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长发》 |
释义 | 《长发》长发其祥②。上天常常示吉祥。 洪水芒芒,远古洪水白茫茫, 禹敷下土方③。大禹治水定四方。 外大国是疆④,扩大夏朝拓封疆, 幅陨既长⑤。幅员从此宽又广。 有娀方将⑥,有娀氏国也兴旺, 帝立子生商⑦。简狄为妃生玄王。 玄王桓拨⑧,商契威武又英明, 受小国是达⑨,受封小国令能行, 受大国是达。受封大国能行令。 率履不越⑩,遵循礼制不越轨, 遂视既发(11)。遍加视察促实行。 相土烈烈(12),契孙相土真威武, 海外有截(13)。海外诸侯齐听命。 帝命不违,上帝之命不违抗, 至于汤齐(14)。代代奉行至成汤。 汤降不迟(15),汤王降生正当时, 圣敬日跻(16)。明慧谨慎日向上。 昭假迟迟(17),虔诚祈祷久不息, 上帝是祗(18),无限崇敬尊上苍, 帝命式于九围(19)。帝命九州齐效汤。 受小球大球(20),接受上天大小法, 为下国缀旒(21)。表率诸侯作典范。 何天之休(22),蒙天之赐美名传, 不竞不絿(23),不相争也不急躁, 不刚不柔,不强硬也不柔软, 敷政优优(24),施行政令很宽和, 百禄是遒(25)。百样福禄集如山。 受小共大共(26),接受上天大小法, 为下国骏厖(27)。各国诸侯受庇蒙。 何天之龙(28),蒙天赐与我荣宠, 敷奏其勇(29)。大施神威奏战功。 不震不动,不震惊也不摇动, 不不竦(30), 不胆怯也不惶恐, 百禄是总(31)。百样福禄都聚拢。 武王载旆(32),汤王出兵伐夏后, 有虔秉钺(33),锋利大斧拿在手, 如火烈烈,好比烈火熊熊燃, 则莫我敢曷(34)。谁敢阻挡和我斗。 苞有三蘖(35),一棵树干三个杈, 莫遂莫达(36)。没有一株枝叶稠。 九有有截,征服九州成一统, 韦顾既伐(37),诛韦灭顾扫敌寇, 昆吾夏桀(38)。昆吾夏桀也不留。 昔在中叶,从前中期国兴旺, 有震且业(39)。威力强大震四方。 允也天子(40),汤为天子诚又信, 降于卿士(41)。卿士贤明自天降。 实维阿衡(42),贤明卿士是阿衡, 实左右商王(43)。是他辅佐商汤王。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濬:古通“睿”。睿哲,明智。②长发其祥:常常显现其吉祥。③敷:布、施。方:四方。④外大国:指夏国邦畿以外的诸夏。⑤幅陨:即幅员。⑥有娀:古部族名,也是国名。将:壮大。⑦帝:上帝。立子:指立有娀之女子为高辛之妃。生商:指生契。因契受封于商,故言生契为生商。⑧玄王:即契。是商之后世对契的追尊之称。桓:威武。拨:《韩诗》作“发”,《周书·谥法解》:“刚克为发。”刚毅的意思。⑨达:通。指通达国情。⑩率履:循礼。履,借为“礼”。(11)遂视既发:《郑笺》:“乃遍省视之,教令则尽行也。”(12)相土:人名,契孙。烈烈:威武的样子。(13)截:整治不乱。(14)齐:俞樾《群经平议》:“齐当为济,《尔雅·释言》:‘济,成也。’”这句意为到了汤而王业成。(15)降:降生。不迟:恰当其时。(16)圣敬:圣明恭敬。跻:升,上进。(17)昭假:祷告祈福。迟迟:久久不息。(18)祗:敬。(19)式:法,执法。九围:九州。(20)球:美玉。一说,小球大球,犹小法大法。王引之《经义述闻》:“球、共,皆法也。球读为捄,共读为拱。《广雅》曰,拱,捄,法也。”(21)缀旒:表率。(22)何:通“荷”,承受。休:美善。(23)絿(qu):急。(24)优优:宽和。(25)遒:聚。(26)共:法。一说为玉。(27)骏厖(mang):庇荫、庇佑。(28)龙:通“宠”。(29)敷奏:施展。奏,进、用。(30)(nan):恐惧。 竦:惊惧。(31)总:汇聚。(32)武王:指契。 旆:大旗。(33)虔:坚固。 𨱆:大斧。(34)曷:通遏,止。(35)苞:本。指树桩。蘖:树木被砍后旁生的分枝。三蘖,喻比韦、顾、昆吾三国。(36)遂:生。达:长。(37)韦:国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国名,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北。(38)昆吾: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39)震:威力。业:功业。(40)允:诚然。(41)降于:于为“予”之讹,赐给。(42)阿衡:商之官名,指大臣伊尹。(43)左右:辅佐。 [赏析] 这首诗据《诗序》说是“大禘也”。所谓“大禘”,就是指古代国王祭天而以自己的祖先陪享的一种仪式。此诗大约是商代在举行这种祭礼时所奏的颂歌。从诗中所叙的史事来看,主要是歌颂了商王朝的创建者——汤的业迹,因此历来研究者多谓这位陪享的祖先就是汤。但是,商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发源远在汤伐桀灭夏以前。据说商族的始祖名叫契(xie),曾任尧舜时的司徒,是著名的贤臣之一。商族给他们的始祖契追号为“玄王”。所以《荀子·成相》中有“契玄王”之说。汤据说是契的第十三代子孙契的后代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叫相土,他是契的孙子。据说相土在夏代时“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对商族的兴盛也作出过贡献。