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升华
释义

升华

升华本指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体的物理现象。这里借用来表示把描写的客观对象(人或事物)提到理性的认识高度,发掘其内含的意义,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
到了长城,我这个“好汉”却感到十分惭愧,确实是,奋力爬上长城付出了我很大的努力,流了不少的汗;可是当年有千千万万英雄的劳动者却在这样的深山大谷,悬崖绝壁上造成了一万二千七百里的长城啊!一块大石头就有几百上千斤吧?真正的英雄好汉永远属于劳动的人民,就是喊千百声“万岁”也表达不了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同情和崇敬。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他们留下了永恒的长城,永远赢得举世的惊叹。(吴祖光《万里长城断想》)
年过花甲的作者,历经艰难终于登上长城,不由自主地产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又从“好汉”的惭愧感出发,想到当年千千万万的长城建造者。这一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正是事物的升华过程,作者超越了个人的狭小感受,揭示了长城这一形象所包蕴的深层含义,并将个人与千万劳动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赞美了劳动人民伟大、永恒、不朽的创造力及其价值,并启发读者对此作出哲理性的思索。
物象升华实际上是主题提炼的过程。作者常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观念,从现象到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作者所追求的是揭示描写对象中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升华是哲理,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浓缩的结晶。
从语言形式上看,升华常常是一段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文字。作者从实到虚,虚实结合,熔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为一炉,情与景,物与我,达到了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运用升华可以使作品的立意深刻清新,显示出作者深刻的洞察能力,能够开辟作品的新的思想艺术境界,给读者许多哲理性的启迪和思索。
升华还能够直抒胸臆,抒发强烈而真诚的感情,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时代和社会的高度,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达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的目的。
升华常见的形式有:由点升面,由表升里,由此升彼三种。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结果,所以运用升华时,一定要做到推理严密正确,合乎逻辑思维规律;想象必须合情理,有充分的依据,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拔高,无法达到给人启迪,给人感染的目的。
升华常见于散文、杂文中,有时也出现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常常附着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或叙述后,有时在文中,有时在结尾,发挥出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评析 破旧的茅屋,抵挡不住凄寒秋风的袭击,茅草随风卷去。作者面对这样的情景,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生发出有千万间大厦,让天下寒士避寒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诗中的升华部分运用了感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作者的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民主意识和感情。表达强烈而感人。
2.一次是您被带出去看大字报回来,高兴地对妈妈和我说,刚才见到了陈毅同志,尽管周围监视的人很多,但陈伯伯还是意味深长地向您点头致意,从陈伯伯的亲切目光中,您看到了党和同志的信任。(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评析 陈毅和陶铸不仅是普通公民,而且是党和人民的杰出领导者。他们相互间的“点头致意”和“亲切的目光”是身处逆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交流感情的特殊方式,不仅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四人帮”的蔑视和对同志的信任,而且还表现出对未来和革命信念的忠贞不渝,以及乐观精神。正是这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沟通了彼此的心灵,陶铸同志才从陈毅眼中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涵义。伟大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在升华的语言形式中,得到生动的展示。
3.我只觉得他(她)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对昔日生活的哂笑,对新生活的颂歌。只是,木苟当初说的那句话——“我们……天天在度蜜月”使我久久沉思起来:他(她)把放蜂的流浪迁徙生活视作蜜月般的旅行;他(她)结婚九年了,感情仍像新婚那样浓烈;他们把伟大历史转折的新生,给予形象的生动的描绘……
啊,但愿一切年轻人都有美满的“蜜月”。然而,我同样赞美这篇小文中的一对年轻人,他(她)的“蜜月”,是在追寻生活的蜜源中度着的,于是便有永恒的价值。

(杨羽仪《蜜月》)


