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吟雪诗暖阁赌酒 挥醉笔上苑催花(第四回) |
释义 | 吟雪诗暖阁赌酒 挥醉笔上苑催花(第四回)武后醉眼朦胧,又分付宫人道:“此地腊梅既来伺候,想来园中各花素知朕有爱花之癖, 自然也都大放。即刻备辇,朕同公主往群芳圃、上林苑赏花去。”众宫娥只得答应,传旨备辇。公主道:“腊梅本系冬花,此时得了雪气滋润,所以大放。至别的花卉,开放各有其时,此刻离春令虽近,天气甚寒,焉能都开呢?”武后道:“各花都是一样草木:腊梅既不畏寒,与朕陶情;别的花卉, 自然也都讨朕欢喜。古人云:‘圣天子百灵相助。’我以妇人而登大宝, 自古能有几人?将来真可上得无双谱的。此时朕又岂止百灵相助;这些花卉小事,安有不遂朕心所欲?即便朕要挽回造化,命他百花齐放,他又焉能违拗!你们且随朕去,只怕园内各花早已伺候开了。”公主再三谏阻;武后那里肯听,随即乘辇,命公主、上官婉儿同去赏花。 到了群芳圃,下得辇来,四处一望,各样花木,除腊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尽是一派枯枝,莫讲赏花,要求赏个青叶也是难的。看了一遍,不觉面红过耳,真是众目之下,羞愧难当,几乎把酒都羞醒了。正要到上林苑去,只见有个小太监走来奏道:“奴婢才到上苑看过,那边也同这边一样。据奴婢看来:大约众位花仙还不晓得万岁要来赏花,所以未来伺候。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倘万岁亲自再下一道御旨,明日自然都来开花了。”武后听罢,心中忽然动了一动,倒像触起从前一件事来。再四寻思,却又无从捉摸。不觉把头点了两点道:“也罢!今日已晚,权且施恩,限他明日开罢。”分付预备金笺笔砚,提起笔来,想了一想,在那笺纸上,醉笔草草写了四句: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写罢,分付太监拿去用了御宝,即发上林苑张挂。并命御膳房,明早预备赏花酒宴。公主同上官婉儿听了,都不觉暗笑。武后酒醉难支,即带众人乘辇回宫。太监遵旨,把金笺用了御宝,张挂上林苑内。那上林苑腊梅仙子同水仙仙子见了这道御旨,忙到洞中送信。谁知这日百花仙子正同麻姑著棋,因天晚落雪,尚未回洞。当时牡丹仙子得了此信,不知洞主下落,即同兰花仙子冒雪分头到百草、百果各位仙姑洞中寻访,毫无踪迹。天已夜晚,雪仍不止,只得回洞。 牡丹仙子道:“此旨限期又迫,偏偏洞主又无下落,这却怎好?”桃花仙子道:“据小仙愚见:为今之计,惟有各司本花,前去承旨。况我们这座蓬莱,周围七万里,上面仙姑洞府,不计其数,焉能个个遍访。设或逾限,违了圣旨。岂同儿戏!此时即找著洞主,禀知此事,除承旨之外,安能另有别见。且洞主向来谨慎,从不越分妄为,岂有违旨之理!”杨花仙子在旁听了,不觉暗暗点头。牡丹仙子道:“话虽如此,洞主究系众人领袖,——岂可不候号令,擅自前去。不知兰、桂二位仙姑,可另有高见?”兰花仙子道:“小仙同桂花仙姑所司之花,原有‘四季’之名,四时莫不可放。此刻就去承旨,也无不合。但细细忖度, 自应找寻洞主,禀知为是。况‘罚不责众’,如果立意都不承旨,谅那世主亦难遂将群芳尽废。且众姊妹虽以花卉为名,并非独供玩赏,其中隶於药品济世的亦复不少,若都废了,何以疗疾?以此看来,更可放心。况时值隆冬,概令群花齐放,未免时序颠倒。虽皇皇圣谕,究竟於理不顺,即使违误,谅难加罪。所谓‘言不顺则事不成’。——若‘名正言顺’,事在必行,我们一经闻命, 自应即去承旨,又何须禀知洞主;现在行止在於两可,所以不能不候洞主之命。小仙拙见如此。”桂花、梅花、菊花、莲花四位仙子听了,莫不点头,都道:“仙姑所见极是。”只见杨花、芦花、藤花、蓼花、萱花、葵花、苹花、菱花八位仙子,彼此交头接耳,商议多时,一齐说道:“诸位仙姑去不去,小仙也不敢勉强。但我等虽忝列群芳,质极贱微,道行本浅,位分又卑,既乏香体之姿,兼无济世之用,何能当此违旨重谴?一经被谪, 区区微末, 岂能保全?再四斟酌, 不能不筹‘且顾眼前’之计。此时业经交丑,——那旨内说:‘莫待晓风催。’——转瞬就要发晓,我们惟有各司本花,先去承旨。日后即使洞主责备,亦当垂鉴下情。且吾辈倘竟违旨,俱获重罪,洞主身为领袖,又安能置身事外?今既循分承旨,彼此均无过失,洞主犒赏不暇,岂有责备之理!”