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窗遂不掩,羽扇寧復持。”詩句出處:《茅簷下始栽竹》;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瘴茅葺為宇,溽暑常侵肌。適有重膇疾,蒸鬱寧所宜。 東鄰幸導我,樹竹邀涼颸。欣然愜吾志,荷鍤西巖垂。 楚壤多怪石,墾鑿力已疲。江風忽雲暮,輿曳還相追。 蕭瑟過極浦,旖旎附幽墀。貞根期永固,貽爾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寧復持。清泠集濃露,枕簟淒已知。 網蟲依密葉,曉禽棲迥枝。豈伊紛囂間,重以心慮怡。 嘉爾亭亭質,自遠棄幽期。不見野蔓草,蓊蔚有華姿。 諒無凌寒色,豈與青山辭。 |
【註釋】:
遂:
①前往;前進。《周易·大壯》:“羝(dī)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羝:公羊。藩:籬笆。)②通達。《禮記·緇衣》:“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立:即位。)③成功;順利地做到。《鹽鐵論·大論》:“(孔子)治魯不遂;見逐於齊。”④生長;養育;成長。《墨子·尚同中》:“五谷不孰,六畜不遂。”⑤順心;順適;滿足。《魏書·張彝傳》:“才輕任重,多不遂心。”(任:擔子。)王韜《淞濱瑣話·顧慧仙》:“今日郎已遂欲,何竟忘我耶?”⑥路;通道。柳宗元《罵屍蟲文》:“以通行直遂為顛蹶,以逆施反鬥為安佚。”⑦田間排水小溝。《周禮·遂人》:“夫間有遂,遂上有徑。”⑧先秦時在遠郊設立的一種行政區劃。《禮記·王制》:“不變,移之遂,如初禮。”⑨詳盡;詳究。《荀子·議兵》:“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勢。”⑩副詞。1.相當於“於是”、“就”。韓邦靖《關中》:“饑荒失撫禦,盜賊遂縱橫。”2.相當於“竟然”、“終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掩:
①遮蔽;覆蓋。《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②關閉;合上。王駕《社日》:“豚柵雞棲半掩扉。”③匿藏。《左傳·文公十八年》:“毀則為賊,掩賊為藏(zāng)。”(毀:毀壞禮法。藏:同“”。 窩主。)④襲擊。《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征南將王昶(chǎng)渡江,掩攻吳,破之。”⑤超過。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赤城:山名。)[掩護]1.掩蓋;包庇。歸有光《與曾省吾參政書》:“仆非敢緣舊識,求門下有所掩護也。”(緣:憑借。門下:對長官的敬稱。)2.保護;庇護。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著程嬰將他掩護。”羽:
①鳥類翅膀上的長羽毛。《孟子·梁惠王上》:“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②鳥類的毛。韓愈《原道》:“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毛:獸毛。介:甲殼。)③鳥類及飛蟲類的翅膀。曹植《鬥雞篇》:“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又《詩經·曹風·蜉蝣》:“蜉蝣(fú yóu)之羽。”(蜉蝣:蟲名。)④代指鳥類。張充《與王儉書》:“奇禽異羽。”⑤古代箭桿上的羽毛。左思《吳都賦》:“應弦飲羽。”(飲羽:中箭。)⑥古代用羽毛做成的舞具。《尚書 · 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牌。)⑦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音。羽扇:
羽毛編成的扇子。《晉書·顧榮傳》:“榮麾以~~,其眾潰散。”扇:
(一)①門扇。《呂氏春秋·知接》:“上蓋以楊門之扇。”②扇子。《世說新語·輕詆》:“大風揚塵,王以扇拂塵。”③障扇。古代儀仗中障塵蔽日的用具。《宋史·儀衛志一》:“金吾引駕官二人,分立團扇之南。”(金吾:古武官名。負責警衛、儀仗、治安等。)④量詞。用於門、窗等扁形器物。《墨子·備城門》:“為閨門兩扇。”⑤用同“騸”。割去牛馬等傢畜的睪丸或卵巢。黃侃《論學雜著·蘄春語》:“吾鄉謂去牛馬犬陰,皆曰扇。” (二)shān ①搖動扇子或扇狀物使生風。《淮南子·人間》:“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②(風)吹。嵇康《雜詩》:“微風清扇。”③熾烈。《漢書·谷永傳》:“閻妻驕扇,日以不臧。”(臧:善。)④用同“煽”。煽動,鼓動別人做不該做的事。《晉書·孫恩傳》:“扇動百姓,私集徒眾。”寧:
(一)①安定;安寧。《尚書·大禹謨》:“萬邦咸寧。”②探望,省視父母。《詩經·周南·葛覃》:“歸寧父母。”③為父母守喪。《漢書·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傢看望父母。(二)nìng ①副詞。相當於“豈”、“難道”。《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②連詞。表示選擇。寧可;寧願。《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持:
①一隻手從下托物。《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②握;執。《戰國策·趙策四》:“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③掌握;掌管。戴復古《春日懷傢》:“客遊兒廢學,身拙婦持傢。”④執行。《明史·孝宗紀》:“務存心仁恕,持法公平。”⑤保持;維持。《詩經·大雅·鳧鷖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⑥支持;支撐。《淮南子·主術》:“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⑦扶持;扶助。張衡《東京賦》:“西朝顛覆而莫持。”⑧挾制;控制。《史記·寧成傳》:“持吏長短。”(短:指短處。)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使子厚在臺省時,自持其身,己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子厚:柳宗元字。臺省:指尚書省、禦史臺。)⑨對抗;對峙。《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與袁紹持於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