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释义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诗词简介
      诗歌的题目全称是《和张仆射塞下曲》,是六首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二、其三,形式是五绝。第一首既是边塞诗,也是咏史诗,因为诗的全部内容都与一历史人物故事有关。《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鏃。视之,石也。”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而一箭射去,箭头陷进石头中。这事记载本已夸张,但也并非不可能。如果石质疏松,箭头正好射在缝隙处,那是完全可能的。故事展现英雄风采,让人拍案惊奇,于是成为典故,成为文人的写作题材。诗句很精致,用字很考究,叙事切其要,只写一个场面。“惊”字很生动,让人想起前贤的“惊风飘白日”(曹植),“惊沙坐飞”(鲍照),风沙一下就有了灵性。正因为草像被突然吹来的风惊吓后一样,忽高忽低,加上“林暗”的背景,所以将军才误认石为虎,拉弓射去。射什么诗中没有说,也用不着再费笔墨,李将军射虎的故事人人尽知。诗写射虎事而通篇不见“虎”字,也是精简的用意。后两句更是夸张而精彩。历史故事只说箭头陷进去了,这里却说“白羽”,又说“没”,读后便有连箭尾都陷进去了的感觉;历史故事没说箭头射进什么地方,这里却突出射在棱角上,棱角是最硬的地方,这才显出将军的功夫手段,显出诗句的精神。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 hé zhānɡ pú shè sāi xià qǔ liù shǒu · qí èr 》 
    《 和 张    仆 射  塞  下  曲 六  首   · 其 二 》 
    .[ tánɡ ]. lú lún.
    .[ 唐   ]. 卢 纶 .
    lín àn cǎo jīnɡ fēnɡ , jiānɡ jūn yè yǐn ɡōnɡ 。 
    林  暗 草  惊   风   , 将    军  夜 引  弓   。 
    pínɡ mínɡ xún bái yǔ , méi zài shí lénɡ zhōnɡ 。 
    平   明   寻  白  羽 , 没  在  石  棱   中    。 
  •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逐句翻译】
    林暗草惊风,夜昏林暗茂草被风吹惊动,
    将军夜引弓。将军疑为猛虎便拉开弩弓。
    平明寻白羽,天刚亮便去寻那白色羽箭,
    没在石棱中。只见箭镞没入尖锐石棱中。
  • ①引弓:拉开弓。
    ②白羽:饰以白羽的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弯繁 弱,满白羽,射游枭。”
    ③“没在”句: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 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棱,尖锐的角。
  • 【集评】 清·贺裳:“《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章尤佳。”(《载酒园诗话又编》)
    清·李瑛:“暗用李广事,言外有边防严肃、军威远振之意。”(《诗法易简录》)

    【点评】 “林暗”句不见虎,却“宛似猛虎欲出”,渲染气氛,有如身临其境。“将军”句写夜猎,“引弓”二字轻点,剪裁得法。“平明”二句,以夸张之笔极赞将军勇力无比,二十个字,写景生动,叙事曲折;巧用李广事写将军之勇健,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 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 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 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 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 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 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 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 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 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 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 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 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 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像、体 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 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 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 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 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 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像。神话 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 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 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 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 陶醉,也更像酒。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 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像 化稻粱为醇醪吗?
  •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写得很多的乐府旧题。卢纶《塞下曲》 组诗共六首,有说是题目应为《和张仆射塞下曲》,这是第二首。首句交代 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在夜暗星稀的晚上,树林里的光线更加黯淡,忽然 一阵疾风吹来,草木为之惊颤。密林中有可能是隐藏着猛虎,也有可能是 埋伏着敌军,总之是周围有危险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明写“草惊”, 其实是人惊,渲染了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面对这种危急情况,将军没有 表现出丝毫的惊慌失措,而是立即熟练地拉起硬弓。虽然诗人只写将军 引弓的力度,没有描写将军射箭,但我们可以想象出将军迅疾向草丛引弓 猛射的动作和情态。诗人接下来并没有说危险是什么,也没有说是否射 中目标,而是留下悬念,让读者猜测。到了第二日清晨,将军再去昨晚的 地方,才发现是一场虚惊,中箭者只不过是一座石头。“石棱”为石的凸起 部分,异常坚硬,而羽箭竟然“没在石棱中”,从中可出将军膂力过人,艺高 胆大,给全诗抹上奇特的浪漫色彩。
       全诗化用了汉代名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 猿臂善射,其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 石没镞(一作“没羽”)。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作者 有意识地把将军同历史名人飞将军李广相提并论,以古喻今,赞美唐代边 将的勇武。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 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 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不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 须进行艺术再创造。卢纶此诗一方面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练,另 一方面则补充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射虎情节描写的某些不 足,如补充了“林暗草惊风”、“夜引弓”等细节,从而使将军的误射有了更 为坚实的依据,更为真实可信。
  •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产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身手敏捷之至。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石头,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头竟“没在石棱中”。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史记》一段普普通通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是化稻粱为醇醪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此诗原列第三。它通过雪夜追击逃敌的情节,着重表现并热情歌颂了边防将士的不畏艰苦和英勇威武。
        前两句写敌军趁夜遁逃。第一句“月黑雁飞高”,极力烘托寒夜气氛:彤云密布,没有月光,是漆黑阴森的夜。“雁”点出季节。塞下秋来,寒风凛冽,下雪是不必待到隆冬的。夜空飞雁,是凭听觉感到的。雁的啼声从远空传来,“高”就表达出了这种实际的感觉。黑夜雁飞,是很反常的现象。因为雁群晚来投宿沙滩或芦塘,要白天再次降临才继续远征。这种鸟儿十分警觉,一有动静即相呼而起。夜空惊雁的一笔,表明黑茫茫的夜幕正掩蔽着一个诡秘的军事行动,这就紧紧逼起下句:“单于夜遁逃”——乃是惊雁的原因了。“月黑雁飞高”,既是赋,又兼有比兴作用。黑暗中作高空飞行的大雁,又是趁夜撤退的敌军一种象征。
        后两句,以一极有力的“欲”字领起,写警觉的边防军已洞察敌人的动静,即将以轻骑兵追击。这时气氛突变,一瞬间满天大雪纷飞。出击的情形,战斗的后果,被诗人一概舍去,独取一个“特写镜头”——“大雪满弓刀”:黑夜看不清人和马,雪光映射在战士们的刀剑上,发出闪闪冷光。所以在追兵中独见“弓刀”,这是极真切的描写。由于前两句诗充分地烘托了气氛,第三句只用“轻骑逐”三字,便极含蓄地写出了战斗胜利在望的气势,写出了将士们勇猛追击的精神面貌。它使人联想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的诗句。其所写将士坚毅的意志,昂扬的土气,决胜的信心,此诗与之毫无二致。第四句写临发时突如其来的大风雪,于行军不利,然而这正是将士们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的有力衬托。这可说是诗中最精彩的一笔。从句式上看,以“欲将”领起二句,有意造成一种引而不发,欲擒故纵的气势,诵读起来音情摇曳,回肠荡气。语极豪放又含蓄不尽。追击成功与否,诗人不写,读者已心领神会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