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梅洛-庞蒂,莫里斯 |
释义 | 梅洛-庞蒂,莫里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1908年出生于法国西海岸城市罗什福尔(Rochefort)一个医生和公务人员家庭。1926年,梅洛-庞蒂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中学后,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那里学习四年后,他取得哲学教师的资格,接着与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同期在军队里服兵役。从1931年,他开始在中学教书并钻研胡塞尔的哲学。1935年他回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助理教授,并开始在哲学界崭露头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法国抵抗组织,同时在几所中学里任教。他与萨特的真正接触,便是从这一个时期开始的。梅洛-庞蒂这时也没有中断他对现象学和历史的研究。1945年,他以两部基本著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即,他接受了里昂大学的哲学副教授的位置,不到三年后又晋升为教授。在这期间,他出版了著作《人道主义与恐怖》、《意义和无意义》,并与萨特共同创办了《现代》期刊。这种合作到1953年由于思想上的分歧而导致梅洛-庞蒂离开《现代》而结束。1949年梅洛-庞蒂在巴黎索邦大学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在他去世后分别以《人的科学和现象学》和《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出版。1952年,他入选进入法兰西学院。随后出版了《赞美哲学》、《符号》、《辩证法的冒险》、《眼睛与精神》等著作。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未完成的作品,在他1961年去世后,由克劳德·勒福尔(ClaudeLefort)整理出版,书名为《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梅洛-庞蒂的哲学探索,与他的时代其他许多哲学家一样,是从对传统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批判开始的,并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此外,在他的哲学中,还可以看到柏格森和海德格尔的痕迹。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充当了他的知觉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他的哲学最终为我们揭示了一片非与思维的(irréfléchi),不能由人类的智性,只能由知觉和肉体(corps)来通达的本源的领域,他的哲学被一些人称为“含混的哲学”(LaphilosophiedelFambiguJté)。 梅洛-庞蒂几乎从一开始对萨特二元对立地设定所谓自在(en-soi)和自为(pour-soi)就表示异议。这种哲学态度使他的哲学中贯彻了一种“两者之间(entre-deux)”的逻辑。即针对“或者……或者”采取一种“既非……又非”的态度。 因此,面对着从笛卡儿以来突显了的哲学主题,消解二元对立,首先是消解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就成了梅洛-庞蒂的任务。为此,他找到了“肉体”,把它作为意识与自然的关联的交结点。于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就可以从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之研究入手了。在这个研究中,格式塔心理学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但他并不同意把心理活动还原为一些生物机能的表象。事实上,肉体在他的哲学中已不是通常的一种自在的“对象性肉体(corps-objet)”。我的肉体存在或活着,这并不是一个可见的对象性的肉体的同义语。在这种意义上,肉体与其说是已属于对象或客体(objet),不如说它是对后者的意向。于是,梅洛-庞蒂的肉体概念其实是笛卡儿的我思(cogito)的新形态———它成为世界的一元论构造的基础。 这个新的cogito的展示,则是通过知觉的现象学分析来达到的。换句话来说,阐明了“自我意识”是如何奠基于“我知觉”(这代表“自然意识”)的,也就能说明心灵与肉体以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深刻的东西正是在这里出现了:事物与意识是如何可能沟通的呢?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方案是,首先确认,事物或对象之向我的呈现即我对于事物或对象可以说的东西。于是,现象学的描述,对于梅洛-庞蒂来说,就是将现象学放入话语中来。现象是沉默的经验,是事物的意义。表达,则是让这个沉默者放声。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属于现象学传统的内在化的方法,同时还看到了语言在这种内在化的哲学表述中的作用。使沉默者放声,就是达成前述谓性(anté-prédicativité)向述谓性(prédicativité)的过渡,就是从非与思维的向所思维的过渡。这个过渡使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成为可能。但它却因此将我们的探索引入了一个近乎神秘的领域。“……在这里我们还是孤独的存在,他者只是在这以后才出现,知识并且尤其是科学通过协调和校准而消去个体的眼光。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眼光,我们得以接近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原初的知觉的世界。当我们找回这种“还没有被对象化,没有被外在的视点相互地建构起来的知觉时,我们就能再一次地超越经典的二元对立并洞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知觉现象学》) 对这样一种知觉世界的追溯,将我们引入了历史主义的操作。对象本身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超越于主体的东西,这是无限的生活着的在场之历史过程本身。樊尚·德孔布(VincentDescombes)对梅洛-庞蒂的这一思想的解释是:“正如去度假村的旅行是假期的一部分一样,走向对象的道路也是对象的一部分。”因此,这种知觉,这种眼光,并非事物的一种主观的不准确、不完备的反映,相反,它是事物的某些属性,并且可能是本质的属性本身。参见《行为的结构》。 由此可见,梅洛-庞蒂的哲学探索的基本方略是现象学的。但在具体的研究中,他对那些基础的概念和元素(如知觉)的分析方法,却非常接近于柏格森对绵延的分析。并且,在他的思想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得见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平行性。 梅洛-庞蒂的深入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现象学研究,经过符号哲学,一直扩展到了艺术的领域。像海德格尔一样,梅洛-庞蒂的哲学关注覆盖到了特别是那些被称为印象派的画家们的创作活动。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中,存在着一种本体论的追求,这是一种对“原始的存在(l#êtresauvage)”的追求。这个原始的存在正是那些艺术家,塞尚(Cézanne)、莫奈(Monet)、科罗(Corot)……想要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捕捉和展现的。 这样的一种追求注定使梅洛-庞蒂对理性的一切活动持有的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解,相反,他主张和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如果说他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本态度是与萨特的自在与自为的两分法相悖的话,在政治上他更显出一种比后者更大的容纳性和开放性。这是我们在《人道主义与恐怖》和《辩证法的冒险》中可以看到的。 总而言之,如果一定要加以概括的话,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做是下述三种倾向的混合:内在的一元论,知觉(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知觉)的优先性和存在的原初性(含混性和历史性)。 梅洛-庞蒂的思想与那些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有人评论说他是“不是后现代主义者的后现代思想家”。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一方面,梅洛-庞蒂的思想中的确有很多方面是与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德里达、利奥塔一致的。例如,在梅洛-庞蒂对传统认识论和本体论中二元对立的融合中,在那个知觉的世界中,事物的意义的展现就呈现出一种与德里达所说的“本源的延迟(retardoriginaire)”相似的情景:知觉直接地联结于对象,同时又是对象之上的东西。即它等同于对象而又异于对象。以致有人认为“德里达的许多重要主题已经存在于梅洛-庞蒂,特别是后期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另外,梅洛-庞蒂对于基础的追求的同时所保持的开放性的思想,也符合后现代主义哲学,如福柯的哲学伦理态度(ethosphilosophique)的口味。“含混的哲学”之含混,亦传达了从海德格尔后重新光大了的一种后现代哲学深处的契机。但是,另一方面,梅洛-庞蒂的哲学又不是后现代主义的。这主要是因为,例如,如果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是看到了“内的指称性(infra-referentiality)”而不承认“外的指称性(extra-referentiality)”的话,梅洛-庞蒂则在内的指称性上加上了外的指称性。也就是说,对于梅洛-庞蒂,指称关系或意义不只是语言内的,它涉及超出语言的“世界”。但是,这里所谈论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十分复杂的。这不仅因为对于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一个明显统一的界定。同时更因为,在比较中应涉及的哲学家,无论是梅洛-庞蒂本人还是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其自身的哲学思想也都不是简单易解的,不是用一两个标签就能够准确地概括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