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连及断取 |
释义 | 一、连及断取甲乙两事物密切相关,说甲时连带说及乙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中乙事物无表意功能,只是起到匀称结构、补充音节的作用。文言中常见,是断取修辞的源头。 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评析 “成败”是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经常连说。这里因说“败”,连带出“成”,“成”无表意功能,只是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 2.潘朝恩犹豫了一下,正要往脚上穿,忽然一个人拉住他说:“哎! 这是您的鞋子不是!”潘朝恩脸唰地一下红了……“我要我的鞋子!”那个人指着自己的脚,又气愤地说:“你们学习好了没有? 太应该‘斗私批修’了。”(李准《芒果》) 评析 从上下文分析“批修”应该舍去,只留下“斗私”表意。“斗私批修”是文化大革命中人所皆知的成语。内容与形式十分固定,一说到“斗私”就习惯性地联想到“批修”。社会环境与语言习惯为连及式断取提供了心理基础。 3.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评析 风不能润物,因说“雨”而连及“风”,文言中称这种修辞方式为“连及”,从修辞特征看,实为断取修辞的先声和源头。 4.“夫子”起床以前要在被窝里默念英文单词。“蚂蚱”要按摩自己的皮肤直至红透专深。(王蒙《深的湖》) 评析 “红透专深”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用语”,形式和内容十分固定。皮肤可以按摩直至“红透”,却无法“专深”,“专深”因“红透”而连带说出。作者有意借用政治术语,并进行断取,使得被舍弃的“专深”却与“红透”对照,隐含着对“时弊”的嘲讽,语意深刻而含蓄。 5.咸丰庚申岁,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徐珂《冯婉贞》) 评析 “京洛”是指京城即北京,而不是指北京和洛阳,更不是指京城洛阳。可见“京洛”实际上只有“京”有实在意义,“洛”字不过是虚设。这个“京洛”出于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京洛”原指京城洛阳。徐珂借来单指京城即北京,这种用法,体现了断取修辞的典型特征。 6.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评析 马无法造,因说“车”而连及“马”,这是文言中“断取”的最早用法。有人称之为“连及。” 7.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评析 文言修辞中有“连及”一说:本说甲,连带说乙称为连及。其中只取“甲”义而舍“乙”义。实际上是断取修辞的初级形式。例中“升”是容器,“升概甚平”是说容器装满了,没有亏缺。“概”是刮平斗斛的器具,说“升”连带说到“概”。 8.说时迟,那时快,光腚老汉照准“八卦羊”的前胸,扑哧一刀,鲜血顿时喷泉般涌了出来,把老汉一身一脸溅得桃红柳绿。(赵本夫《斗羊》) 评析 “桃红柳绿”是语意和结构固定的习惯用语。例中断取“桃红”表意,“柳绿”因“桃红”而连带说出。“桃红”“柳绿”,色彩斑斓,相映成趣,增添了语言的喜剧色彩。 9.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脚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蔡东藩、许廑文《民国通俗演义》) 评析 “乌焦巴弓”是南方俗语,“乌黑、焦黄”的意思,语出《百家姓》,乌、焦、巴、弓四姓序连,“巴、弓”连带说出。断取“乌焦”后,“巴弓”无义,成了有形有音的后缀成分。 10.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世说新语·德行》) 评析 “轩”是车,“冕”是礼帽。可乘者是“轩”而不是“冕”。因说“轩”连带说到“冕”,取“轩”而舍“冕”。 11.坦公亮于幽险,流子爱于百姓,然后可以经夷险而不忧。(《晋书·范汪传》) 评析 “夷”是平坦的意思。本来说“经险而不忧”,带出了“夷”。 12.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夏代寒浞的儿子)荡舟(用舟师冲锋陷阵),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 评析 亲自耕种的是稷,禹无躬耕的记载,这里说“稷”连带说到“禹”。虽无表意作用,却使句子结构匀称,前后对照,意思概括周全。 13.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 评析 取“作”弃“息”,“息”在此处只是因为古诗音韵的需要,为了句式整齐而虚设,是因说“作”而带出“息”的连及式断取。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