评析 升华常用于对事物的描写之后,用句或语段的形式抒发作者的理性认识和强烈感情。例中的一段议论,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人物的希望和赞美,又是该文的文眼,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鼓舞人们去追求和探索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即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评析 由地上的路联想到人生的路,革命的路,启发人们要勇于实践,敢于开拓,哲理意义十分深刻。由于其中还运用了比喻修辞,使说理形象而具体。
5.果实就是树的心,随便怎么摆,都是美的。如果一个人有果实,也是一样。(林清玄《果实是树的心》)
评析 作者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树有心的说法已很新颖,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止笔,进而指出“如果一个人有果实,也是一样”,仅仅12个字,就使文章的含义升华了一层,赞扬了一切有所作为并做出贡献的人们,赞扬了纯洁的爱心和母爱。
6.鲁迅先生曾经看见一个黄包车夫的身体大起来。我现在也如此:忽然看见桌子角上这两个蚂蚁大起来,大起来,大得同山一样,终于充塞于天地之间,高不可仰了。同时又觉得我自己的身体小起来,小起来,终于小得同蚂蚁一样了。我站起身来,向着这两个蚂蚁立正,举起右手,行一个敬礼。(丰子恺《敬礼》)
评析 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意在通过写蚂蚁之间的友爱、慷慨牺牲与互助精神来表达他对这种感情的赞赏与渴望。“大起来”、“大起来”与“小起来”、“小起来”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将作者的强烈感受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作者严于律己的高贵品质。
7.母亲看来不会再走了,也好,人各有志,让她永远生活在泥洋河边,生活在石桥边,生活在父亲身边吧。她的根在这里,她的土壤在这里,她的苦乐在这里,她的天地在这里。我了解母亲,支撑她艰难一生的力量决不能用贞节二字概括,而是一种生活的信仰,人格的力量,不是么,她养育了我和我的孩子,如今又把爱做了第三次分配,把爱撒向了人间。
几天后我走了,带走了一条河,一条绿色的河,一条母亲的河。它的波涛时时注入我的体内,冲动心的轮机,我的眼睛比过去亮了。

(尧山壁《母亲的河》)


