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以意行气 |
释义 | 以意行气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篇关于古代导引的记载。其中一篇用文字记述了呼吸导引的方法及其治疗作用,另一篇则由四十多幅《导引图》与文字说明组成。其中图22的“吐音导引”,十分逼真地描绘了一名男子鼓起腰腹部,面部作出呼啸发音状。通过这幅图可以推断,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气功与发声结合在一起了。 享有“究心实学”称誉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写道:“其啸振山谷,则修士别有义理,非众人之所知也。” 说明当时那些运用气功发声歌唱的人,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据《宋史·乐志》记载:“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归。青饯之于郊,乃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谈遂留不去,以卒其业。” 在明代朱权著的《词林须知》中,记有“古之善歌者:秦青、薛谈、韩秦娥、沈古之、石存符,此五人歌声,一遏行云不流,木叶皆坠,得其五音之正,故能感物化气故也”。 以上史料告诉我们,在历史上,确实曾有过一批声乐艺术家,结合歌唱修炼气功已达相当的功夫。他们“以意行气”使发出的声音“声振林木”,能够“感物化气”,调动大自然中的“混元气”,歌唱时使“行云不流,木叶皆坠”。 这些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事情,其实是有道理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是学习歌唱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如何驾驭呼吸,使之为歌唱表演服务,就不那么容易做到。卡鲁索指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导引的呼吸吐纳是怎样进行的。在出土的战国初期文物《行气玉佩铭》上面,刻有这样四十五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照郭沫若的解释是:“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术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这与西洋唱法所主张呼吸发声要领不仅完全一致,而且表述得更形象、更通俗、更易解。 西洋唱法还十分注重“让声音自动地、正确地上到面罩”。每一位学习歌唱的人都知道,这个“自动”与“正确”是多么难以做到。 而导引的练功要领之一,就是要处理好“意”和“气”的关系。“意”是指人体大脑的意念活动功能。“气”则包括呼吸之气和人体的“内气”。按照中医的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运行的通路。内气就是通过经络,周流不息,充满全身的。在经络上,内气比较集中和活跃的部位是穴位。人体的经络除了《内经·经脉篇》所说的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入脉处,还有十五条络脉,因而穴位更多。如丹田就有位于脐中到会阴之间的下丹田,位于膻中到脐中之间的中丹田,位于头顶的上丹田。它们是经络枢纽,内气的汇海。 按照西医解剖学的划分,那些根本不属于呼吸器官,不参与呼吸的部位,其实都有“内气”在运行。如“气走丹田”、“从眉心发音”等都是“内气感”的体现和运用。练功者通过对意念的锻炼,逐步掌握“以意行气”,进而过渡到“气随意行”,就能够用意念导引声音一步到位——直接进入面罩了。 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还常常出现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来瓢”,不能协调全身心投入歌唱的困扰。怎样在这动态的演、练过程中能够做到该松的松,该紧的紧,松紧适度,这同样可以从气功中,找到解决的门径。 导引的另一个练功要领是松、静、自然。要求以松为主,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而不僵。它既要搞好外松(即解除形体与呼吸的紧张),又要搞好内松(即解除思想情绪上的紧张),从而保持精神活动的宁静。只有排除了思想上的杂念,做到“摄心归一,专其一处”,达到“入静”,方能在演、练过程中“动中求静”,进而做到“静中有为”。 练功中的松与静都是在不苦想、不强求、不引伸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所谓“真实自然,返璞归真”、就像一座桥梁,沟通了气功与艺术表演。“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挠,意到而不自浓”。就像蕊中花心,不馥自馥,那才算达到极高的艺术表现境界。 由此可见,借助于导引原理,不仅能够把声乐教学活动中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清晰、简洁地加以表述、解释,而且对于演唱实践,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传统导引十分注重养生、摄生之道。 据道家《灵宝毕法》介绍:“于卯卦阳升气旺之时,多吸天地之正气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气以出。使二者结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乃匹配阴阳,气液相生之法也”。 中医学指出,发源于肾,藏于丹田,散布全身做为生化动力的就是元气。元气充足,人体的生化机能就会增强,人的食欲、精神、体力等亦随之得到改善,而因内气之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就会自然消除。这对于每一位从事声乐艺术的工作者来说,真乃是福音,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由于健康原因而过早地离开舞台更令人遗憾的了。 规律生活起居,坚持每天到树多、傍水、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地方养练、采撷,就能够保持生命之树常青,艺术之华常艳! 我国古代一些练功者在“以形引气”、“以意引气”的原则指导下,既练内混元气(即内气),又练外混元气(即人的意念,气机与大自然中混元气的联系畅通,使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形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气息场),达到混元气周天运行的功效。这无疑对于每一位从事声乐艺术的人来说,都有着借鉴意义。 首先,演唱者可以借助于气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自己的歌声“周天运行”,穿过乐队回旋于整个剧场。同时,演唱者与观众汇集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信息密码就要进行传递和交换。由于练功的演唱者的生命信息比较强,他能够把所有观众的潜在能量都调动起来,认真接收他发出气功信息,这样,以他为中心,就可以产生生物电磁场的“同步共振”效应,使全场观众闻其声、感其情,与演唱者共悲共喜、同容同心——这难道不是每一位歌唱者梦寐以求的演出极致吗? 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组织力量,对东方古老的气功开展研究。他们有的已“按照瑜珈气功的体系,歌唱者把自己的意志集中于软口盖的小舌头上,从而获得富有精力的、永远甜润的嗓音”。这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增添了使命感和紧迫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