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虞
我读《新青年》里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觉得发了许多感想。我们中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吃人与礼教,本来是极相矛盾的事,然而他们在当时历史上,却认为并行不悖的,这真正是奇怪了!
《狂人日记》内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我现在试举几个例来证明他的说法:
(一) 《左传》,僖公九年,“周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①,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这是记襄王祭文王、武王之后,拿祭肉分给齐侯。说,“齐侯年老,可以不必下拜,讲君臣的礼节。”齐侯听得襄王如此分付,便同管仲商量。管仲答道,“照着襄王分付的话做去,不行旧礼,便成了为君不君,为臣不臣,那就是大乱的根本了。”(《齐语》)于是齐侯出去见客,便说道:“天子如天,鉴察不远,威严常在颜面之前,不敢不拜。”据这样看来,齐侯是很讲礼教的。君君臣臣的纲常名教,就是关于小小的一块祭肉,也不能苟且。讲礼教的人到这步田地,也就尽够了。就是如今刻《近思录》②、《传习录》③的老先生讲起礼教来,未必有这样的认真,齐侯真不愧为五霸之首了!然而我又考《韩非子》说道:“易牙④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管子说道:“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戴子高《管子校正》:《治要》“首子”作“子首”,《韩子·难篇》同,今本误倒。)你看齐侯一面讲礼教,尊周室,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葵丘大会说了多少“诛不孝,无以妾为妻,敬老慈幼”等等道德仁义的门面话;却是他不但是姑姊妹不嫁的就有七个人,而且是一位吃人肉的。岂不是怪事!好象如今讲礼学的人,家中淫盗都有,他反骂家庭不应该讲改革。表里相差,未免太远。然而他们这类人,在历史上,在社会上,都占了好位置,得了好名誉去了。所以奖励得历史上和社会上表面讲礼教,内容吃人肉的,一天比一天越发多了。
(二) 就是汉高帝。《汉书》:高帝二年,“汉王为义帝⑤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高帝虽是大流氓出身,但他这样举动,是确守名教纲常,最重礼教的了。十二年,过鲁,以太牢⑥祀孔子。孔二先生背时多年,自高帝用太牢加礼以后,后世祀孔的典礼,便成了极重大的定例。武帝以后,用他传下这个方法,越发尊崇孔学,罢黜百家,儒教遂统一中国。这崇儒尊孔的发起人,是要推高帝;儒教在中国专制了二千多年,也要推高帝为首功了。班固又恭维高帝道:“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据这样看来,汉高帝哭义帝,斩丁公,他把名教纲常看得非常重要。他晓得三纲之中,君臣一纲,关系自己的利害尤其吃紧,所以见得孔二先生说“君臣之义不可废”的话,他就立刻把从前未做皇帝时候“溺儒冠⑦”的脾气改过,赶忙拿太牢去祀孔子,好借孔子种种尊君卑臣的说法来做护身符。他又制造许多律令礼仪来维持辅助,以期贯彻他那些名教纲常的主张。果然就传了四百年天下,骗了个“高皇帝”的尊号,史臣居然也就赞美他得天统了。却是我读《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王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汉王这样办法,幸而有位项伯在旁营救,说是“为天下者不顾家”,——就是说想得天下做皇帝的人,本来就不顾他老爹死活的。项王幸亏听了他的话,未杀太公。假如杀了,分一杯羹给汉王,那汉王岂不是以吃他老爹的肉为“幸”吗?又读《史记·黥布列传》,说:“汉诛梁王彭越,醢⑧之。盛其醢,遍赐诸侯。”这也可见当时以人为醢,不但皇帝吃人肉,还要遍给诸侯,尝尝人肉的滋味。怪不得《左传》记“析骸易子而食”;曾国藩日记载“洪杨之乱,江苏人肉卖九十文钱一斤,涨到一百三十文钱一斤”。原来我们中国吃人肉的风气,都是霸主之首、开国之君提倡下来的。你看高帝一面讲礼教,一面尊孔子,一面吃人肉,这类崇儒重道的礼教家,可怕不可怕呢!后来太公得上尊号做“太上皇”,没有弄到锅里去成了羹汤,真算是意外的侥幸呀!
(三) 就是臧洪、张巡辈了。考《后汉书·臧洪传》:“洪,中平末,弃职还家,太守张超请他做郡功曹。后来曹操围张超于雍丘,洪将赴其难,自以众弱,从袁绍请兵,袁绍不听,超城遂陷,张氏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洪,城中粮尽,洪杀其爱妾,以食兵将,兵将咸流涕,无能仰视。”臧洪不过做张超的功曹,张超也不过是臧洪的郡将,就在三纲的道理说起来,也没有该死的名义。便有知己之感,也止可自己慷慨捐躯,以死报知己,就完事了。怎么自己想做义士,想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却把他人的生命拿来供自己的牺牲,杀死爱妾,以享兵将,把人当成狗屠呢?这样蹂躏人道,蔑视人格的东西,史家反称许他为“壮烈”,同人反亲慕他为“忠义”,真是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了。自臧洪留下这个榜样,后来有个张巡,也去摹仿他那篇文章:考《唐书·忠义传》载:“张巡守睢阳城,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⑨。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人!’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括城中妇女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许远亦杀奴僮以哺士卒。”(《新书》)臧洪杀妾,兵将都流涕,不能仰视;张巡杀妾,军士都不忍食。可见越是自命忠义的人,那吃人的胆子越大。臧洪、张巡被礼教驱迫,至于忠于一个郡将,保守一座城池,便闹到杀人吃人都不顾,甚至吃人上二三万口,仅仅他们一二人对于郡将,对于君主,在历史故纸堆中博得“忠义”二字,那成千累万无名的人,竟都被人白吃了!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真是惨酷极了!一部历史里面,讲道德、说仁义的人,时机一到,他就直接间接的都会吃起人肉来了。就是现在的人,或者也有没做过吃人的事;但他们想吃人,想咬你几口出气的心,总未必打扫得干干净净!