因向桃花仙子道:“适才仙姑曾言,惟恐逾限获罪,何不趁此结伴同行?”不由分说,即拉了桃花仙子,竟自一同而去。九位仙子刚去,只见上林苑土地并值日功曹也来相催。登时众仙子莫不纷纷前往。 那时天已渐晓,雪已住了。牡丹仙子向兰花仙子叹道:“众心不齐,又将奈何!小仙惟有再去寻访。至於行止,只好悉听诸位。”说著去了。兰花仙子等之许久,总无音信。功曹、土地,络绎来催。转眼间,红日已升,众花仙十去八九。洞中只剩桂花、梅花、菊花、莲花、海棠、芍药、水仙、腊梅、玉兰、杜鹃、兰花,共十一位仙子。大家商议多时,并无良策,只得勉强一同去了。牡丹仙子又在四处访问,直到辰时,仍无影响。回到洞中,只剩两个女童看守洞门。呆了半晌,无计可施,惟恐违旨,只得也向上林苑而来。 武后自从上林苑回宫,睡到黎明,宿酒已消。猛然想起昨日写诏之事,连忙起来,心内著实懊悔:酒后举动,过於孟浪,倘群花竟不开放,将来传扬出去,这场羞愧,如何遮掩?正在寻思,早有上林苑、群芳圃司花太监来报,各处群花大放。武后这一喜非同小可!登时把公主宣来,用过早膳,齐到上林苑。只见满园青翠萦目,红紫迎人,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天时甚觉和暖,池沼都已解冻,陡然变成初春光景。正是: 池鱼戏叶仍含冻,谷鸟啼花乍报春。 武后细细看去,只见众花惟牡丹尚未开放。即查群芳圃,亦是如此。不觉大怒道:“朕自进宫以来,所有上林苑、群芳圃各花,每於早晚,俱令宫人加意浇灌,百般培养, 自号‘督花天王’。因素喜牡丹,尤加爱护:冬日则围布幔以避严霜,夏日则遮凉篷以避烈日。三十余年,习以为常。朕待此花,可谓深仁厚泽。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负恩昧良,莫此为甚!”分付太监:“即将各处牡丹,连根掘起,多架柴炭,立时烧毁。”公主劝道:“此时众花既放,牡丹为花中之王,岂敢不遵御旨。但恐其花过大,开放不易。尚望主上再宽半日限期。倘仍无花,再治其罪,彼草木有知,谅亦无怨。”武后道:“你既替他恳求,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因问太监道:“此处牡丹若干株?”太监奏道:“上林苑共约二千余株,与群芳圃数目相仿。”武后道:“此时已交辰初,就以辰时为限。尔等即烧炭火千盆,先把千株枝梗炙枯,不可伤根。——炙后如放叶开花,即将炭火撤去。俟到已时无花,再将所馀千馀株,也用炭火炙枯。一交午时,如再不开,立将各处牡丹,一总掘起,用刀斧捶为齑粉。那时朕再降旨,令天下尽绝其种。所有群芳圃牡丹,亦照此处一例办理。”太监答应,登时炭火齐备。 在中国小说史上,《镜花缘》是颇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它以“天方夜谭”式的想像力,奇异荒诞的故事情节,挥洒自如、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吸引着众多读者。自其问世以来,聚讼纷云,毁誉悬绝,但终归赞之者多,毁之者少。伴随时光的流逝,《镜花缘》并没有湮灭无闻,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与选择,证明它是一部具有经久不衰艺术魁力的传世之作。 《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字松石,1763——1830年间在世,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他厌弃八股文,拒绝科举功名,于仕途无所追求,毕生寒微清苦,几终老布衣。一生除做过专司治水的县丞若干年外,每以“笔砚空相随”度日。汝珍才思敏捷,学识渊博,精通音韵医术,于治河颇多实际知识。晚年穷愁,以撰写《镜花缘》自娱。所著除《镜花缘》外,尚有《音鉴》一书行世。 《镜花缘》全书共一百回,写唐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后,心中得意,于残冬赏雪时,竟违背四季时序,下旨命百花提前开放。