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释道潜《平山堂观雨》 - 宋山水诗赏析 |
释义 | 释道潜《平山堂观雨》 - 宋山水诗赏析释道潜《平山堂观雨》宋山水诗鉴赏 释道潜 午枕藜床梦忽惊,柳边雷送雨如倾。 蜀冈西望芜城路,银竹森森十里横。 平山堂在今扬州市西北面蜀冈上,宋庆历八年(1048)著名诗人欧阳修守扬州时所建。堂名 “平山”,乃“临堂遥眺,江南诸山皆拱揖槛前,山与堂平,故名” (《扬州府志》)。据此,平山堂因观山著名。当年风流儒雅、豁达豪迈的“文章太守”欧阳修,曾留下“平山栏槛依晴空,山色有无中”的名篇。久居西湖的著名诗僧道潜云游至此,却别出心裁,不看山而观雨,描绘一幅平山堂夏日雷雨降落时雄奇壮丽的画卷。 首句写诗人午间小憩,酣然入梦,猛然受惊而醒。藜床,以藜草铺制的床。以藜为床,表示简陋。本诗题为 “平山堂观雨”,起句却既不提平山堂,更未及雨景,乍看似乎开篇即是平庸之笔,其实非也。诗题既云“观雨”,是已见雨,诗先写午睡梦惊,从行文上讲,是倒叙法。诗人何故梦中被惊?这既在篇首伏下悬念,使诗意曲折起伏,富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渲染了大雷雨迅猛、疾烈的声势,为下句正面写“雷”、“雨”作铺垫。试想,若睡前已有雷雨征兆,诗人必不会入梦,可见雷霆之突发、迅疾; 若雷雨威势不大,诗人梦中则不至于被“惊”,其惊心动魄、震耳欲聋之声不写自明。第二句正面写“雷”、“雨”。先写“雷”,雷不在高空轰鸣而在柳树旁边作响,这是俗话所谓的“落地雷”。这种雷来势凶猛,声音巨响,更何况这个雷低而又低,就落在柳树边。此处,“送”字用得绝妙。雷落柳梢,本是自然现象,却以动词“送”来状其动态,好似天空中有一只神奇之手,将其送至大地低处柳树梢头訇然作响,极生动、逼真地写出了巨雷低炸之状。低雷必然猛雨,果然,其雨“如倾”,滂沱大雨犹如覆盆之水,自天倾泻而下。至此,诗的描写对象——雨,才正式出现在画面上。 三、四句破题,正面写“平山堂观雨”。“蜀冈”,点明平山堂。“芜城”,即古广陵城,故城即在蜀冈上。南朝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被杀,广陵城遭毁荒芜,南朝诗人鲍照感而作《芜城赋》,故广陵又称芜城。此诗中的“芜城”其实并不单指狭义的广陵城,也兼指广陵平原。鲍照在《芜城赋》中曾以“沵迤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来形容广陵平原的辽阔广远。 后句化用李白《宿鰕湖》“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诗句。“森森”,雨密集繁盛貌。这两句写诗人站在蜀冈高处的平山堂上向西眺望大雨的独特景观。看,雨脚繁密,倾注不歇,宛如一片茂盛修长的银色竹林; 大雨淋漓,横贯十里,辽阔的广陵平原被笼罩在茫茫雨海之中。这是一幅壮观的雨景图,画面广阔,气势宏大,比喻形象,风格雄奇。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