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七四七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日颂(节选) [俄国]罗蒙诺索夫 |
释义 | 一七四七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日颂(节选) [俄国]罗蒙诺索夫你被人们爱戴和颂扬, 你给帝王和国家以欢乐, 你是乡村的幸福,城市的保障。 有了你,到处鲜花盛开, 田野里麦浪金黄。 船只满载着财宝, 由你保护出海远航。 你伸出慷慨的手 把财富搬运到大海的每个地方。 ………… 造物主创作的奇迹, 自古以来令人惊喜。 他决定继续做善事, 以便今天也传扬名字。 主给俄国派来了伟大, 做出一番前所未闻的事迹。 他高昂起头,历尽艰辛, 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使被野蛮人蹂躏的俄国 一步登天,巍然屹立。 在血腥的战场上连战神玛耳斯 见到彼得手握宝剑也心怵, 海神涅普土诺斯看到俄国国旗 也胆战心惊,连连叫苦。 涅瓦河突然被铁壁加固, 举上重楼迭起,千家万户, 不免惶惑地自言自语: “我这是不是犯了糊涂? 是不是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 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 把手伸向俄罗斯, 对伟大的君主说: 我们愿意竭尽全力 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 交给俄罗斯人民。 君主邀请它们前来作客, 于是俄罗斯已经期望 看到它们的辛勤劳作。 但是唉!命运多么残酷! 一个本应该是不朽的人 为我国人民造福的人 使我们的心悲痛万分, 他被妒忌的命运夺走了, 万民恸哭,多么伤心! 连帕耳那索斯山巅听到哭声 也发出痛苦的呻吟, 缪斯们个个泣不成声, 送伟大的灵魂入天门。 (王士燮译) 【赏析】 1741年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宣称要继承父业,这使主张改革的罗蒙诺索夫为之振奋,1747年诗人怀着理智的激情写了这首颂诗《1747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日颂》。诗中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他讴歌和平、科学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是对祖国和彼得大帝的歌颂。诗人把彼得大帝奉为楷模,置于至高无上的英明君主之列,希望伊丽莎白女皇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罗蒙诺索夫在这首颂诗中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诗人在创作上通常把具体的、个别的特点加以抽象化,使之变为合乎理性的现实,并要求这种合乎理性的现实高于生活的现实。在诗中,诗人像赞美上帝一样赞美俄罗斯民族得之不易的和平。和平给国家带来了欢乐和财富,它是俄罗斯民族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前提。造物主不仅带来和平,还带来伟大的英雄,让俄罗斯从异族的蹂躏中巍然屹立。诗人歌颂的对象——英明伟大的君主彼得大帝的形象也在诗行的流淌中逐渐高大起来。 罗蒙诺索夫塑造的彼得大帝形象也体现了古典主义崇高理性的原则。诗人笔下的彼得大帝是英雄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者,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表现了彼得大帝作为开明君主的精神气质: 英勇善战、爱护子民、崇尚知识、兴办科学事业、不知疲倦的工作。当颂诗前几节用激越高昂的旋律奏响到了最高潮时,诗的末节却又在突然间变换成一曲悲伤的哀歌: 世人所崇敬的不朽的英雄离开了俄罗斯人民,连缪斯女神们也为之哭泣,为这个伟大的灵魂送行。诗人用生与死的对照来衬托彼得大帝的伟大。这种逆转的手法、对比的艺术,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1760年,诗人在未完成的叙事长诗《彼得大帝》中再一次塑造了彼得一世的形象,赞颂彼得一世总是“身在汗水中,在灰尘中,在硝烟中,在火焰中”。 罗蒙诺索夫为俄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康杰米尔用“真实”的标准来写讽刺诗,认为真实比美更重要,只有不加掩饰的抒写真实才有力量。他的这种揭露丑恶现实的讽刺倾向为一批19世纪的作家所继承,成为俄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统。罗蒙诺索夫则开辟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种崇高与优美的传统,他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于揭露丑恶,而在于颂扬真善美,歌颂英雄业绩。罗蒙诺索夫说,写诗是崇高的创作活动,诗人是人民的教师,民族意识的体现者。他通过“敏捷的联想力”,用崇高的诗句表现崇高的思想。罗蒙诺索夫诗文的优美雅致正好补充了康杰米尔讽刺诗的艺术性的缺乏。两位诗人,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崇高”,从不同的角度为俄国文学提出艺术标准,从而奠定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两大传统。 (张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