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闺怨 |
释义 | 闺怨
“闺怨”在唐朝即已佳作林立,名句迭出,出现了不少很难逾越的高峰。其中常用来寄托情感的景物,植物是杨柳,动物是子规 (杜鹃)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无名氏 《杂诗》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周在 《闺怨》 ,很显然是从这些名作蜕化而出又自立新意的作品。 其新,首先在构思。王昌龄 《闺怨》 是唐人本色作品。其构思的一般性是情景交融,是第三人称的视点。其构思的特殊性是一种 “反拨式”设计,以景物的美好,映衬触发家庭生活的空虚,内心感情的觉醒。周在 《闺怨》也是以第三人称为视点,却不采用情景交融的单线深入方法,而是用高视点,调动两地景物,用“对比法”起兴。从闺中人在美好春色中活动开始,一方面将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两句浓缩为一句,一方面又接以所思之人处的景物描写,形成强烈反差,是 “暗示性”设计,出了新。 王昌龄 《闺怨》结构层次是由事入景再由景入情,再深入内心的步步深入。其立意,落实在自身,怨却深达社会。周在却在作了对开头的景物情事强烈对比后,转向深层的思索。“人人尽说江南好” ,为什么 “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 “却是有家归未得”? 当然,自唐以来对这问题已有较为明确答案,“武皇开边意未已”,“燕然未勒归无计”。周在却说是未闻子规依归的声音,是翻用“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已听到的伤感,而变更了无名氏怨恨身不由己,王昌龄悔恨劝觅封侯的情思,改变为怨子规未能尽职,致使家人未归,说得含蓄而又巧妙。既回避了指责统治者“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政治问题,也回避了指责“夫婿觅封侯”的家庭观念, 又表达出了热切的思念和相互的信任。沈德潜评说: “不咎征人不返,而归怨于子规,寄情一何微婉。”正是指的这两句曲折、含蓄的表达,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这又是新。结构新,立意新。 当然,这种新虽增加了作品的回味,却也令人感到曲折太多,流畅不够,这又正是唐以后文人诗追求创新中的缺点。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