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
释义 | 刘克庄《北来人二首》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注释】 ①东都: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②寝园:即陵园,指北宋诸帝的陵墓,均在今河南巩县。铜驼:《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人常用来形容亡国后的残破景象。③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此句意为发髻还梳着宣和时代的式样,没有忘掉祖国。④离仳(pi脾):离别。⑤“蕃”通“番”。陷番衣:指在金人统治区所著金人之衣。 ⑥翠銮:皇帝的车驾。此句意为看不见王师北伐、收复汴京。 【译文】 谈起汴京沦陷的事情,使人不禁增添许多白发。陵园里只见残破的石马,废殿边对着铜驼哭泣。金人的国运难以长久,边境的消息却讹传不绝。凄凉寂寞的旧都妇女,依然梳着宣和时代的发髻。 一家十口同时逃离北方,如今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在荒寺里种菜聊以充饥,贫穷得只好穿着金国的衣衿。豪门贵族只顾歌舞宴乐,不派人到沙场探听音讯。我此生只有老死于闽地,再也看不到皇帝的銮舆回到汴京。 【集评】 今·朱东润等:“北来人,谓由北方逃难南来的难民。作者和他们谈及沦陷已久的中原地区的情况,引起了感慨,故作此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836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今·钱钟书:“贫著陷蕃衣”句,“意思说逃回南宋,可是还穿着金国的衣服,跟第一首‘凄凉’二句对照”。“沙场探骑稀”句,“跟第一首‘边情’句对照,意思说南宋不派人好好去打探消息,只听信些谣言”。(《宋诗选注》第280页) 今·程千帆:“这篇诗(指其一)是听了北方来人谈及北宋旧都汴梁情况后所发抒的感愤。二四两联侧重叙事,一三两联偏于述怀,而交错写出,便不呆板。末句与陆游的‘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事同情异,哀乐全殊。”(《古诗今选》第600页) 今·朱世英:“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作者没有出面铺叙事件、描绘场景,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可从北来人的叙述中体会出来。这样的叙事诗,显然是从杜甫‘三吏’、‘三别’一类的诗化出。”(《宋诗鉴赏辞典》第1268页) 【总案】 这两首诗的题目是“北来人”,借一个从北方金人统治区逃亡到南宋的难民之口,诉说了故都的荒凉景况和自身的悲惨经历。第一首说“东都”,作者用“残石马”、“泣铜驼”,突出汴京的破败荒凉,金人的蹂躏摧残;用“妆髻尚宣和”表现沦陷区人民虽然身陷敌国,但依旧不忘祖国。第二首说“南来”,作者用“歌钟沸”、“探骑稀”揭露南宋君臣歌舞宴乐,不思收复中原;用“贫著陷蕃衣”反映他虽回到祖国,但贫穷得只能穿着金国的旧衣。前后的反差,令人怵目惊心,催人沉思反省。在北方时,坚信“胡运占难久”,但南归后,却依然“不见翠銮归”,失望之极,伤心之至,能不添人白发,使人心碎!全诗就在这样鲜明的对照中,倾诉了北来人的悲叹和失望,表达了诗人的怅惘和愤懑。“人生失意无南北”,北人思南国,南国弃北人。这是什么世道,这是什么公理?诗人翘首而问天,但又有何人能回答,又有何人敢回答呢?姑且借北来人之口叙之,愿采风者献之。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