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齐山 |
释义 | 齐山位于贵池市城南1.5公里处。据明朝嘉靖《池州府志》记载:“……以峰十余齐等,故名。”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齐山高不过百米,方圆约5公里,山自西南向东北绵延,直抵白沙湖滨,总体远观,形如伏虎昂首。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发育良好,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嶙峋,岩壑秀美、峡峪险绝;洞窟深邃而称奇,形成貌腹并奇的景观。齐山怪石一派古朴、玲珑之感,没有人工雕琢之迹。如:“玄武”、“骧首”、“飞燕”、“绵羊”、“卧驼”“麟麟蹄趾”,千姿百态,峥嵘斗妍。尤其是小九华峰,奇秀酷似九华。齐山最高处为北山峰顶的“绣春台”遗址,现亭台已修复。齐山现存摩崖石刻上百处,正草隶篆,各具特色。登临环顾:可北望长江,碧水泱泱,百舸争流;东览白沙湖,烟波浩渺,银光鳞鳞,白牙、清溪两塔隔湖相对而峙;南眺六峰,诸山横陈,苍山葱茏;西观齐山诸峰,绵亘起伏,秀丽多姿;晴空极目东南,隐约可见翠嶂千重,烟云缭绕的九华群峰。久负盛名的齐山,新建有冶春园,云香茶社、秋景斋、汉白玉岳飞雕像和岳飞等人手书的48块石刻碑廊,正以崭新的秀姿迎接海内外游客。 〔古诗文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壹霹?负这一场登高之举。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一起斟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堕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心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山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整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等凄恻低徊,愁情难遣等句中。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余恕诚) 〔现代散文〕 少年时代读岳飞的《池州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深深地为这位民族英雄在戎马倥偬之际仍流连青山,寄情绿水的爱国情怀所激动,同时也被诗人描绘的齐山胜景所吸引。为此曾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亲登翠微亭,饱览“看不足”的齐山山水。 此次出差时间充裕,船靠池州时,忽发奇想:离舟登岸,游览齐山,真是天公作美,抵达山麓时,早晨灰蒙蒙的天已变得一片明朗。抬眼望去,十余座山峰如十余个身材相当的处子由西南向东北相依而立。再细看,形状各异的岩石突兀其上,苍翠欲滴的松柏点缀其间,真是一幅绝妙无比的写意画。 穿过气势雄伟的“池阳胜境”大理石牌坊,沿石级小径而上,只见岳飞塑像于半山腰处巍然屹立。这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塑像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将军征衣未脱,倚马远眺,既象是被某一处胜景所吸引而忘怀,又象是为下一个战事谋略而凝思。 再上去,与塑像相呼应的就是翠微亭。倚着这古朴典雅的亭子,向北远眺,只见伟大的长江宛如一匹玉带飘落大地,小时读谢脁的“澄江静如练”诗句时,怎么也不理解,想不到若干年后还是齐山给我作了形象化的注释。西面远处有两座古塔凌云对峙。一为百牙塔,一为清溪塔。据说登上这两塔遥看齐山,齐山更有风采,尤其是朝日初升的清晨。 由于岩溶地貌的变化,齐山除了两边峡峪处,还有三十多个洞窟,绝大多数洞穴深邃。“华盖洞”是最大的一个洞。洞内平坦若砥,空间较大,约能容数十人。洞壁多处有石刻,大多字迹可辩。 拜谒了包公祠,我独自缓缓步出了冶春园,相传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时,有一年数月不下雨,庄稼地里干得直冒烟,农夫们心争急焚。作为知州的包拯更是坐卧不安,于是他命人在城郊掘井以解燃眉之急。井掘成了,不但水质优良,而且汨汨不绝。农夫们除汲作饮用水外,还可浇灌禾苗。为防止争斗,包知州便命四个衙役在井边轮流值班,以维持秩序。谁知四人中竟有三人贪赃枉法,趁机向农夫敲榨勒索。包拯得知后,异常愤恨,便罚那三个在附近各自挖一口井。从此便有了四口井。老百姓为纪念包知州为民作主的美德便称之为“包公井”。 由“包公井”,我想到了刻在一处岩石上的包拯手迹“齐山”两个遒劲大字。一千年来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有磨灭它,反而使它显得更加鲜艳夺目。刻在石上的尚且不可泯灭,那么印在人们心中呢? (王灿龙)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