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创新类·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宋词赏析 |
释义 | 创新类·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宋词赏析创新类·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宋词赏析 【依据】 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水调歌头》、《卜算子》、《贺新凉》、《水龙吟》 诸篇,尤为绝构。(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卷一) 【词例】 卜 算 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析】 “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 (清)初”。(《白雨斋词话》 卷一)文人创作的词、以李白 《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黄昇《花庵词选》)自中唐以后,填词之风,遂从民间转入文坛。迨及晚唐词风渐炽,所采用的词调亦逐增,乃不限于小令。由于长调的出现,词的形式格律更趋复杂化。从内容和风格讲,当时的文人词多重在抒写风流韵事、闲愁离恨,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到了宋代、结束了晚唐及五代战乱频仍的局面。北宋前期词坛,以晏殊为首的文人词,仍主要是抒写士大夫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的生活和心绪。柳永虽然突破了士大夫的词风,创树了俚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但多写妓女浪子的生活,格调低靡纤弱,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样没有解脱 “词为艳科”的羁绊。惟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 《酒边词》) 东坡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抒写谪居黄州时孤寂忧愤的情怀,则 “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亦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此词上阕首二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作者寓居定惠院,当缺月挂在萧疏的梧桐枝头,滴漏已尽,人们都已寝息入梦时,所处的孤寂境地,也反映出凄惘的心境。在神宗朝、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苏轼坚持反对态度,遂被排斥出朝,知杭州、徐州、湖州等地。又因 “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而“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遂摭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中副使安置”。(《宋史·苏轼传》)这正是首二句流露出作者孤寂凄惘心态的背景和原因。第三句“谁见幽人独来往”,进一步写出作者的孤寂凄惘。“幽人”一词出 自《易·履卦》: “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作者以“幽人” 自喻,独自往来徘徊,孤寂不安。也另寓深意,含蓄地表达作者坚贞的意志、纯正的胸怀,虽处逆境而无所动摇。第四句“缥缈孤鸿影”,作者又以孤鸿自喻,幽人也是孤鸿。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排挤打击,宦海沉沦,生活飘泊,形单影只,正与孤鸿相似。 词的下阕、承接上阕,从孤鸿着笔。写孤鸿,意在写作者自身。“惊起欲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竟是惊鸿,回头四顾,胆颤心寒,不为人所理解,益觉孤苦无依。“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与上阕的“幽人”、“孤鸿”相照应,孤鸿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止,宁愿寂寞地居处荒冷的沙洲中。同样流露出作者坚贞纯正的胸怀。这样写法使上下阕连成一体,下阕是上阕的延伸。不仅抒写了作者的孤寂,也抒写出忧谗畏讥,无以自安,处身冷寞的忧愤。作者在 《答李端叔书》 中写:“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 考论是非, 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 既以此得, 因以为实能之, 故譊譊至今,坐此而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而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段文章足以做此词的注脚,可以理解作者当时孤寂冷寞的处境和忧谗畏讥,惴惴难于自保的心境了。 此词在咏物中而有所寄托,使读者的联想可能产生几个不同的意义系统。于是附会出温都监女儿的故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宋六十名家词: 东坡词》 题) 但这是难于为据的 。 陆游谓:“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苏词诸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者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追求理想的豪迈胸怀。《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作者胸胆开张、豪情壮志,以及抗击外敌,保卫边疆的决心。确实体现了寄慨无端,别有天地,超旷豪迈的境界,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这样词风的形成,意味作者在词的创作中、传统的审美观念、艺术观念的支配性在缩小,而个性化的,具有创新性的审美观念、艺术观念在增强。于是作者才能一反传统词风,有可能产生艺术观念的多样化、复杂化,冲破了“绮罗香泽之态”,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