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 |
释义 |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陶土,出浮梁新正都麻仓山,日千户坑,日龙坑坞,日高路坡,日低路坡。土埴垆,均有青黑界道,洒洒若糖点。莹若白玉,闪烁若金星者为上土,每百斤给直七分。万历间,坑深膏竭,镂空穿穴,民力维艰,管厂同知张化美,议百斤加直三分。其后因县境内吴门托新土有糖点如麻仓者,尤佳。取土于彼,路倍于前,给直如故,不能多运。造龙缸用余干婺源土及石末、坏屑,参和为之。 以下采料: 石末,出湖田一二图,以和宫土造缸,取其坚也。 釉土,出新正都。日长岭,作青黄釉,日义坑,作浇白器釉。二处皆有柏叶斑。又出桃树坞,青花白器通用之。 砂土、黄土,用造匣钵。砂土募夫挑取,每百斤给直二分。黄土拨本厂上工夫挑取。 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作红器,正嘉间断绝,烧法亦不如前,仅可作矾红色。 西红宝石,宣窑造红鱼靶杯,粉宝石涂垩,红鲜夺目。 朱砂,宣窑作小壶、大碗,色红如日。 青,用陂塘青,产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用石子青,产瑞州诸处。 苏泥勃青,宣窑青花器用此,至成化时已绝。 回青,正德时大珰镇云南,得此于外国。嘉窑御器用此,其后亦不能继。 黑赭石,出庐陵新建,一曰无名子,用以绘画瓷器。 清·朱琰《陶说》卷三 【评】 此文介绍了明朝景德镇瓷业的几种原料的来源及选择和价格。这样详细的记载,对于陶瓷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是极有价值的。 御器厂分二十三作,曰:大碗作,酒钟作,碟作,盘作,钟作,印作,锥龙作,画作,写字作,色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铁作,竹作,漆作,索作,桶作,染作,东碓作,西雅作。 以下工役 正嘉之际,官匠凡三百馀。画工另募,盖绘事难也。 陶夫,砂土夫,雇用。上工夫,派饶州千户,所编派七县,解征工食。 回青,捶碎有朱砂斑者曰上青,有银星者曰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敲青后,取奇零琐碎,入注水中,用磁石引杂石澄定,每斤可得真青五六钱。 清·朱琰《陶说》卷三 【评】 介绍了明朝景德镇制瓷业的分工情况。对照今日瓷业生产,可见当时分工是很细的。 采石制泥: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坪里谷口二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采取,剖之,中有黑花如鹿角菜者,土人藉溪流设轮作碓,春细淘净,制如土砖,名曰白不(原注:“敦上声;凡造瓷泥土,皆从此名,盖景德土音也。”)色纯质细,用制脱胎、填白、青花、圆琢等器。别有高岭、玉红、箭滩数种,皆出饶州府属境内,采制法同白不。止可参和制造,干粗器为宜。 清·唐英《陶冶图说》 [注]不(dun),即白不子。瓷土矿经过粉碎淘洗后,制成砖状土块以备用,景德镇人称为不子。 饶窑陶土,初采于浮梁新正都麻仓山。万历时,麻仓山竭,复采于县境内吴门托,至祁门,而三易其地矣。《考工记》言五材之饰曰,“凝土以为器”,凝训坚,坚其土而后可为器,故治土曰抟埴之工。粘土为埴,抟之言拍,则夫白之制,是抟埴之始。 清·朱琰《陶说》卷一 【评】 由这两段可见,当时制瓷业的原料已是多元的甚至采自安徽境内,表明制瓷业原料配方的进步。也说明景德镇瓷业发展已有一段较长的历史。 淘炼泥土:淘炼之法,以水缸浸泥,木钯翻搅,漂起渣滓,过以马尾细箩,再入双层绢袋,始分注过泥匣钵,俾水渗浆稠。用无底木匣,下铺新砖数层,覆以细布大单,将稠浆倾入,紧包,砖压吸水。水去成泥,移置大石片上,用铁锹翻扑令实,以便成器。凡各种胚胎,不外乎此。惟分类按方加配材料,以别其用。 清·唐英《陶冶图说》 “陶”字,从阜,从匋,匋即窑字。淘亦从匋,窑之初事,始乎淘土,得水而柔也。宋瓷,修内司所造,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淘所以澄之也,故《格古要论》于定器曰:土脉细白滋润,于汝器曰:土脉滋润。《蓉槎蠡说》言:陶器土骨紫白,为料法在水法、火法、画法之上,淘炼之功重矣。 清·朱琰《陶说》卷一 【评】 这里介绍了淘洗泥土的过程,强调指出淘炼泥土的重要性在水法、火法、画法之上,这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中人们对炼泥的特别重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