众花神不敢有误人间世主,被迫依令按时盛开,结果触犯天条,落得个“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的罪名,被天帝“一并谪入红尘”,转生为人世中一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其时人世间有一个叫唐敖的老秀才,本已高中“探花”,因与徐敬业曾结为异姓兄弟而受牵连,又被贬为秀才。他功名路断,心灰意冷,乃借其妻弟林之洋出海经商之机,随船遍游海外诸国。途中所见,尽奇风异俗、奇人异事以及神怪般的草木虫鱼鸟兽,多为唐国不曾见过的人和物。唐敖识见骤增,远较昔时求学所得为多,往时郁闷心情随之冰消云释。后于不意之中,唐敖入食仙草,竟超凡化圣,隐遁至小蓬莱山中,终未归里返家。其女唐小山闻父失踪,重又探寻海外,遍访旧迹,屡历艰险,却未见唐敖踪影,待唐小山游至小蓬莱山,偶从樵夫手中得父一信,内令小山更名“唐闺臣”,约中才女后始得相见。在小蓬莱山顶,唐小山于“泣红亭”玉碑上,见到一百名才女的“天榜”,内中因果悉知,遂重返大唐应才女试,结果同榜高中的百名女子,恰为谪贬人间的百花,名次排列与“泣红亭”碑文所录完全相同,并无半点错漏。为庆贺金榜题名,众才女纷纷于喜庆宴上大展专才,琴、棋、书、画等百技之能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直至欢尽始散。后唐闺臣入小蓬莱山寻父,竟也一去不返。书末,武氏归权唐中宗,次年仍开女试,并命前科录取才女重返“红文宴”聚会,全书至此结束。 李汝珍身历康、雍、乾三朝,其时文字狱屡兴,文人儒士每每无端而祸从天降。若说清代考据及小说兴旺,文字狱的逼迫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镜花缘》的作者,故事情节取之于唐,似与当世无涉,实际并非如此,透过小说的表面,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到,《镜花缘》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深刻地打着十九世纪初的时代烙印。作者以唐事为宗,时而故弄玄虚,时而扑朔迷离,给人一种荒诞不经,俗人小说的假象,实际而言,《镜花缘》华美内涵,借虚幻而道现实,是一部寓意很深刻的好作品。在作者那个时代,这是知识分子曲折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镜花缘》洋洋百回,前五十回是其精华所在,内中足可称者,是唐敖父女游历海外诸国奇异世界的描述。构思巧妙,蕴涵深刻,充分表达了作者政治、社会、文化的理想。这几十个海外国名,原出自《山海经》,本身即具有虚幻色彩。李汝珍以奇述奇,借谈理想而寓以对现实的讽刺;以子虚乌有、镜花水月映衬封建末世陋俗陈规的可鄙及世道人情之颓废。所述男女平等、反对迷信、厌八股、尚节俭、重真诚、为善道等,带有反封建的气息,已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视小说为神话、博物志、游记的,实属皮相之见。实事上,它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阐述初步民主思想,以讽刺为其主要艺术特色的社会问题小说。 《镜花缘》败笔在后五十回,作者借才女应试,卖弄自己的才学,连篇累牍,令人难耐。人物文胜于情,缺乏形象感。由于时代局限及作者本人客观环境,这部小说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所难免。纵观全书,终归瑕不掩瑜,主流自当予以肯定。 小说的第四回,是全书的契机,是全书故事衍生发展的关键。本回写武则天赏雪饮酒,与上官婉儿对诗之中,不觉就醉,恰于此时飘来花香,武后寻觅香处,发现有几株腊梅正在开放,一时心血来潮,竟传旨园中百花次日拂晓前盛开。众花神难违君命,几经商议,除牡丹外,均遵旨如时献花,则天狂喜之余,独怒牡丹抗旨不从,因施淫威,迫令“尽绝其种”,“以火焚之”。全篇文字明白晓畅,格调轻松自如,读来舒适清爽。语言平淡中蕴涵深刻的讽刺,于反复阅看之中,每每生出新意。 贯穿于四回全篇,广布于全书的讽刺,是作者写作的特色之一。这对描摹人物形象,增加作品的深意,正确鲜明地反映主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小说内涵耐人寻味的讽刺,读者如会其意,则欲读之心油然而生,为小说者能通过故事情节牵动读者心魄,也是其文笔精妙的反映。