所以诗中也称颂他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是从契到汤伐桀以前,商族大约只是中原的一个部族,也就是从前人说的诸侯国。只是到汤伐桀之后,才使商族成为声威煊赫的天子之邦。所以诗中着重地歌颂汤的业绩。 这首诗共分七章,第 一章是写商族的起源,其“有娀方将”一句,写契母有娀氏女吞燕卵而生契的神话,与《玄鸟》篇所述相同。第二章是写契和相土的功业。其用意在炫耀汤的“祖德”,说明他出身不凡。第三章是写汤的出生和品德。第四、五两章是叙述汤征服附近各族,使它们接受商族的领导和保护。第六章写汤征服夏族的过程,他首先征服了夏桀的三个同盟——韦、顾和昆吾,然后实现他伐桀的目的。第七章是颂汤而兼及他的辅佐伊尹。据 一些古书记载,商代祭祀汤的时候,同时要祭伊尹。此诗最后讲到伊尹,也说明它确是祭汤时的颂歌。 《长发》的写作时代,和《商颂》其他篇一样,学术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大致说来,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商代人所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春秋初年宋国人正考父(孔子的祖先)所作。其实后一种说法与正考父的年龄及事迹不合,难于置信;前 一种说法从行文比《周颂》稍见流畅来说,似亦不无可疑我们认为这些诗最初大约是商代人所作,但后来恐怕经过春秋时人的加工和润饰,这也许较近情理。 过去的学者解释《诗经》,往往用儒家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因此往往把汤看成 一个神圣的君王,因此诗中对他的每一句颂词,似乎都成了万世不易的真理。其实,这是很大的歪曲,在我们今天看来,汤不过是一位奴隶社会初期的君主和征服者。他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对商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从而为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起了一定程度的奠基作用。我们不想抹煞他的历史地位,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诗中出现的汤,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形成过程,却往往是通过许多这种征服者来完成的。 在这首诗里,有些字句比较难懂,历来的注释者作了种种解释,似多不甚完满。如第四章的“受小球大球”和第五章的“受小共大共”。据旧注说“球”是玉;“共”是法。但玉是具体的宝物,法是国家的法令,二者并非一事,但从四、五两章的句法来看,两者必须是相同的或同类的事物。关于这个问题,章太炎先生在《菿汉闲诂》中曾认为“盖玉以班瑞群后,法以统制诸侯。共主之守,莫大于此”。今人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引证《逸周书·世俘》“矢圭矢宪”与此类比。在现在看来,玉和法令所以能相提并论,大约是古人在朝廷上往往“执圭”,“圭”是用玉或石所制,其作用是以此铭刻一定的协议或法令。古代的盟誓、法令等都是刊刻在石片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大约指汤征服了附近各族,使他们刊刻盟誓,永远臣属于商。因此汤就成了他们的盟主,自然要“为下国缀旒”(表率):“为下国骏厖”(庇佑者)了。 当汤征服了附近各族,就着手于灭夏而使自己成为“天子”的事业。他为了削弱夏族,先灭了韦、顾、昆吾。此诗第六章写的就是这史实。在这章中,汤的形象被渲染的最为突出:“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一副自恃武力傲视一切的架势。“苞有三蘖,莫遂莫达”,把韦、顾、昆吾三国比喻作夏朝这棵老树根上长出的三枝新芽,现在汤要灭夏,自然不会让它们生长茂盛,而要加以砍伐。这个比喻颇为生动和形象,也体现了汤这位征服者雄心勃勃、主宰着邻国的姿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鲜明地勾画出汤的形象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在此诗中出现的汤的形象并不像历来所说的“圣王”而只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征服者。同样地,在第七章中写到伊尹,只用了淡淡几笔,而“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两句,却给人以深刻印象,感到汤的许多业绩中,都有着伊尹辅佐的功劳。 这首诗的音节也特别响亮,和诗的雄壮的内容颇为协调。据《毛传》说:“殷尚声”,意谓商代人祭神,重视乐声。大约正是这个原因,使《商颂》中的诗.音节都很和谐和铿锵悦耳。这首《长发》亦不例外。所以《商颂》中的诗,至今仍有人爱读。显然人们读这些诗,未必是欣赏其中歌颂“王”之“功业”的内容,而是欣赏其古朴的艺术成就。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