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诗句出处:《食槟榔》;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 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 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 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 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 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 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 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 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 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 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 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 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 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 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 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 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 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 柰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 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 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
【注释】:
面:
①脸。《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战国策 · 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②面向;面对着。《列子·汤问》:“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且:将近。)③当面。方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战国策·齐策一》:“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④物体的表面或上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⑤方面;某一部分。《史记·留侯世家》:“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属:同“嘱”。托付。)⑥量词。苏轼《惜花》:“腰鼓百面如春雷。”《旧唐书·穆宗记》:“赐印一面。”面目:
①脸与眼,泛指相貌。《韩非子·外储说》:“手足胼胝~~黧黑者后之。”②指人的精神状态。全祖望《梅花岭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宛然可遇。”③面子,颜面。《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以归汉。”目:
①眼睛。《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②观看;注视。《史记·陈涉世家》:“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③以目示意;递眼色。《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④看法。方孝孺《答王秀才书》:“俾世俗易心改目,以勉其远且大者。”⑤眼力;目光。魏征《述怀》:“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九折:指道路崎岖。)孟棨《本事诗·崔护》:“彼此目注者久之。”⑥网眼。刘知几《史通·叙事》:“捕高鸟者张其万置(jū),而获之者由于一目。”(置:捕鸟兽的网。)⑦名目;条目。《梁书·殷钧传》:“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古籍,别为品目。”(省:官署名。)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百吏虽存,官业多旷;万目虽设,纪律未张。”⑧标题。《北史·儒林传上·孙惠蔚》:“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卷目虽多,全定者少。”(东观:指宫中藏书、著书之处。谬烂:错误杂乱。属:连接。)又目录。韩愈《上张仆射书》:“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⑨头领。《明史·陈金传》:“贼觇(chān)诸要害无守者,乃悉所有赂目兵,乘暮遁去。”(觇:窥视。目兵:兵卒中的小头目。)⑩品评;看待。《世说新语·赏誉》:“世目周侯,嶷如断山。”(11)列;行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前]1. 眼前。王鳌《震泽长语·文章》:“《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2. 当前;现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太:
①极大。《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②极远。《荀子 · 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无坟丘。)③超过一定数量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pí)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罢:同“疲”。)④对年长、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过于;过分。《晋书·夏侯湛传》:“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严:
①急;紧急。《孟子·公孙丑下》:“事严,虞不敢请。”(虞:人名。)②严密;严谨。韩愈《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夸。”③严厉;严格。蒲松龄《促织》:“宰严限追比。”④严肃;威严。《诗经·小雅·六月》:“有严有翼。”(翼:恭敬。)⑤猛烈;厉害。《孔雀东南飞》:“严霜结庭兰。”⑥尊敬;尊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⑦庄重。《汉书·金日磾传》:“日(mì)磾(d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⑧整饰。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冷:
①寒冷。《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yè)者反冬乎冷风。”(衣于春:等待春天的温暖。暍:中暑。反:返回。)②使冷却;降低温度。祖咏《题韩少府水亭》:“水气侵阶冷,松阴覆座闲。”③冷淡;不热情。黄庭坚《鹧鸪天》:“付与旁人冷眼看。”④灰心或失望。袁桷《煮茶图诗》:“齿寒意冷复三咽(yè)。”⑤寂静;不热闹;冷清。白居易《晚出西郊》:“贫州冷似村。”也指心态冷静。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说却为冤。”⑥少见的;很少有人过问的。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句冷不求奇。”滋:
①增长;增添。《尚书·秦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务:务必。本:根本。)②草木生长;滋生。《吕氏春秋·明理》:“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③培植。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二亩。)④美味;滋味。何逊《七召·肴馔》:“此盖滋旨之极珍,岂从余而并进!”⑤水;汁液。扬雄《羽猎赋》:“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⑥愈;更加。《史记· 吴王濞(bì)列传》:“吴王恐,为谋滋甚。”(谋:指谋反。)⑦黑;污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滋味:
①美好的味道。《吕氏春秋·仲春纪》:“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害于生则止。”②意味,旨趣。钟嵘《诗品》:“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者也。”味:
①食物的味道。《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②食物;菜肴。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③气味。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严中丞:严武。)④意义;旨趣。柳永《蝶恋花》:“强乐还无味。”⑤辨别味道。《荀子·哀公》:“非口不能味也。”⑥体味;体会。《文心雕龙·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绝:
①断;截断。《史记·伍子胥列传》:“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②《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引申为断绝。《论语·尧曰》:“继绝世,举逸民。”《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又特指气绝身亡。《吕氏春秋·知接》:“蒙衣袂而绝乎寿宫。”③横度;穿过。《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楫:桨。)《吕氏春秋·悔过》:“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④极;非常。《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又特指极遥远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骞:张骞。)又指极好的,独一无二的。《汉书·叙传上》:“逢蒙绝技于弧矢。”(逢蒙: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弧:弓。)《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绝顶]1. 山的最高峰。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定当。)2. 非常的。媚:
①喜爱。苏轼《木兰花令》:“三月风光初觉媚。”②巴结;讨好。《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者,是乡原也。”《后汉书·桓谭传》:“夫士以才智要(yāo)君,女以媚道求主。”(要:邀宠。)白居易《和〈古社〉》:“岁媚少年客,十去九不回。”(此指妖狐迷惑人。)③美好;娇艳。鲍照《咏白雪》:“无妨玉颜媚,不夺素缯(zēng)鲜。”(素缯:白绢。)马致远《南吕 ·四块玉·叹世》:“良辰媚景休空过。”④通“魅”。鬼魅。《列子·力命》:“鬼魅不能欺。”妩:
美好的样子。陈允平《扫花游·雷峰落照》:“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妩媚]姿态美好可爱。《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妩媚纤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