本篇讽刺运用得当,兼有上述二者之妙,实为讽刺笔法运用的佳作。再看四回,腊梅于冬日开放,本系自然之理,他人习以为常,未曾生事,独独武则天,赏梅之余,竟意想天开,迫令本当春天开放的百花提前于冬日开放,背天时倒行逆施若此,足见其狂妄霸道之极!她信口雌黄,“此地腊梅既来伺候,想来园中各花素知朕有爱花之癖,自然也都大放。即刻备辇,朕同公主往‘群芳圃’、‘上林苑’赏花去”。作者以其平淡质朴的笔,轻松自如地描绘出武则天骄横霸道,万事皆为我用的神态。从这段武则天的道白中,剥去如述家常、平淡无奇的表面装点,内涵真谛便立刻显现出来。以中国传统伦理言之,皇帝乃天之骄子,于人间足称“顶天立地”,但在“天上”仅仅是天之一子,天自在其上。违时而动,即是叛天之举,属十恶不赦之罪!身为“天子”的武则天,每以“敬天法祖”训诫臣民,而自己却无视于天,强迫众花冬日开发,直接干犯天威,足见其已无法无天。对比之下,深刻的讽刺意自在不言中。以此表明,所谓的封建道德纯系欺人之谈!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愤怒溢于字里行间,赖讽刺而得以充分发挥,此为第一层讽刺。如从另一角度去理解武后这段自白,还可领会到第二层讽刺深意。皇帝为一国之主,号称“至尊”,可是竟不晓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道理,逆自然规律而独行,其见识之低可知,讽刺至此陡生。李汝珍常常于平和陈述中,寄寓对现实的讽刺,贯穿本回,满布全书。 在人物刻画上,《镜花缘》也有独到之处。尽管本书后五十回缺少人物个性,专以卖弄学问为技,但这并非表明作者人物描摹乏述,恰恰相反,汝珍极善于刻画人物,在本书前五十回中,特别是第四回,反映尤为突出。在第四回中,武则天是个主角人物,作者通过她的语言和内心活动,充分显露了她性格的多层次和多方面,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武后以阴谋夺位,“人非温顺”,且“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本为恶贯满盈之人,帝位到手,即横行霸道、乱作胡为,眼见腊梅开花,便以为腊梅“特来助兴”,继而以为众花为己皆已开放,要“即刻备辇”,“朕同公主……赏花去”,结果事与愿违,武后恼羞成怒,严令众花次日“莫待晓风吹”前开放。由此可以窥见武氏为人,她那样自信、轻松的语言中流露着绝对权威,呈现凌驾于天的骄横心态!与则天成为对照的百花,圣旨面前进退两难。众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叹道“此旨限期又迫,偏偏洞主又无下落,这却怎好”,以征询的口吻,探寻众花仙的意见,无奈皆束手无策。桃花仙子遂进言道:“据小仙愚见,为今之计,惟有各司本花,前去承旨……违了圣旨,岂同儿戏”。面对武后“莫待晓风吹”的圣旨,众花仙百计无可脱身,除牡丹特例外,终都如期献花,牡丹叹道“众心不齐,又将奈何……至于行止,只好悉听诸位”。以武则天为一方,体现无限的权威和逼人的气势;而作为弱者的众花仙是另一方,她们身微言轻,严令之下,别无选择,只得依令而行。两相比较,天壤之别,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个性表现尤为充分。在武则天与众花仙的大对比中,又有牡丹仙子与众花仙对此事态度的对比,从而显现出牡丹仙子淫威面前毫不屈服,敢于坚持原则,确实非同凡俗,无愧“国色天香”之誉。 善用拟人法写众花仙,也是本回乃至全书的艺术特色之一。在武则天和人格化的众花仙之间,联系自然和谐,毫无雕琢痕迹,读来赏心悦目,看不出半点虚假造作,令人叹服叫绝!作者为突现人物特征,在本回中更采用虚实相间写法。如写牡丹仙子时,实述其拒绝开花之言,虚写拒绝开花之事,通过“牡丹尚未开放”点出牡丹仙子的与众不同。 《镜花缘》寓意深刻,内容中离奇虚幻是作家反映主题的手段,其本意在追求美好理想,从中可以寻觅初步的民主思想,是一部应读的好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