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三洲歌 |
释义 | 三洲歌[南朝]民歌 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三洲歌》在《乐府诗集》中属《清商曲辞·西曲歌》,共三首,此其第一、二首。 《旧唐书·音乐志》说:“《三洲》,商人歌也。” 《古今乐录》说: “《三洲歌》者,商客数游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巴陵,即今湖南省的岳阳县,三江口,在今湖北省的黄冈县附近。这说明此类歌是当时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南朝六朝的京城皆在此)的商客在往还于巴陵、三江口这些商业发达的都市间所作的情歌。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古今乐录》的说法,以及从诗的口气和诗中所提到的地名看,此二首诗当为建康商客俏拟身在建康的妻子、情人的口气而作的女子之歌。它表现了商女“送欢”、“待欢”、“愿随欢游”的情景和心愿。第一首的第一句首先点明商女送欢的地点是板桥弯,即板桥。根据南宋景定年间的《建康志》记载: “板桥,在城南三十里。”从建康城一直送到离城三十里的板桥弯,足见其情深意厚、恋恋不舍的情景:同时也曲折地表现出了商女重别离、怕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商人重利轻别离” (白居易《琵琶行》)所造成的。第二句转而点明商女等待情人归来的地点是三山头,意即三山的山头。三山,系山名,在建康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登高可以望远,登上三山的山头眺望、等待自己的情人归来,足见其思念之深,盼望之切;同时也曲折地表现出了商女平日孤寂之痛和思念之苦。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送别”和“相待”的地点,而且犹如粗笔浓彩勾勒出了“送别”和“望夫”的两幅朦胧𩂥的水彩、泼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意蕴丰赡,促人遐想。“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这种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写法,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其表达效果很强,并非全是写实。在民歌的作者们看来,为了充分表情达意,而又能使语言产生灵活多变之美,诗歌中的叙述、描写可以突破眼前的实情实景。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的国风中常常见到。如《魏风·陟岵》篇写一位征人思念家乡,登高远望家人时,就用了这种手法。全诗共三段,每段开头都是说登上山头看到家人的情景,但却分别说成: “陟彼岵(hu户)兮,瞻望父兮……;陟彼屺(qi起)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这种一会儿登上长有青草、树木的山头看到了父亲,一会登上不长青草、树木的山头看到了母亲,一会登上山冈看到了兄长的手法也是为了表现强烈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实。第三句是写商女眼睁睁地看着商船渐渐远去, 自己相送的情人越走越远的情景。一个“遥”字,充分表现出了商女久久停立,不忍回还,一直目送情人的船只走得很远很远。 “千幅帆”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达、商船众多的情景。第四句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商女们明知自己的情人是要去寻花问柳,但却无可奈何的心情。“逐风流”表面是指商船随着自然的风吹河流而去,实际是指商客们追逐风流韵事而去。在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深受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毒害,其命运是极其可悲的。她们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够得到丈夫的护爱,生儿育女,安身立命。如果失去丈夫的爱,被丈夫抛弃,那她们将会感到是失去了一切。她们最担心自己的丈夫到外边寻花问柳,另有所爱。因此,当她们给丈夫送别时,看到船随风吹水流而去,从“风”和“流”二字,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丈夫到外地免不了要追逐风流韵事来。这是她们最为担心的事,但是却无可奈何。 第二首的第一句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紧承上首结尾“逐风流”三字,指出自己的丈夫在外边追逐风流韵事,什么时候也没有停止过。所以第二句指出:我在三山头等他一直等到三山把所有商船都隐去,也没见他归来。这说明这些随处寻欢作乐的商客,早把还家看望自己的妻子忘到了脑后。因此,在诗的三、四句,这些可怜的商女们大胆地唱出: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愿作比目鱼”这一比喻,鲜明、强烈地表现了她们不满于闺房的禁锢,不满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要求人身解放的愿望。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妇女们的这种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有少数人能够随丈夫一起到外地经商,周游四方,那也只能作为丈夫的附庸和玩物而已,其独立人格、平等地位是根本谈不上的。妇女们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后才被提出,而在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斗争中才得以逐步实现。 总之,这两首诗通过对商女们“送别”、“待归”、“愿随游”的咏唱,充分表现了商女们的别情离思和愿与情人结伴同游的愿望。读之,使人不禁产生同情和怜悯。 这两首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风格特点看,都珠连璧合、浑然一体。把它们分作两首倒不如看作一首歌中的两段乐章为好。两诗格调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明快,音韵和谐、响亮,形式整齐、严谨,对后来隋唐时代发展起来的绝句、律诗具有一定的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