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南吕】四块玉(带野花) |
释义 | 【南吕】四块玉(带野花)叹世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 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鉴赏】元代是一个轻视知识分子的朝代,科举一度被暂停,堵塞了许多士子想要通过科举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晚年的马致远,历经无数痛苦折磨,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不复存在,只愿在隐逸之中找到解脱。马致远现存散曲一百三十多首,大多为叹世归隐之作,其中直接冠以“叹世”、“恬退”、“野兴”之题的就近三十首,不少无题之作也是悲叹人世、歌咏林泉的,其他描四时、状风景的作品也跟叹世隐逸紧密相关。马致远这组【四块玉】小令就以“叹世”为题,共有九首,此为第三、四、五首。 前两首写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自在。“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中国古代男子也有插花的习俗。尤其是宋元时期,男子热衷戴花的程度是须眉不让巾帼。作者头上插着乡下的野花,手里拿着自酿的村酒,虽然简朴,但却逍遥自在,远离烦恼。“跃马常食肉”是用典。《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刺齿”二字当作“啮”),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食肉指享受优厚的俸禄。正如李白所云:“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富贵荣华都是如此的短暂。 “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具,通“犋”,通常以两牛或两牛以上共拉一犁为“一犋”;大牲畜一头能拉动一张犁,也可叫一犋。两顷田,一具牛,是马致远晚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生计所需,自给自足,已泯除“劳心者”、“劳力者”尊卑之分的成见。这几亩薄田、一头黄牛的生活,着实清苦,但作者觉得能吃饱喝足就已很幸福。明代钟惺《古诗归》评陶渊明诗云:“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作者也达到了陶渊明的这种真旷达境界。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佐国心,辅佐君王安邦治国之心。《周礼·天官》:“以佐王治邦国。”拿云手,比喻志向远大,本领高强。拿云,上干云霄。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刚求,硬去追求。刚,硬的意思。作者当年经邦济国的一腔热血,直上云霄的雄心志向,都随着宦海的不如意而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作者的一声叹息“命里无时莫刚求”,其中包含了多少士子的心酸无奈。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文人的梦想都在这一声叹息中化为乌有。 “随时过遣休生受”,过遣,生活、过日子的意思。休生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犹云休麻烦也,亦可解为休自讨苦吃。”作者乐天安命,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解脱对“所求不得”的忧苦,无喜无悲、得失两忘,随遇而安,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和独到的人生感悟。“几叶绵,一片绸”照应着上首的“二顷田,一具牛”,同样是简单的农家生活,但由于作者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所以在其中得到了身心的满足。 第三首写作者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妻儿的思念。“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作者当年为衣食名利,背井离乡,披星戴月,东奔西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晋文公为了让隐居的介子推再次踏上仕途,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被焚死,晋文公为悼念他,就定于那日禁火寒食。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游子的孤单。而且作者从寒食到深秋一直在疲于奔波,作者心情的凄苦可想而知。他独宿孤馆,乡思萦怀,所以接着写“妻儿胖了咱消瘦”,妻儿是不是和我一样愁苦?是胖了还是瘦了? 自己的漂泊困顿何时能够结束?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团聚?最后,作者终于迸发出了“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的感慨,使散曲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枕上,指睡梦中。马上,指为谋衣食,跋涉于旅途。这首小令将作者的羁旅愁情、身世之感抒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总之,这三首散曲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用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词藻各得其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