评析 写“母亲”的作品很多,作者巧妙地运用母亲生活在泥洋河边的事实,由表及里,以“河”的宽大、包容、淙淙不断地流淌来写母亲的性格,表现了母亲对“我”人格形成和成长的深刻影响。其中“波涛时时注入我的体内,冲动心的轮机”,是一种比喻说法,指品格和精神的继承和鼓励。“我的眼睛比过去亮了”则是说我的成熟与壮大。
8.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杨朔《荔枝蜜》)
评析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蜜蜂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这种崇高品格的推崇。由表及里的升华方式,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深化了主题。
9.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榴花,花果同枝,生机蓬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谢大光《落花枝头》)
评析 花开花落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被作者升华提炼成一种思辨的和独特的哲理,这种效果是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新颖的构思达到的。升华在这里起到了拓宽意境、深化思想的作用。
10.我探身窗外,欲再寻几片颤抖的回忆,可是机器的轰鸣使我心头猛惊,老运河仿佛也在激动、震颤,一股湍流冲向小阁楼的倒影,把它拉长、扯碎,带走了……难道我还处在童年和少年?我不该走入青年和壮年吗?我不该在完成了古老的使命之后把空间让给更新的生命? 留恋往日的遗迹和光荣,会促人前进,也往往会缚住人的手脚,特别当你留恋的旧物,已经转化为陈腐的时候! 我们民族的长期停滞,不也阻于“留恋”么? (赵翼如《家乡的阁楼》)
评析 作者通过写家乡阁楼的今昔变迁史,把留恋旧物升华成如何对待遗产与光荣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作者面向未来,不断前进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升华修辞,既是感情炽热化的产物,又是理想思索的深沉结晶。
11.小小六米斋,拢共只有六平方米,确实是够小的了,可是六米斋里装了一颗波涛汹涌的心,于是就从心中流出了有可能是长存不朽的细流。这样一来,它还小么?拿诚实的劳动去奉献给人民和历史吧! 你看那阿拉伯数字中的“0”,它本来代表的是什么都没有,再小不过了。可是前面有一个真正靠得住的实数,那就每在后面增加一个“0”,都立即会使这个数的值增加十倍。(苏晨《六米斋》)
评析 作者借用阿拉伯数字中的“0”与前面一个真正靠得住的实数的关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六米斋”空间的狭小与心灵世界的广袤的辩证关系。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例中的升华部分由多个联想构成:由“六米斋”到“主人的心灵世界”,到“劳动人民”到“人类历史”,再以阿拉伯数字“0”作形象化的说明,带给读者许多哲理性的启发,并受到这种崇高情感的熏陶。
12.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荠莱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所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是各自站在各自的圈子里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张洁《挖荠菜》)
评析 作者从品尝荠菜写到两代人如何对待生活、理解生活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并希望两代人能够交流与沟通。这样就使得挖荠菜、尝荠菜这样平凡的生活现象有了沉甸甸的感觉。这种表达效果主要是通过由此及彼的升华格式来完成的。
13.老师的解释,使我早在那少年时代,就总结出了一条人生经验:即便有鬼,也可以不怕;最恐怖的,倒是你明明是人,是一个活泼泼的好人,而却有人指认你为鬼,并死追不舍。(刘心武《恐怖》)
评析 从迷信传说中的鬼联想到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动乱年代,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指人为鬼的政治迫害给人造成的心理及精神的伤害。
14.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贾平凹《地平线》)
评析 平平常常的地平线,在一般人的眼里或熟视无睹,或仅当作一种风景。但在作者笔下,却别有一番感受,并升华为对人生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可谓以小见大。
15.我们的三姐,是一个最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动人的史传,没有不朽的业绩,她的生,不过像无际绿原的一棵春草;她的死,不过像风飘万点的一片月季花瓣。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普通的老人呢?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熟悉她,我敬重她,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几个不同时代的印记,也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很多同一时代的人和我自己。(陈大远《落花时节》)
评析 从普通家庭妇女平凡的一生来透视同一时代许多人生活道路的轨迹,由点及面,画龙点睛,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意蕴,既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
16.沙头角,这就是深圳沙头角镇,并不是太显眼的石桩分开了两个不同的社会,虽然这块刻着“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分界”的石桩旁,没有设置铁丝网,也没有持枪对峙的士兵,然而,它却是一条鸿沟,一条地理上和心理上的鸿沟。(谭朝阳《有这么一个小镇》)
评析 地理上的鸿沟是看得见的,心理上的鸿沟却只能感受到。作者这样写,不仅突出了该小镇的重要位置,而且揭示了政治历史给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心理裂痕。从而使读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到边陲重地“沙头角”在国际交流和社会开放中的重要意义。此例属于由表及里,揭示事物本质的升华形式。
17.这番话,给我讲明了两个道理。一个是:樱花开遍了蓬莱三岛,是日本人民自己的花,它永远给日本人民春天的兴奋与鼓舞;一个是看花人的心理活动,做成了对于某些花卉的特别喜爱。金泽的樱花,并不比别处的更加美丽。汽车司机的一句深切动人的、表达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话,使得我眼中的金泽的漫山遍地的樱花,幻成一片中日人民友谊的花的云海,让友谊的轻舟,激箭似地,向着灿烂的朝阳前进! (冰心《樱花赞》)
评析 作者接着上段文字进行的议论,采用联想的方式,写出了樱花象征中日友谊的深刻意义,使花升华成有情物,拓展了文章的深邃意境。
18.不管怎么说,登陵的孩子永远是纯洁可爱的——少年天籁,其乐也无穷,他们正是我儿时的影子。望着这一群群活泼灵动的身姿,我真想赶上前去呼唤他们,提醒他们:人生,恐怕并不在于盲目地登高,关键还在于生活得有追求,有探索,以至有深度。(杨闻宇《登陵忆》)
评析 作者也曾和登陵的孩子一样盲目地攀登,然后快快乐乐。但后来的登陵经历却使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在文章的结尾,采取由表及里的升华方式,提醒这些登陵者去探索人生的真谛。文章前面的铺陈是为了后面的议论,细细体会,对于捕捉思想的火花,发掘蕴含在生活中的燧石也许不无裨益。
19.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骋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战场吗?眼前只是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里是一幕放慢了的境头。那一个世纪如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音乐啊! (贾平凹《河西》)
评析 作者运用联想的方式,从眼前静态的沙粒生发开去,虚实并举,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表现出一种生命演化的壮美。语中多用感叹词,抒发出心灵的强烈震撼和感受。
20.高原的兵站上,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大棚”星罗棋布,一个比一个有趣的故事到处传闻,……
“吃嘛,快尝尝嘛,这里的瓜特别好吃呐!”热情劝说的是一个四川籍的战士,粗糙的双手,黧黑的脸,和先前那位一样,他也是兵站蔬菜大棚的辛勤栽培者。
我们接了过来,“嘣”地咬了一口……
“喂,你吃出有股特别的味了没有?”同行的老程,忽然眯起双眼,饶有兴趣地问。
特别的味道?我一楞,马上会意了:是的,是有股特别的味道,高原的蔬菜瓜果哟,不但十分脆甜,而且分外芳香,因为它融和着高原战士的万千汗水,因为它饱含着太阳的香味哪!

