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黍离》 |
释义 | 《黍离》彼稷之苗②。那儿谷子正发新苗。 行迈靡靡③,废墟上我步履沉重, 中心摇摇。心神难定,愁怨难消。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 会说我是心焦;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会说我把什么寻找。 悠悠苍天,悠远的苍天啊, 此何人哉? 这些都是谁的“功劳”? 彼黍离离,那儿黍子蓬勃茂盛, 彼稷之穗。那儿谷子抽穗已早。 行迈靡靡,废墟上我步履沉重, 中心如醉。沉沉如醉,蹒跚欲倒。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 会说我是心焦;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会说我把什么寻找。 悠悠苍天,悠远的苍天啊, 此何人哉? 这都是谁的“功劳”? 彼黍离离,那儿黍子蓬勃茂盛, 彼稷之实。那儿谷子已经熟了。 行迈靡靡,废墟上我步履沉重, 中心如噎④。喉头如噎,心中难熬。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 会说我是心焦;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会说我把什么寻找。 悠悠苍天,悠远的苍天啊, 此何人哉? 这都是谁的“功劳”? (采用王玉仁译诗) [注释] ①黍:小米。离离:繁茂。②稷:高粱。俗称谷子。“离离”和“苗”兼指两句。下二章同。③行迈:行走。靡靡:迟缓的样子。④噎:气逆不能呼吸。 [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诗序》说:“黍离,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近人研究此诗,却提出新见:郭沫若以为系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余冠英以为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诗经选》);蓝菊荪认为是 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则以为是诗人抒写了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之情(《诗经译注》)。众说纷纭,不一 而足。我们以为,诗中虽未直接慨叹西周王朝的覆灭,但由于古代治《诗经》者都沿袭《诗序》的观点,历代文人慨叹历史盛衰兴废,又多引用此诗成句或化用本诗诗意,约定俗成,“黍离” 一词遂积淀了亡国之痛这一特定的美学内涵。因此,我们不妨尊重人们这一审美经验,仍然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首凭吊故国的诗作。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只在每章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调换六个词语,其余句子三章完全相同,是 一种非常典型的叠章重复形式。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取象简明,以描摹人物心理神情见长。 诗的主人公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他于东周初年来到西周首都镐京(即《诗序》所说宗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只见往昔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乃至熙来攘往的人群都已荡然无存,眼前是一片茫茫田野,长满了茂盛的黍稷禾苗,不禁悲从中来,忧伤不能自已。作者舍去断壁残垣、花树虫鸟等等景物,只撮取“彼黍离离”这一典型物象,其宫殿废圮、满目荒凉之状便宛然可见。《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尚书大传》记为宋微子所作,文字略有出入:“微子将朝周,过殷之故墟,见麦秀之蔪蔪,黍禾之蝇蝇也,曰:‘此故父母之国,宗庙社稷之亡也。’志动心悲……”《麦秀歌》虽始载于《史记》,而微子之伤殷却在西周初年,《麦秀歌》的内容,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此诗特以“彼黍离离”点染颓败景象,不仅见出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之速,亦大有“殷鉴不远”(《大雅·荡》)的意味。无限今昔盛衰之感,包蕴在寥寥数字的景物描写中,即景寄慨,意在言外。 在人物形象上,作者略去外在形体描写,把镜头对准人物的意态神情,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以中心“摇摇”、“如醉”、“如噎”数语来状写。“摇摇”是心旌摇荡不宁、神思恍惚不能自持之态;“如醉”是因忧思加深而魂神飞逝、如痴如呆之貌;“如噎”则是忧伤到极点,气逆不能呼吸之状。词语的变换,恰切地烘托出忧思伤感不断加深,最后凄怆憯恻五内俱崩的心理状态。而“苗”、“穗”、“实”三字的变更,除了分章换韵的需要,也是意在以禾黍逐渐成长的过程,象征层层深化的心理活动,再加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反复咏叹,更是回旋往复,无限哀婉。不必精雕细镂,贵在写境传神。诗人踽踽独行,茕茕徘徊,步履沉重、悲痛绝望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最后呼号问天,欷歔欲绝,悲怆之情达到最高潮。西周的灭亡是由于周幽王残暴无道,致使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其情景与商纣王荒淫失政,被周武王消灭何其相似乃耳! 诗人就西周之覆灭,责问悠悠苍天,无须明白作答,自是含蓄无穷。借用杜牧的话来说,正是殷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在意脉上,恰与开篇相呼应,使全诗通体浑成。总而言之,此诗重在虚处传神,故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人意,如在言外。 千百年来,故宫禾黍就作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不断出现在诗文辞赋中。文选载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悲式微”、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陆机《辩亡论》所言“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皆为其例。中国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艺术表现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审美理想发展为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味。《黍离》一诗以描摹虚神见长的艺术手法,遂在唐宋诗人怀古之作中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如“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徒劳”(许浑《登洛阳故城》)、“松楸远近千家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暗销魂”(宋·谢翱《过杭州故宫二首》)等等,皆以禾黍渲染萧瑟凄凉景象,寄寓王朝兴灭之思,人世沧桑之感,情景交融,苍莽悲凉。其他如钱起的《过故洛城》、刘禹锡的《乌衣巷》、韦庄的《台城》、姜夔的《扬州慢》等等,或点染荒郊野花、汴堤烟柳,或撮拾萋萋芳草、青青荠麦,通是残宫禾黍之意,把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浑融在诗境中,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更觉蕴藉清空,更具兴象风神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