到了如今,我们应该觉悟: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中华民国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吴虞草于成都师今室。
原载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10号
〔注释〕 ①胙(zuò):古代祭祀时用的肉。 ②《近思录》: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理学入门书,书名取名于“切问而近思”。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宗旨,凡被认为不合道统思想的异端均被排斥于外。 ③《传习录》:明王阳明著,分上、中、下三卷。主要内容是王阳明与门人的问答与信札。该书反映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对心学的传播和兴盛起到重要作用。 ④易牙:齐桓公幸臣。长调味,善逢迎。曾烹其子以进桓公。 ⑤义帝(?—前25):战国时楚怀王之孙熊心。项梁起义后拥立为王,仍称楚怀王。与反秦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后刘邦先入关,楚怀王坚持如约。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表面上尊为义帝,实际上不听其命。后项羽又命人击杀义帝于江中。 ⑥太牢:盛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祭祀时用牛、羊、猪。 ⑦溺儒冠:事见《史记·郦食其传》。刘邦不喜欢儒生,儒生来了,他摘下人家的帽子,往里撒尿。 ⑧醢(hǎi):作名词用,指肉酱。作动词用,指将人剁成肉酱的暴刑。 ⑨爨(cuàn):烧火做饭。
〔鉴赏〕 吴虞列举历史上的事实,论证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戴着礼教的假面具杀人、吃人的看法。吴虞的结论是:“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狂人日记》刊于《新青年》第四卷五号,时间是在1918年5月15日。吴虞读了以后引起很大的触动,写了本文。文中所举史实涉及先秦、两汉与唐代,颇有贯串前后朝代之意。
先说先秦的事情。易牙为齐桓公的宠臣,擅长调味,善于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以进齐桓公,因为齐桓公只有人肉的滋味没有尝过。齐桓公在葵丘大会上,大讲“君君臣臣的纲常名教”,说了不少“道德仁义的门面话”,但五霸之一的他却“是一位吃人肉的”。
再说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项羽暗杀义帝于江中,刘邦亲自发丧,叫士兵穿上白衣白袍,说愿跟从诸侯王去攻打项羽。吴虞说,刘邦虽是大流氓出身,“但他这样举动,是确守名教纲常,最重礼教的了”。一统天下后,刘邦制定了“许多律令礼仪来维持辅助,以期贯彻他那些纲常名教的主张。”《史记·黥布列传》载,平定梁王彭越叛乱后,刘邦令人把彭越剁成肉酱,遍赐给诸侯吃。淮南王正在打猎,“见醢,因大怒,阴令人部聚兵”。吴虞嘲讽地反问:“你看高帝一面讲礼教,尊孔子,一面吃人肉,这类崇儒重道的礼教家,可怕不可怕呢!”他告诉人们,“原来我们中国吃人肉的风气,都是霸主之首、开国之君提倡下来的”。
等而下之,就是将领们率士兵们吃人肉了。《后汉书·臧洪传》中说,臧洪为报恩于张超,在城中粮尽的情况下,杀死爱妾,让兵将享用。《新唐书·忠义传》载,安史之乱中,张巡守睢阳城,被围既久,城中粮尽。张巡怕守城将士思变,对着众多将士杀死爱妾。将士见状,难以下咽。张巡下了死命令,叫将士食用。后来索性把城中妇女与老小杀死,“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臧洪与张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吴虞断言,“越是自命忠义的人,那吃人的胆子越大”。吴虞并不停留在故纸堆,他是由古及今的,“好象如今讲礼学的人,家中淫盗都有”,表里相差太远了,以至于“表面讲礼教,内容吃人肉的,一天比一天越发多了”。
礼指中国古代的宗法等级制以及与此相应的道德原则与礼节仪式。以礼去教化民众,使民众顺从礼制的种种规定,就是礼教。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礼制,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上影响最大。除规定祭祀、朝聘、军事、婚丧等所应遵守的仪式,其主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孔子“克己复礼”的“礼”就是指西周时的礼制。自西汉儒家作为正统思想被确立以后,对礼的理解有广、狭二义。狭义的礼就是仪式,不在吴虞所说的礼教之内。广义的礼是指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礼教就是广义的礼的习用语。这里有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原则,也有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吴虞所说的礼教,就是广义的礼。吴虞指出,人们应当觉悟到,“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古代社会中的臧洪、张巡之流,为了“博得‘忠义’二字”,做出了“蹂躏人道,蔑视人格”的举动,使得“那成千累万无名的人,竟都被人白吃了”。吴虞此文在强烈鞭挞封建礼教的同时,又闪现着人道关怀的人文主义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