(叶文玲《太阳的香味》)


评析 叙事、状物的目的在于写人。瓜果蔬菜由于出于高原战士的辛勤劳作,融合着他们的汗水,也饱含着太阳的香味而令人觉得分外脆甜芳香。这种特别的味道与其说是用嘴品尝出来的,毋宁说是用心品味出来的。因为这里的味道已升华为对高原战士的由衷歌颂与赞美,渗透着他们扎根高原,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
21.我踩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较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 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注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多流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 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 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冯骥才《感觉》)
评析 作者从生活中一片司空见惯的落叶写起,由此及彼,刻意发掘,写出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即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该如何对待的大问题,令人思索,耐人寻味。那种无私奉献和执著的追求精神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22.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评析 作者在前面详细地叙述了游历山洞的情景,由于中途而废,只能败兴而归,使得他引咎追悔。反复思辨中,深刻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文章紧扣“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之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地进行升华,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说明了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地取得奇伟、瑰怪、辉煌成就的道理。作者由小喻大的升华方式,加深了文章的议论深度,所阐述的道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23.无名河,那是没有涛声的无名河。
无名河,那是没有帆影的无名河。
无名河,却无疑是大地母亲从心
灵里流出的一条河……
它的细小,它的无名,衬托出了别的江河的博大;或者说,我们无论沿着哪一条道路,去追寻“伟大”的源头,都会发现那个地方的名字只有一个:“渺小。”
找到了这个“渺小”的,那将是“伟大”的。

(徐刚《夜行笔记——从冬天走向春天》)


评析 作者运用矛盾修辞手法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升华到哲理的高度,揭示出“伟大”来自于“渺小”和“平凡”的真理。语意精警,给人启迪。
24.这高山深谷里温暖的泉水从深深的地层下冒出来,从岩隙石缝间喷流。温泉的珠泡一颗颗、一串串,晶莹闪光升出水面,而人间的温泉却从金嫂和银姑的心中流出,金嫂沉默,银姑活泼,她们的心中同样蕴藏着纯洁的感情,像温泉一样流向人间,温暖着千千万万进山出山的人们……(碧野《山泉水暖》)
评析 作者从自然界的温泉写到人间的温泉,并以自然界温泉的纯洁、美丽、温暖来类比金嫂、银姑的崇高精神境界,两者相映成趣,读完后留给人以水美人更美的回味。
25.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看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刘白羽《日出》)
评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平凡事物的闪光点并揭示其本质特征,是升华修辞手段的重要特点。作者从太阳的初升联想到新生事物出现时的情景,启发人们对待新生事物要登高望远,要有敏锐的视觉,意味是十分深刻的。
26.……回望着那些欲近不能,反而渐渐远去的山峰,心想,世界上美的东西,总是如此这般地难以寻觅! 除了人的因素外,常常也因天时地利的关系,使你不得不暂时冻结你的热情,暂时放弃你的志趣,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拐一个弯,回一次头,而且这一“回”一“拐”,往往又很难卜算,也许是几年、几十年,也许一生再无机缘。现实和理想之间,大约从来没有或者很少会有什么坦途的。(温暖《游天桂山不遇》)
评析 要游天桂山而因雨雾阻隔未能看到山中美景,本是一件憾事,作者却变换思路,出人意料地由此联想到人们在追求理想、寻觅美好事物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由此及彼,由表升里,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得。这种借助升华寻觅到的感受,远比原来预期的游山玩景的收获要大得多。虽然这种感受说得很含蓄,但读者能够体会到:人生无坦途,为了理想的寻觅,需要不懈的努力。
27.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藤野先生》)
评析 在对人物进行了一番描述之后,作者采用升华的修辞方式,对藤野先生恪守师道、超越国界、忠于医学事业的高尚品格作了高度概括的评价。作者熔抒情、议论于一炉,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28.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是甚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评析 这段议论和抒情文字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不但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令人觉得真是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其中倾注了作者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发自肺腑的无限深情。
29.而南海,南海那紫蓝色的海涛永远留在我的神驰心荡之中。在那白花花的珊瑚石上,在那浓荫荫的琵琶树下,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张毓清,一个梁奠坤吗?不,我看到了整个西沙群岛的灵魂,整个南海的灵魂,正是这美好而崇高的灵魂凝成那样庄严、肃静、深沉、壮丽的巍巍紫色。(刘白羽《南海,紫蓝色的海》)
评析 作者从守卫海岛的个别战士身上看到了全体南疆海域卫士的“灵魂”,即固守领士、领海的坚强意志,由点及面,突出了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典型特征,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化文章的主题。
30.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贾平凹《丑石》)
评析 文章结尾处的升华,往往能够达到拓宽意境、深化主题的效果。该例写丑石,赞美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的品格,实际上是为了赞扬具有“丑石”精神的人的伟大。没有这一层情感的升华,就不会产生撼动人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31.卖栀子花的老人依然头也不回地走着。她那稀疏、花白的头发挽成的髻,松松散散地坠在脑后。发髻上别着一支桅子花,随着脚步颤动着。一身家织的青布衫裤,溅满星星点点的泥水,还有孩子们扔的泥团。高高卷起的裤管下,是枯柴般细瘦的腿和一双赤裸的脚。那腿是深褐色的,泛着一层釉光。
我心震颤! 我仿佛看见了我的母亲,我的祖母,我祖母的母亲……我看见中国的女性在人生苦难的历程上,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几个世纪来,是怎样艰辛地跋涉着。

