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二、美饰
释义

二、美饰

37.欧阳海慢慢地睁开眼,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安详地合上了眼帘。(白岚等《欧阳海》)
评析 欧阳海以自己的生命之躯,挽救了一列载满旅客的火车。此段描写是他临死前的场面,“安详”二字写出了这位烈士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的乐观态度,映衬出人物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同样写“死”,有许多的讳饰语,此例以作者的美好感情写出了人物的美好感情,属于讳饰中的“美饰”语。
38.活捉大叔也就不计较,灌了酒,收了钱,先不递瓶,却用干荷叶包了一条猪舌头,诚恳送客:“有烟没火,有酒没菜,脱劲。首次交往,送你下酒吧。不过一个舌头。”
老者认真纠正:“不蚀不蚀,是个赚头。”
开店的忌说“舌头”,“舌”和“蚀”同音。
彼此会意,都放声作笑,各伸出一掌响亮一拍,都觉对方豪爽,便互通姓名。

(金曾豪《险幌》)


评析 讳饰语有职业和行业的区别,作生意的人忌讳折本,因“舌”“折”同音,称“舌头”为“赚头”,取反义词以图吉利。例中活捉大叔与老者的讳饰对话,表现出他们爽朗、豪放的江湖义气。
39.端敬皇后董鄂氏死后,顺治突然失踪,有人说他跑到五台山古寺当了和尚。清廷因为不可一日无君,只得下诏,假说世祖章皇帝已经宾天,新皇康熙继位,以此了事。这位皇帝,究竟是死了,还是出了家,成了千古之谜。(福建日报社编《清初三大疑案》)
评析 讳饰语有时还带上阶级色彩。“天”是至高无上的,“宾天”是讳饰皇上死亡的专用语,表示封建帝王显赫的地位和权势。
40.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有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
评析 人寿多不过百岁,以百年之后婉言死;佛教火葬称为柴山,送你还山指替死者安葬。两条关于死的讳饰语都是对尚健在的人说的,为了避免刺激对方心理,采取了婉言曲折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讳饰修辞手法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并受其限制。
41.(陈嘉庚)先生在一九五○年修建“鳌园”为其日后的长眠佳境。先生谢世后,人们取海中巨石原位凿柩安葬,并将此陵园拓为庄严、壮丽、肃穆的海中游览胜地。(傅子玖《集美掠感》)
评析 关于死的讳饰语很多,与表达者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陈嘉庚先生在海内外声誉很高,人们不忍心说他死了,便以“长眠”、“谢世”予以美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和爱戴的感情。
42.“两点钟以前”,陶岚说,“我到他们家里,已经是孩子喘着他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孩子的喉咙已经塞住,眼睛不会看他母亲了。他底母亲只有哭,采莲也在旁边哭,就在这哭声中,送去了一个可爱底孩子的灵魂! 我执着他底手,急想设法;可是法子没有想好,我觉得孩子底手冷去了,变青了! 天呀,我是紧紧地执住他底手,好像这样执住,他才不致去了似的;……孩子是永远睡去了!唉,小生命永远安息了!他丢开了他母亲与姐姐底爱,永远平安了! (柔石《二月》)
评析 陶岚那哀婉的叙述实际是一种祝福,在生的现实中,孩子幼小的生命无法忍受贫穷、饥饿、疾病的折磨;在另一个世界里,但愿他永远地得到平安。讳饰语折射出人物对旧社会的愤恨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43.本是同一种东西,入药之后名称就不一样。橘子皮、西瓜皮入药以后美其名曰:“陈皮”、“翠衣”。通过这样的换名,能掩饰一些东西的真相。(董仁《名称讳饰漫议》)
评析 美饰就是对于本身并不美的东西人为地冠以美好的名称。橘子皮、西瓜皮是弃之之物,通过修饰、摹色改称为“陈皮”、“翠衣”后既能美化事物的真相,使人心理上易于接受,又给人以美感。
44.“残阳如烟,我于人世恐怕不久了。看在我与世尊的交情上,你能否替老衲量一口薄皮棺椁?”
……
“我心里泛出一阵酸楚,宽慰他:“师祖,你不会圆寂的。”
“不叫圆寂,叫死。”他纠正我。
“佛家称为圆寂、称为涅槃。”我说。

