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 宋·陆游 |
释义 |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 宋·陆游宋·陆游 我昔学诗未有得, 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 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 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 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 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 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 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 广陵散绝还堪惜。 〔四十从戎驻南郑〕陆游四十八岁时在南郑前线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僚,这里说“四十”,是取其整数。南郑,当时川北军事重镇。〔诗家三昧〕三昧原为佛教用语,指心思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诗家三昧是借指为作诗的要诀、真谛的意思。〔屈贾〕屈原、贾谊。〔广陵散绝〕《广陵散》,古琴曲名。绝,失传。后世把失传的东西称为《广陵散》,这里借指诗学失传。 这首诗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陆游已经六十八岁。题目说的“夜读诗稿”,指他已刻成的《剑南诗集》前集。他重读自己从前的作品,写了这首诗,总结自己的创作发展过程,着重叙述了自己诗学观点的转变。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他对自己早期创作活动的自我批评。陆游十七八岁开始学诗,正是江西诗派风靡之时,他拜当时江西诗派大家曾几为师,在江西诗派理论指导下开始创作活动。虽然他学习了江西诗派的诗法句法等表现技巧,而且早负诗名,但在创作的根本问题上却模糊不清。在这四句里,他认为自己从前学诗并没有真正的收获,只是从江西诗派诸家乞来一些“用典押韵”、“补缀奇字”等形式上的技巧,这时的陆游已经把这些称为“残余”了。他批评自己前期的作品“力孱气馁”,即内容浅薄,气势不足,软弱无力,为此而取得虚名,他自感惭愧。其实陆游前期作品也有雄劲之作,并不乏精品,这样说是诗人自谦,也是诗人对自己严格要求。 从“四十从戎驻南郑”起十二句,抒写诗人诗学观点在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发生深刻的变化。参看《宋史》本传和他的诗作,自从遭受投降派打击,又经过长江之行,夔州之任,祖国雄伟的自然风貌,扩展了他豪放的胸怀,灾难沉重的社会现实,增强了他对民族和对人民的关心。这里的十二句写他进入西北战场战斗前哨的火热生活和思想变化,比喻工丽,气势雄壮,展现了前线领导机关“酣宴连日”、“打球筑场”、“阅马列厩”、“华灯纵博”、“宝钗艳舞”,在这雄壮、豪迈、多采而紧密的节奏中,他从琵琶曲里听到冰雹击打着大地,从羯鼓声中想到祖国在风雨中飘摇。前线生活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升华,促使他创作思想的转变:“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诗人领悟到作诗的真谛,那就是象屈原、贾谊这些伟大诗人们面对现实、忧国伤时的创作精神。他也领悟到完成美丽的诗篇并不在于雕琢形式的技巧,“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真正的诗法是善于选择、把握生动的材料,天然浑成而无须雕琢裁剪。 末四句转向议论并满怀感慨地结束全诗。他说,世间不乏才杰之士,可是能不能有所成就,全在于能不能领悟并身体力行上面所说的“诗家三昧”,否则“秋毫未合天地隔”,不会这个真谛,那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他认为自己老死并不值得一提,诗学失传却实在可惜,殷切地希望他的诗学观点能够为人们认识并传世。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