(刘庆瑜《栀子花》)


评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卖栀子花老人的背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接着由近及远地联想、追溯,使中国女性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性格通过由点及面的升华得到一层又一层的刻画、塑造,浓烈的感情,大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2.啊,我那可爱的青竹啊! 你就在那里长吧,繁衍吧! 只要在你枝叶的绿汁中,铭记着我对你的爱意! 我那美丽的桃树啊,你年年怒发结实吧,只要在你的乳浆里保存一点对我的记忆! 葡萄啊,伸长你的藤,芭蕉啊,你扩展自己的叶! 在月白风清时,只要偶有一回对我思念,我就会觉得欣慰心醉的!
我知道,人,是不能光凭欲望生存的。人不能捧着碗守着盆又盯着锅里,不能只想着占尽天下的便宜,不能像狗一样只追着自己的尾巴过日子。只要是前进,就总有许多利益要被抛弃,舍不得抛弃利益的人是不能去开拓更新的天地。

(苏叶《告别老屋》)


评析 文章结尾处的议论丝毫没有说教、空洞之嫌,相反,却给人以启迪和思索,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的壮美情感。这种情感固然来自于作者对于写作客体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但更得力于升华修辞的运用。
3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我忽然感叹地说:“人和海比,人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那是你会想,海懂得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得到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啊,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 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 (蒋夷牧《启示》)
评析 从老渔民的一句听似寻常的话生发开来,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领悟到人的伟大,这样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升华用在结尾,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4.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杨朔《香山红叶》)
评析 “香山红叶”的迷人之处并不仅在于其叶红如染,而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老向导的老当益壮,作者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物及人,刻意点染,赞扬了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的中国劳动人民,突出了主旨,深化了主题。最后一句旁白式的点破,使首尾呼应,使文章的寓意更加豁朗明晰。
35.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手中有豆,就有了做豆腐的原料。其次,还要施出被史书遗露了的那个有磨氏教会我们磨碎颗粒的本领,把豆子磨制成浆。再其次,也是最主要的,还必须向豆浆里点卤,才有可能使它凝聚成豆腐,这教给我们点卤的第一位豆腐师傅是谁呢?他是一位伟大的点化者。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流散着的智慧,在等待着像豆腐点卤那样地给予点化成材啊! 我又想起一句豆腐汇语:“豆腐点卤,各管一行。”即使种出了智慧之豆,磨出了智慧之浆,但缺少了智慧之卤,仍不能造就出智慧的成品。这一行确实非别一行所能代管的,固然社会的通力合作很重要,却并不否定“各管一行”。若没个岗位责任制,大家都越俎代庖起来,岂不乱了套?掌握着智慧之卤的点化师们,可要当仁不让啊! (忆明珠《唱给豆腐的颂歌》)
评析 作者把制作豆腐的过程分解,从点卤的师傅写到生活中点化者的重要作用。进而由此及彼地升华,指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36.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上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生活吧! 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劳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

