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唐之盐官官制 |
释义 | 唐之盐官官制开元十年(722年)开始征收盐税,征收职务,分属各地方州县,不单设官,即令各州刺史下属的上等官佐一人担任检校(查核的意思),按盐法规定收款,如有侵吞漏帐,则由按察使纠察奏报皇帝。每年盐税收入,统归尚书省金部综合稽核。到至德、乾元(756~760年)间,第五琦以司金郎中,为河南等五道度支使,兼诸道盐铁铸钱使,创立盐法,在产盐之地,设置监院,征购所产之盐,由政府再卖给百姓。凡自愿生产盐的,称“亭户”,免除杂徭,归盐铁使管理。从此由征税制改为专卖制,设置盐官。元载在上元元年(760年)继盐铁使,选择豪吏作监院,设置的官既多,以盘剥为事,百姓多不堪忍受。宝应元年(762年),刘晏为户部侍郎、充度支盐铁铸钱租庸等使,又兼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水道转运使,盐铁兼转运使,即从刘晏开始。后世有盐运使之官名,也即仿于此。刘晏继第五琦旧法,但有所变通,制盐归民,仍由官收,废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在盐场由官批发给盐商,只准在盐铁使管辖区域以内,任其自由贸易。改组第五琦时所设置的监院,在产盐地设有10监4场,在盐的销售地设立缉私机关——巡院,共设13个,均归盐铁使管辖。当时盐铁使所辖产地,为东南海盐及山南道所属井盐,区域很大,仅设10处盐监,按今之产地,即两淮、浙江占7个,福建1处,四川2处。在岭南等处,未设盐监,盐场事宜,均由巡院兼管。监为场务最高之机关,刘晏盐法是官收场盐,就场卖出,所有管理食盐生产、收购盐户制成之盐,运输及仓贮,则在监之下有专任官员办理。《新唐书·食货志》里就记载:刘晏对制盐技术极为注重,设有专员管理。为防止私盐之走漏,除在监场着重查检之外,在销售地区选择交通枢纽处设缉私机关——巡院,共设13巡院,以河南、皖北地区所设为多,福建、四川并未设立。要清理私盐,关键是对产盐地的管理。在各盐场亭户,都有固定数量的生产工人,每个工人一年能生产盐多少,都有一定额数,多生产的余盐,均须交官收购,所有超量生产的盐,全部交官收购,在盐场没有私漏,私盐自然就少了。在各道巡院,招募驶卒(专门骑马传递消息的兵士),互通商品消息。不仅缉私一项,所有地方盐务行政,均由巡院主办。在13个巡院中,扬子院务尤其繁重。各巡院设知院官,也称“留后”。唐从开元以后,盐务事项,凡属西北池盐、山南西道之井盐,归度支使主持;东南海盐、山南东道之井盐,归盐铁使主持。第五琦创盐法时,度支盐铁两使,由他一人兼领,到刘晏改盐法时,则由二人分领。然而度支使、盐铁使均为中央特派。元和元年(806年),李巽为盐铁使,把江淮、河南、峡内、兖郓、岭南各盐院,将所收钱数,除掉收购盐需要的款项外,都交付度支收管。从此开始,盐铁使所收盐款,即拨解度支。纵观唐代之度支使、盐铁使,虽也称作“使”,但所辖并非只一件事,而且一使又往往兼数使之职。只有河东两池榷盐使,以金部郎中充任,专理盐务,不兼他使,与盐铁使多兼转运使,山南西道和剑南、东西川各巡院官,兼充两税使,有所不同。刘晏之盐法,未搜刮百姓而国用足,所定官制,还是完善的。论其成功,在于得到适宜的人才。所以在盐场、巡院等要害部门,一定选择通达、敏锐、廉洁、勤奋的知识分子担任,凡经刘晏推荐、安排的官员,也多显示出其才能,遵循刘晏盐法。所以在刘晏死后20年,由韩洄、元琇、裴腆、包佶、卢征、李若初等,先后掌管财政、盐铁,都是晏生前所辟用的官员,而有名于时。但贞元以后,如度支使皇甫镈,盐铁使王纬、李铸、王播等,相继都不断增加盐价,为得到皇帝恩宠,多进贡献,从此盐利多归私人,而归国库者,只是虚估数字,盐务败坏,实与官制无直接关系,而是为官者贪婪邪恶的结果。五代后唐同光(923~926年)间,孔谦为租庸使,改变盐制,准许通商,但以官卖为主。于是废除巡院官,设置转运使,由租庸使管辖盐铁、度支、户部本司。不久又罢租庸使,而盐铁、度支、户部本司由宰相一人专判,名称叫“判三司”。长兴元年(930年)设置三司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下令各州县设置盐务官。后周广顺(951~953年)初,又将盐务事宜归州县办理,从此开始,盐务归地方管辖,只是在盐场仍为官收,运销制度则全变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