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北正宫〕小梁州 |
释义 | 〔北正宫〕小梁州碧纱窗外月儿高,秋到芭蕉。和衣刚得眼合着。谁惊觉?花底一声箫。(幺) 吹来总是相思调,把闲愁唤上眉梢。展转听,伤怀抱。粉香花貌,一夜为君消。 陈铎共创作了十二首 〔小梁州〕 《咏闺情》的小令,分咏思妇在各种情境下的不同情态。本曲所写的是一位思妇在秋夜之中被外面的箫声牵动愁肠,因而思绪联翩,夜不能寐的情景。 “碧纱窗外月儿高,秋到芭蕉”两句写明环境与时间。“碧纱窗”三字点明这位思妇的贵族身分,纱窗碧绿,可以联想到其室内的陈设用具也一定会雍容华贵的。窗外的明月徐徐升起,皎洁的月光透过碧绿的纱窗照进床帷,夜色已深。芭蕉叶子已呈衰色,秋意正浓。思妇形单影只,锦衾孤栖,深秋月夜静得令人心悸,她心情酸楚,久久难以入睡,空捱着难熬的时光。月儿已高,时间已晚,她百无聊赖,懒洋洋地“和衣”闭上眼睛想小憩一会儿。可是眼睛刚刚合上,却突然被一种声音惊醒了。是什么声音? 她略一定神,才觉察到原来是出自窗外花下的箫声唤醒了自己。这几句描摹思妇神思不定,坐卧不安的相思情态最为传神。“和衣刚得眼合着”七字尤其入木三分。她是“和衣”而不是脱衣,可知她是穿衣假寐并非是上床安寝的,仅此一举便可见其心情忧郁烦愁的程度之深,对情人的思念之切。“刚”字也用得恰到好处,她不能成寐,只想打个盹也办不到,刚合上眼睛即被声音惊醒,准确地写出了她瞌睡时间的短暂,同时又曲折地表现出思妇因相思过度而失眠并由此造成的神经脆弱的病态心理。她的神经异常敏感,已不堪忍受一点刺激,所以静静夜空中的一声箫声就可以把她惊醒。她困意顿消,侧耳倾听起来。 “幺”是元代戏曲中的术语,标明以下的曲词重复以上的曲调进行演唱,杂剧和套曲中的“幺”篇也是此意,实际也等于另起一段。幺篇写思妇听到箫声后坐卧不宁的神态。她被箫声唤起,细听那悠扬的曲调时,更加触动心扉,愁肠满怀,原来那箫声“吹来总是相思调”,呜咽哀怨,如泣如诉,好像有说不完的委屈,诉不尽的爱恋。思妇本来已经由于相思而被愁情萦绕着,“剪不断,理还乱”,这幽咽的箫声更加重了她的惆怅之情,又一次“把闲愁唤上眉梢”。她紧蹙双眉,长吁短叹,辗转反侧,反复品味着这呜呜咽咽充满幽怨的相思曲,越听越“伤怀抱”。最后两句写思妇的心理活动,语意凄楚辛酸,好象在自怨自艾,又好象在向对方陈述款曲,哀怨之中又略含埋怨的语气:只是为了你呀,我的玉颜花容才在一夜之间就消瘦了许多。至此,一位多愁善感,自怨自艾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简直是呼之欲出了。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刘勰语)。人们怀有各种情感,当一接触到与自己的情感有关联的事物或信号时立刻会受到刺激而引起共鸣,尤其是某种情感非常强烈之时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音乐是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其感染力也就最为酷烈。因此相思难熬的贵妇听到相思幽怨的箫声怎能不摇荡性情夜不成寐呢? 所以,本曲的选材极为典型,可见作者的苦心所在。明月皎皎,箫声悠悠,无穷的思念伴着闲愁,随着箫声在秋声的夜空中回环荡漾。声怨人愁,情景相生,构成了一幅清幽凄婉的艺术画面。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