(庄因《守巷者》)


评析 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个疑问句作过渡,概括了一段对于现实生活的描写,然后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方式,引出对人生际遇的一番思考和感受,那种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
37.那位老同志说得好,老李就是一块很好的磁钢! 他有磁的吸力,钢的硬度。磁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有科学家预言:磁将支配人类的未来。(《磁》载《来自特区的报告》)
评析 这里的“磁”是物象升华的中介,是指老李执著不移,艰苦创业的精神。作者首先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人物的风采,然后由点及面进行升华,热情赞扬了这种精神对人类未来的支配作用。
38.晚上当我回到旅馆时,看到桌上摆着一小包和我衣服同色的钮扣。一包松紧口袜子。原来是下车时我的吊袜带松了,袜子脱落,向上扣过一次,他注意到了。还有一个烧茶的电茶壶,他当然知道中国人是不习惯于老喝凉水的。
这个人就此不见了。
我看着这些价值无多的零星东西,心里感到这绝对不是礼品,而是一个去国离乡,不能再回来的浪子的心,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人向着祖国的心。

(韦君宜《故国情》)


评析 升华用在叙事、描写之后,多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所蕴含的事理或主观感受。此例以“绝不是……而是……”的复句形式,把“这个人”赠予钮扣等价值无多的零星东西的行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揭示出来,写出了海外游子对故土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39.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


评析 如果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下“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画龙点睛的一笔,那么文章所提供的美学欣赏价值就会差得多了。正是因为这恰到好处的升华,增强了表达效果:人与鸟之间需要用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诗一样美的意境,诗一样美的情感,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生活里。
40.苍茫的呈着微微青光的暮色,把苍穹和群山混为幽邃深远的一体,……静默取代了纷繁,幽深取代了险奇,天地才显出一天中从未有过的深沉和庄重。
……
是呀,黄山的暮色时分的确是一天中最光辉灿烂的,它将薄明的晨曦,绚丽的云霞,灿灿的阳光全收进自己的怀里,这正如一个人的晚年,收获了童年,少年,青年的美好时光,因而它才显得庄重,深沉,含蓄,灿烂。

(邓莺莺《黄山暮色》)


评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事理升华的常用方式。作者借黄山的暮色联想到老人的暮年,在描写使老人醉心的暮色美的同时,表现了老人的心灵美,并展示出人情与人性中无限深厚和美好的内涵。
41.也许就因为这神秘的、会由苦变甜的橄榄,我们才使自己止息了哀叹和哭泣,从那阴暗的小屋里走到了开阔的原野上;我们才度过了那些没有太阳的日子,寻找着我们期待的光明。生活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勇气和信念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张抗抗《橄榄》)
评析 从由苦变甜的橄榄果,写到生活的滋味,使生活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了。这里作者是在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理想的,也是升华修辞的一种形式。
42.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前面画了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冰心《小桔灯》)


评析 写作中有“卒章显志”之说,小桔灯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许只是一个寻常之物,但作者将灯与作灯的人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地将感受升华为一种信念,使人们感受到乐观、勇敢、坚定向上的情绪,意境深邃,耐人寻味。
43.这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像梁三喜他们,尽管十年动乱给他们留下了难言的苦楚,但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以身许国!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 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希望之所在! 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梁三喜他们,真正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评析 在小说中,这种直抒胸臆的文字并不多见,作者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高度赞扬了梁三喜等普通战士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从民族和历史的高度断言“这就是希望之所在”,“民族之魂”,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读后热血沸腾。
44.她的成绩,是平凡的积累,马拉松式的记录:六年来,她的生产质量保持在第一流,名列前茅,既没直线上升,也没直线下降。六年来,她先是为母亲送了终,继而又死了父亲,加上婆婆生病,孩子生病,她自己也累出病来,……简直没有喘息的工夫。而她始终出满勤,干满活,使满劲,像一根坚强的柱子,默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不摇不晃,凝结着力的美,稳定的美……
这,不也正是当今一代中年人的形象么! 饱经忧患,坚韧不拔,含辛茹苦,伫立于浑厚的大地,支撑着金碧辉煌的屋顶。
呵,中年,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骨!

