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哈姆莱特》 |
释义 |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的代表作。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暴死回国奔丧时,看到叔父克劳狄斯篡夺王位并骗娶了母亲。父王鬼魂又告诉他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嘱其复仇。为弄清真相,王子装疯。新王作贼心虚,派遣大小朝臣,甚至利用王子情人前往试探,但都被王子识破。王子安排的“戏中戏”,却证实了新王弑兄的罪行。王后受新王指使召儿子谈话时,王子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错当新王刺死。新王便借机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同时又暗中写信给英皇杀死王子。王子途中洞察其奸,偷改密信,折回丹麦。新王便怂恿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与王子决斗,暗中备下毒剑与毒酒,欲置王子于死地。比剑时,雷欧提斯先用毒剑刺伤王子,王子又奋力夺剑重创雷欧提斯。王后误饮毒酒,当场身亡。雷欧提斯弥留之际,揭发新王是这场阴谋的罪魁。王子在愤怒中挥剑砍倒新王,结果四人同归于尽。王子临死前,嘱托好友霍拉旭,把一切真相“昭示后人”。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人生、友谊和爱情有着一整套人文主义的观点,原是个无忧无虑、生气勃勃的“快乐王子”。宫廷斗争尖锐和家庭惨遭变故的黑暗现实,使他珍视的生活理想全部破灭;而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又必须自己一肩承担,深感任务艰难,性格便因此变得焦虑和忧郁。他对父王的死虽有怀疑,但也不能轻信鬼魂的话而要找到证据,更因他复仇的对手是当今的国王,敌我力量悬殊,必须审慎从事。他一时的消沉和延宕,既是环境突变和理想破灭后的内心悲愤的一种表现,也是慎重地寻求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对策的思想反映,而决非出自“天性”。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的罪行后,他的性格便随之从忧郁消沉转为坚毅果断,复仇行动是一个紧接一个:改写密信,潜逃回国,挥剑决斗,砍倒奸王。克劳狄斯荒淫、阴险、狠毒、虚伪。他弑兄、篡位、娶嫂后,还想借英皇之手谋害王子。在他身上掺合了封建暴君和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野心家的种种丑恶特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同英国封建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剧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三条复仇线索的安排,以王子复仇为主线,另两条次要线索服从主线并穿插、糅合其间,充实和推动主要情节,用以突出王子复仇的社会意义。而王子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从忧郁、审慎,经过思索和斗争,最后变得坚毅果断,这种性格上的每一次新显露,便伏下了铺陈情节的新动因,又大大丰富了剧情。剧中还穿插了不少喜剧因素,起到了衬托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的作用。连同剧中背景的广阔、人物的个性化和语言的丰富形象等,构成了“莎士比亚化”的“反映自然”的创作方法。它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直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