(熊尚志《两面佛》)


评析 “圆寂”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作“涅槃”,认为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后专用于佛教僧侣的死亡,含有美化、装饰的作用。
45.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fǔguǐ)不饰”;坐污秽淫乱男女无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pí)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贾谊《治安策》)
评析 明明是贪赃枉法,男盗女娼,昏庸无能,偏偏说成“不饰”,“不修”,“不职”。例中的讳饰语实际是为封建统治者涂脂抹粉,对于腐朽的政治制度加以美饰。
46.我一面爬起来扣着衣纽,听着这样的歌声,越发感到岑寂了。便没精打采地问(其实自己也是知道的):
“野猫子,他们哪里去了?”
“发财去了!”
接着又唱她的。

(艾芜《山峡中》)


评析 “我”误入土匪窝中,土匪们趁“我”熟睡的时候下山偷东西去了。偷东西的人怎能承认自己是偷东西?“发财去了”用行为的目的来掩饰行为本身,是黑社会中制作讳饰语的方法之一。
47.工人纠察队林凡看到方军长时说:“听说你早已光荣了!”方军长说:“我光荣过两次了。马克思说:‘革命还没有成功,你还是回去!’我就回来了。”(电影《战上海》)
评析 随着社会、时代、观念的变化,一些旧的讳饰语被淘汰了,新的讳饰语产生了。“光荣了”反映了革命战士对待生死的态度和他们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48.学徒有父名良臣者,凡读“良臣”二字,皆读“爷爷”,读《孟子》曰:“今之所谓爷爷,古之所谓民贼也。”(《时尚笑谈·今之所谓良臣》)
评析 学徒为避父名“良臣”之讳,在读《孟子》时,不顾前后语境限制,将“良臣”念成“爷爷”,于是爷爷便成了民贼,成为滑稽的笑料。由此可见,讳饰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准确,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机械模仿,否则,酿成笑料,后果不堪设想。
49.医生通知大家:“病人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卫生院长挤过来,把一份诊断书交给了田振山,上边写着:“过度饥饿和劳累引起严重水肿和黄疸性肝炎。”
李铜钟就这样“走”了。他“走”得如此匆忙,他是属大龙的,年仅三十一岁。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评析 1958年的浮夸风,使李家寨全村四百多口人断了口粮,为了挽救群众的生命,党支部书记李铜钟冒着犯法纪、蹲牢狱的风险,大义凛然地向国营粮店借粮。粮借来了,大家得救了,他却因饥饿和病痛倒下了。一个“走”字,表达了人们无限婉惜的真挚之情,蕴含着难言的不尽之意,后一句倒装,点明了李铜钟的年龄,更添惋惜悲痛之情。
50.王仁笑道:“你令兄平日常说同汤公相与的,怎的这一点事就吓走了?”严致和道:“这话也说不尽了;只是家兄而今两脚站开,差人却在我这里吵闹要人,我怎能丢了家里的事,出外去寻他?他也不肯回来。”(《儒林外史》第五回)
评析 “两脚站开”指逃走,是用模糊、含糊的话制作讳饰语来暗示本意,达到把话说得委婉含蓄、减少刺激性的目的。
51.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司马迁《报任安书》)
评析 明明是不辨是非曲直的昏君,却说是明主,司马迁为李陵辩诬,惨遭腐刑,虽然满腹牢骚,面对皇威却又不得不做表面的赞扬,充分体现了讳饰语的强制性特点。
52.这一吵吵得店主来了,肉里另有两条蛆也闻声探头出视。伙计再没法毁尸灭迹,只反复说:“你们不吃,有人要吃——我吃给你们看——”店主取出嘴里的旱烟筒,劝告道:“这不是虫呀,没有关系的,这叫‘肉芽’—— ‘肉——芽’。”(钱钟书《围城》)
评析 据说南方人把猪肉里生的蛆叫肉芽,也许吃起来津津有味,心理上的障碍却难以消除。为了吃得坦然,美其名曰——“肉芽”。真可谓掩耳盗铃也。店主的讳饰用语是为了美饰变质的肉食,不仅是为了说服顾客,同样也在说服自己。否则,他不会在“肉芽”之前,特意地用“虫”来指代蛆。
53.多少年没有吃“巧蛋”了,巧蛋是孵小鸡孵不出来的蛋。不知什么道理,有些小鸡长不全,多半是长了一个头,下面还是一个蛋。有的甚至翅膀也有了,只是出不了壳。鸡出不了壳,是鸡生得笨,所以这种蛋也称“拙蛋”,似乎就可通融,念书的孩子也马马虎虎准许吃了。(汪曾祺《鸡鸭名家》)
评析 “拙蛋”从称谓上变为“巧蛋”,反映了讳饰语形成的过程及表达者的心理基础。“拙蛋”是一种孵不出小鸡的鸡蛋,按照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习俗,认为这种蛋营养价值高,喜欢给小孩子吃,但“拙”与“笨”同义,出于忌讳心理,改为“巧蛋”,寄寓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54.和下堡小学年龄大的女学生们一样,庄稼院的女人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拜和对英雄媳妇的羡慕,来看相片。但她们却被相片脸颊上赖赖巴巴的一片,弄得不好说话。
“身体好着哩……”
“个子不小……”
“五官瑞正,好……”
她们避而不提杨明山脸颊上赖赖巴巴。但你从她们表情上看出,她们都有点败兴。