(理由《中年颂》)


评析 作者在对主人公其人其事作了全面系统的描述之后,熔议论和抒情为一炉,运用了由点及面的升华形式,概括了中年一代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的人生经历;歌颂了他们承上启下的巨大社会作用和价值;展示出他们崇高、浑厚、深沉的精神美。热情洋溢的情感,不仅使中年人共鸣,也令青年们崇敬,老人们慰藉。
4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母亲的回忆》)
评析 这是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从母亲的“平凡”写到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进而写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层层深入,抒发了作者那种博大的爱与宽广的襟怀,以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情操。
46.当我们连败两局的时候,作为一个观众,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公民,人人心里惴惴不安,情绪像波浪起伏。第五局,决定胜负的最后关头一开始,心里希望着,又感到希望太渺茫,怕失败,又觉得不会失败,正在这关键时刻,战局突然停止了。
……
由于这一场以强对强转败为胜的球赛,使我看到球员们的克服困难,临败不馁的坚强斗争精神与必胜的钢铁意志。
这是我们队员的高尚风格,也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高尚的国格。

(臧克家《看球记》)


评析 写一场以强对强转败为胜的球赛,作者的笔触没有停留在对球员们顽强的意志与拼搏精神的肯定和赞许上,也不是就事论事,浮在表象;而是运用升华修辞进行开掘,把它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国格联系起来,于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人们就球赛中看到的是民族精神和这种精神的巨大创造力,由此受到教育和激励。
47.今天,在传统的弃旧迎新佳节,卖酱油老人重现在我眼前,那熟悉的叫卖声,又在我耳畔回响。他不会认出那个住在草房,雨天中等候买他酱油的小姑娘了。而我,却忆起过去的一切,搅动感情的波涛:那被淡忘的童年纯真、少年的虚妄,以及经历的失意、坎坷,萌生的希冀和也曾有过的追求,争斗中的苦和乐……卖酱油老人形象越来越清晰,他声声叫卖惊破我的迷惘,使我有所悟觉。是呵,在人生的长河中,与其飘浮在上面,不如认识自己,明确自身坐标,把应该承受的担子负在肩上,不再徘徊,不再停步,也无须回头,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着人生的路,如那个能够给人们以微薄贡献,执著、无怨无艾地肩挑木桶的卖酱油老人。(冯慧莲《卖酱油的老人》)
评析 认识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着人生的路。这种理性认识是受到卖酱油的老人的启迪,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升华之后得来的,虽然语调恬淡,却于朴实中抒发了真情。
48.太阳升高了,狮子山上,花光映着阳光,阳光照着花光,女孩子们的衣裙和初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片多么灿烂夺目的景象! 她们终日辛勤地抚育着牡丹,她们自己也像牡丹一样的被终日辛勤地抚育着。她们也是四月沙沙的雨声里竞红赛绿的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们也在生根长叶,也在精心地孕育着自己那未来的花苞。
呵,祖国不正是一座美丽的牡丹园吗?

(严阵《牡丹园记》)


