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声常不逝
释义

声常不逝

“声常不逝”是印度“声常论”的主张。这种主张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是对立的,然而,主张声常论者却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和论证。这对于惯于用西方逻辑思维的人说来,读读它,于理于趣不无裨益。
主张“声常论”者有弥曼差派,文法学派,佛教密宗等教派。尽管他们对“声常论”的阐释不尽相同,但都主张声音是常恒不灭的。这里主要介绍弥曼差的观点。
弥曼差派是印度古代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它和吠檀多派都尊信吠陀,并以吠陀为基础建立各自的学说。前者重吠陀祭仪的研究,故称“业弥曼差”(Karmamī-māsā;后者重吠陀智理的研究,故称“智弥曼差”(Jñānamīmāsā)。 又因为在吠陀文献中祭仪在前,智理在后,所以,前者又称“前弥曼差”(Pūrvamīmāsā),后者又称“后弥曼差”(Uttaramīmās)。 相传前弥曼差系耆米尼(Jaimini)所创,故称“耆米尼学派”;后弥曼差一般称“吠檀多派”(Vedānta,吠陀之末)。“弥曼差”为mīmānsā的音译,有探讨、研究之义,最早见于梵书,常指对祭祀仪式的研究。在梵书时代,婆罗门教注重祭祀。祭祀仪式越来越烦琐,举祭者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如祭主为了获得成功,不得不向司祭布施。布施的数额特别巨大,《百道梵书》规定,苏摩祭需牛百头。《爱达罗氏梵书》规定,即位礼需牛千头和一定数量的土地作布施。《迦提雅耶那天启经》(kātyāyanaś-rautasūtra)规定,即位礼需牛2万头;灌顶礼(Ābhiśeka)需牛10万头。 这些数字难免夸张,但布施耗资确实非常巨大,而且祭仪的烦琐也很惊人)。对这样的祭仪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于是便产生了对祭仪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弥曼差派。
大约到了2世纪由耆米尼编纂了《弥曼差经》(Mīmā-sāsūtra)。 据称这是所谓六派哲学经典最早的一部。 其实这一派的理论流行于世的时间要比成书的时间早得多。关于耆米尼的历史,我们一无所知,但我们知道在他之后出现了几位著名的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耆米尼的学说,其中有弗栗底迦罗(Vttikara)。他注释了《弥曼差经》,其注本已失佚;夏伯罗(Śabara,约4—5世纪)。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夏伯罗评注》,其中引用了弗栗底迦罗的观点。在上述理论家之后的著名理论家有枯马立拉·帕得(Kumārila Bhaa)和他的学生普罗帕羯罗(Prabhākara)。 他们可能都是8世纪人。 前者著有《颂释补》(Ślokavārttika)、《旦多罗释补》(Tantravārttika)和《图普底迦》(upika);后者著有《大释补》(Bhatī)和《小释补》(Lagvi)。 后两部著作都是对《夏伯罗评注》的释解。
“声常论”是弥曼差派哲学的主要观点。
弥曼差派崇尚声音,且大有置声于无上地位的趋向。在弥曼差派看来,声音不是所由发生的器物的一种飘忽不定的属性,而是常住不逝的实体。这就是他们的所谓“声常论”的观点。其实声常论不仅属于弥曼差,也属于上述其他一些学派,如克什米尔湿婆教,在它的《湿婆经》中,声音却被推置于宇宙本原的地位,说“字母(声音符号)是产生宇宙的母亲”。
弥曼差派的声常论认为,声音有3种特性:所发之音;能诠释或有意义;能表示某种与其相应的事物。如发“牛”声时,便显示了“牛”这种概念和它所表示的“牛”这种动物。
弥曼差派论证说,声具有诠释性,即是说,就其声本身而言,不管人们是否了知,它都会有所指。这是因为,声本来就有能诠释的本性,所以,人们闻声便知其义。而这种诠释与相应文字的声音之间的联系不是由人类的习惯造成的,而是声音本身所固有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人类的,即社会的本质被异化成了自然的本质。关于吠陀,他们认为吠陀是神圣的,但这种神圣性并不是由神造成的,他们坚决否认神创造了吠陀,而认为,吠陀是由常住不变的声音符号构成的。
弥曼差派认为,一切声音皆为待缘显发的常住实体,它虽然在发出后立即消失,但这并不意味它的泯灭,只不过是发音者没有连续发音的努力而已。只要发音者连续不断地努力,声音就会不间断地显现出来。这是弥曼差派所主张的声显论。这种理论主张,“声体本有,待缘显之,体性常住”(见《法苑义林》卷二四)。如随不同之物缘显与其相应的不同能诠之声。该派还主张,在能诠常住声之外,还有一种由或粗或细的器物所显发的不具有诠释功能的声音,如长颈瓶音。这种声音则是无常的。除了弥曼差派所主张的声显论外,还有不知何派所主张的声生论。这种理论主张,“计声无体,待缘生之,生已常住”(同上书)。无论是弥曼差派的声显论,还是他派的声生论,两者均主张声是常住不灭的。关于声常论,弥曼差派论证列举如下:
说声是常住的,是因为它的显现可以使人了解它的意义。如果声音一发出来就泯灭了,那就不能让别人知道它的意思。说声音是常住的,是因为无论什么地方,同一种声音(能诠之音)都可以表达一个类概念。如无论什么地方的“牛”音都表示同一个牛这种动物的类概念。如果声不是常住的,那就不能让人了解“牛”音所表达的意思了。说声音是常住的,是因为它没有数量的区别,如这个“牛”音被发了8次,也不能说在数量上有8的“牛”词。凡无数量限定的事物都不是无常的(注: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世上有许多无数量限定的事物,如电、磁、热、思维等,它们都是无常的——笔者),所以,声音也不是无常的。说声音是常住的,是因为它是不依赖它物而独立存在的,它不像有质料因的事物,在其所赖质料坏灭时,它就一并坏灭。声音无数量,所以它不会坏灭。说声音是常住的,是因为在圣典(吠陀)中见到声常住的标记。
在弥曼差看来,吠陀是神圣的,但它不由神造,更不由人造。它的神圣性在于声音即语言的永恒性。如果要问:声音即语言如何形成吠陀经典呢?《弥曼差经》没有明确回答,但文法学派对于诗歌形成的解释可能符合弥曼差的旨趣。文法学派的解释是,诗不是由人创作的,也不是有神创造的,诗是自然固有的,只不过是圣人发现了它把它抄录下来而已。如果把这种解释用于吠陀的形成,弥曼差派也许是满意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