(柳青《创业史》)


评析 妇女们不愿意伤害在朝鲜战场上负了伤的杨明山,那七嘴八舌的讳饰语表现出她们对英雄的崇敬,但也流露出一种精心掩饰的惋惜。此处的讳饰语随着语境的要求有着很大的随意性,用词造句灵活多变。
5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之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评析 帝王之死称为山陵崩,标志着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一种极度的美化和掩饰。
56.可是周总理自己身患重病,“四人帮”破坏治疗,千方百计摧残和迫害,癌症使一代伟人停止了思考! (周而复《不屈不淫征气性》)
评析 讳饰语的运用也要注意恰当、准确。“停止了思考”的说法,不仅切合总理的政治地位与身分,而且暗示出他日理万机,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57.我和我女儿女婿赶到医院。她那张病床上连床垫也给拿走了。别人告诉我她在太平间。我们又下了楼赶到那里,在门口遇见表妹,还是她找人帮忙把“咽了气”的病人抬进来的。死者还不曾给放进铁匣子里送进冷库,她躺在担架上,但已经给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到面容了。我只看到她的名字,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算是什么告别呢? (巴金《怀念萧珊》)
评析 把停尸房称为“太平间”,把影剧院的进出口称为“太平门”,把灭火用的水笼头称为“太平栓”,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讳饰语不仅是为了掩饰不幸与凶险,还寄托着对于平安、顺利的期望。
58.我们刚离开,“哒哒哒”一长串子弹就擦着屋檐扫来,把那张行军床打了几个洞,而另一间房子也被打塌了一个角。过后,他(彭德怀同志)笑着说:“今天不是你们几个把我搞进洞,我就见了马克思了。”(景希珍口述、丁隆炎整理《在彭总身边》)
评析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讳饰语有它鲜明的时代印记。彭总运用的是现代讳饰语,在那幽默风趣的语调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事业献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9.(孟祥英的婆婆)年轻时候外边朋友们多一点,老汉虽然不赞成,可是他惹不起她——说也说不过她,骂更骂不过她。(赵树理《孟祥英翻身》)
评析 “外边朋友多一点”实指孟祥英的婆婆年轻时很风流,作风不够正派。选用此说是为了减轻语意的分量,以免对人物造成鲜明的褒贬和刺激,借以产生幽默含蓄的表达效果。
60. ……比方老村长阎恒元乳名叫“小囤”,别人对老人家不只不敢叫 “小囤”,就是该说“谷囤”也只得说“谷仓”,谁还好意思说出 “囤”字来?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
评析 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人们不仅要避帝王、官吏的名讳,还要避父母长辈的名讳。例中对村长阎恒元乳名的避讳,不仅是对他的恭维,还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色彩。
61. 山上多生不死药,
服之羽化为天仙。