评析 文章末一句用一个反问句式来抒情,联系上下文来看,可谓水到渠成,情之所至。既简洁、明快地结束了全文,又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升高了一个层次,升华对文章主题的点石成金的作用不可忽视。
49.这绿洲是如何形成的? 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中建设一座城市,那真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浩浩荡荡的骆驼队,出现了无数忍着饥渴,顽强地在戈壁滩上跋涉、种树、打夯的人群,他们的汗珠还没有滴到地上,就已经化成了烟……这大概也可以算是世间最艰难,也是意义最深远的事业之一。当人们轻松而又优美地唱着“戈壁变绿洲”,唱着“翰海明珠”,唱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不一定能联想到这其中的涵义,联想到这是何等不易的一件事。只有亲临这茫茫戈壁,才能体会、理解这是怎样一种事业。(赵丽宏《大戈壁》)
评析 作者通过联想,把戈壁变绿洲的过程形象化,揭示出表象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而达到赞扬绿洲开拓者丰功伟绩的目的。
50.这寺院当然不是唐朝的旧观,可是眼前的这个布置尽够叫人满意了,何况单提慈恩寺这个名字就叫人发生历史的感情。这是玄奘法师翻译佛经的场所,寺里的雁塔是玄奘法师所倡修,玄奘法师那样艰苦卓绝地西行求法,那样绝对认真地搞翻译工作,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永远是中国人的一种典范,谁信佛法谁不信佛法并没关系。(叶圣陶《登雁塔》)
评析 作者先写慈恩寺的园林化布局,再写慈恩寺的建造和命名的由来,接着顺势说下去,介绍玄奘法师的业绩和人格。运用升华手法将玄奘法师的求法行为与中华民族刻苦、求实,对理想与信念不懈追求的精神联系起来,不仅展示了玄奘法师的人格美,而且揭示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品格,给人激励和启迪。
51.张大爷的一席话,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浪花:“只要后人过上那好日月,咱死的时候也能闭上眼睛了。”这高尚的情思,这纯洁的灵魂,正是延安人所共同具有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刚才我所目睹的各种人物,他们不都是摆脱了低级趣味,摆脱了狭隘小圈子里的个人私利,为了后代子孙的美好生活而忘我地劳动吗?“凡水皆有源,是树都有根”,我似乎觉察到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有一股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杨典《延安的早晨》)
评析 这是一段表现延安人民思想境界的文字,清新、明快,其健康的格调,鲜明、深刻的主题是通过由点及面的升华形式完成的。例末所说的“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使人联想到理想、信念,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等高尚的品质和行为,给人以深刻的教育。
52.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往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晨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刘白羽《日出》)
评析 作者多次运用比喻修辞细致地描绘了在飞机上看日出时的景象,并自然地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光辉形象和人生联系在一起,联想自然,寓意深刻。使人感受到朝气蓬勃,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由此而看到祖国的未来和人生的意义。
53.我看见,荒漠的尽头冒着一缕缕炊烟,乳白色的、懒散的炊烟,孤寂的心里立即腾起一丝温暖……
我盼望那烧炊的是位慈祥的阿妈;
我还盼望是位贤慧的大嫂;
我更盼望是位清俊的少女,那炉内的热焰映亮了她羞涩的眼……
如果只有温暖而没有美,那还不是春天!

(王中才《炊烟》)


评析 当你在沙漠的尽头看到一缕炊烟时,也许会想到家庭的温暖。这是人们共有的感受,如果诗人们反复地抒写这种感受,就会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诗人在《炊烟》里联想到的是更深一层的东西。他不仅想到了家庭的温暖,而且想到了美好的爱情。最后一句“如果只有温暖而没有美,那还不是春天”,将前面的诗意升华到更高境界,使诗有了启迪人的更深一层的思想内涵。
54.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的地方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成《散步》)
评析 春日里三代人一次自然而和谐的家庭散步,居然使作者产生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感受。仔细品味这句话的深邃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中年人的作者,所具有的启上承下,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凝重的历史感和社会使命感。作者将其对母亲和孩子的爱升华为对社会、人类的道德、义务和职责,使人感受到中年的艰辛、博大和深刻。升华手法开拓了散文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55.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许地山《落花生》)


评析 “吃花生”是生活中极其细小的琐事;“花生好吃”也是人们极为普遍的感受。作者却从这琐事上生发,将花生作人格化的象征,赋予了它社会和人生的涵义,借此对沽名钓誉的利己主义者进行了批判和否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同时将普遍感受升华为博大而深厚的感情,并由此而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做人的准则。朴实、平常的语言蕴含着隽永、动人的艺术魅力。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时鞭策自己。
56.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故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百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一件小事》)


评析 如果没有文章结尾处,对“一件小事”的意义和感受的深刻揭示和阐述,文章就会流于生活琐事的记录而失去强烈的社会教育意义,读者也很难从作品中看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思想历程。以小见大的升华手法,不仅再现了劳动人民毫不利己,相互援助的高贵品质,而且再现了鲁迅伟大的人格。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