然被渴死了,但给人的印象却不是悲观失望,而是一种振奋昂扬、鼓舞人心的力量。他的遗物成为一种宏大的存在,长留世间。所以,夸父所代表的是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不量力”。《夸父逐日》是在奇伟瑰丽的想象和幻想中融汇寄托着人们的崇高理想。在《大荒北经》中,夸父的形象是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抓着两条黄蛇,这可能和图腾崇拜有关。古代先民都有图腾崇拜的习惯,崇拜蛇的,自然会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蛇嵌合体,象夸父这样的奇谲的形貌和被神化了的人性,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丝毫没有恐吓的意味。 另外,在《夸父逐日》的故事中,还有着关于变化的丰富幻想。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和自然作斗争中受到启示,使他们形成了变化的观念,风雨雷电的消长, 日月星辰的出没,人的生老病死,动植物的生态变化,都给他们插上了幻想之翼,所以他们才能使夸父的手杖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桃林。关于变化的观念,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后人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成为志怪小说发展的重要源泉。神灵变化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为志怪小说奠定了幻想的基础,对志怪小说起着启示作用,并直接被志怪小说所吸收,愈来愈成为志怪小说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