(白居易 《新乐府·海漫漫》)


评析 羽化是道家讳饰语。据说道教徒死后会脱胎换骨身生羽翼,飞行上天而成仙。以此讳饰 “死”表达了对死者的祝愿,含有极强的主观迷信色彩。
62. 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籍,以榔槌为兴哥;讳恼躁,以谢灶为谢欢喜。(陆容《菽园杂记》)
评析 今日用筷,古人称“箸”,源于行船的行业讳饰语。“箸”与停住的 “住”同音,船讳 “住”,便改为 “快儿”,于是有了今日的筷子,如今已普及成社会用语了; 民间有梨不分吃之说,为的是希冀团圆,梨改为圆果,寄托了团圆之意; 腊月里谢灶王爷,为的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本是喜事,自然要忌 “躁”,“躁”与“灶”同音,于是改谢“灶”为“谢欢喜”,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
63. 对于老几辈子没出过火莲峡的庄稼人来说,“讨饭”这个词太刺耳,太难以接受了,人们的嘴都回避着它。
“走哩?”
“走哩。”
问的人和答的人都极含蓄。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就代之以 “寻吃食”。
“你家老二哩?”
“走了药水镇。寻吃食去了。”

(王文泸 《枪手》)


评析 “走哩,走哩”是用极其含糊的语言所制作的随意性讳饰语。同把“讨饭”称为 “寻吃食”一样,表现了人物不愿意被现实撕碎的那点可怜的自尊心。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惨痛教训。
64.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 (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 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中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汪曾祺 《落魄》)
评析 明明是奉行不抵抗政策,节节败退,却要说成是“转折、迂回”的 “进攻”——“转进”。虚伪的讳饰语,不仅未起到美化装饰作用,反而透露出旧政府及其舆论的腐败与无能。
65. 三毛是个生活情趣高雅的人,她要活得丰富多采,有滋有味。也许,她感到已经登临人生之巅,不愿意平庸地走完余下的路? 一只苦水胜于一盏白汤,她以自殒演完了最后一幕,保持了完整而多姿多采的一生。(《世界知识画报》 1991年第4期《台湾作家三毛》)评析 “自殒”是“自杀”的讳饰语。“演完了最后一幕”是三毛短促人生的形象化描写。用以述说三毛的不幸经历,除了委婉含蓄外,还和三毛的作家身分与本文的文学色彩协调一致。
66. 方达生:竹均,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
陈白露: (口快地)这样什么?
方达生: (话被她顶回去) 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
陈白露: 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达生:(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白露:(来得快)我从前也并不小气呀! 哦,得了,别尽捡好听的话跟我说了。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曹禺 《日出》)


评析 久别的恋人重逢,面对陈白露的堕落,方达生难以相信眼前的现实,为了避免唐突冒失,他用转弯抹角的讳饰语向陈白露询问真象。与之相比,陈白露倒爽快得多,她在方达生讳饰的基础上清楚地加以说明,一句似是而非的反问,反映了陈白露的清醒和自甘堕落的心态。
67. 经国吾弟: 咫尽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评析 “政躬违和”指疾病,又指统治上的不当,“违和”二字的使用大大减弱了语言的刺激性,运用在海峡两岸交流的对话中是十分贴切恰当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1: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