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邪命外道
释义

邪命外道

“邪命外道”是中国佛教给该派的汉译名,它的梵文原名是 Ājīvika,佛教经典音译“阿什斐迦”,原意为“生活”,故可译“生活派”,根据该派的教义和主张,译“活命派”可能更为贴切。今天,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是使用已有的译名。
“邪命歪道”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其奠基者为拘舍罗·末迦黎子(Gośāla Makkhaliputra),简称拘舍罗(Gośāla),他是末迦黎之子,他的父亲末迦黎(巴利文音译,梵文是Maskarin)是执竹杖行乞的游方僧。拘舍罗因出生于牛舍而得名。后偶遇耆那教主大雄,强为其徒,之后,师从大雄数年,因与大雄发生龃龉,后分道扬镳,拘舍罗遂另立门户,另创教派,取名“阿什斐迦”(Ājīvika)。 他没有结婚,但长期宿住于舍卫城的一位制陶妇人家。他在北印度各地传道,从中得到许多手工艺人和商人的景仰,名声大噪。十六年后,大雄偶然来到他的教派流行区域,听到拘舍罗的声望,气愤至极,并揭露了他的奸诈行为,因而发生争斗。这一争斗可能发生在两个教派(耆那教和邪命外道)之间。结果,拘舍罗派大败,而后拘舍罗为众徒所抛弃,因而更加彷徨无度,仅六个月便郁郁而死(一说患精神病死亡)。据耆那经典记述,他先于大雄十六年并于佛陀二年去世。
光阴荏苒,历史无情,邪命外道经过许多世纪的兴衰变化,终于消失不见了,所留下来的只是一条隐约可见、支离破碎的痕迹。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邪命外道的零星材料,大多是佛教和耆那教经典出于非难的目的所引用和描述的。
据早期佛典记述,邪命外道的奠基者除了拘舍罗外,还提到难陀 · 伐磋(Nanda Vaccha),佉沙 · 商佉磋 (KisaSakiccha)。 这三者是否同代,以及他们之间是何种关系不大清楚。据耆那教经典记述,拘舍罗是七祖师中的最后一位。这一说法值得怀疑,这显然与拘舍罗师从大雄,后另立异端的记述相抵触。佛经还提到婆浮陀和富兰那,这二人可能是拘舍罗很有成就的追随者。
邪命外道早期活动于恒河流域,主要是北桥萨罗(Uttara Ko-sala)即室罗伐悉底国(Śrāvasti)的都城——舍卫城(Sāvatthi巴利文)和摩揭陀国(Māgadha)都城工舍城(Rājagha)。
邪命外道拥有自己的僧团和寺院,主张男女平等。入教仪式要经过严格的苦行考验,如拔发,灼手,伴虎等。邪命外道除僧团之外,还有许多在家信徒,其中不少是手工艺人和商人。耆那教允许在家信徒拥有私财,但不允许出家的教徒拥有。所以,在家信徒中有许多富商。
我们知道拘舍罗是佛陀和大雄的同时代人,邪命外道的兴起也当然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但这个被佛教和耆那教斥为“邪道”的邪命外道却延续了1 000多年,直到公元7世纪在印度仍然有它的踪迹。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曾多处提到它,并称其为“露形外道”(信徒裸体)。这一点与耆那教的“天衣派”(信徒以天为衣)没有明显区别。从一些文献上看,后期的邪命外道可能逐渐混迹于耆那教天衣派和毗湿奴教派中。
邪命外道的教义概括说来有以下内容:
命定论
邪命外道在轮回与解脱的信仰上与其他教派没有什么不同(只在解脱的方式上却大相径庭)。其他教派都程度不同地相信,经过努力精进可以缩短解脱的过程,而邪命外道却与之有别。他们主张,一切都由命定,这里“无人力,无作,无精进,无人势,一切不变,均系前定。”
佛经转述拘舍罗的话说:
无因无缘,令有情杂染,非因非缘而有情杂染。无因无缘,令有情清净,非因非缘而有情清净,无有自作,无他人作,无人可作,无力,无精进,无人力,无人势。一切有情,一切众生,一切活者,一切命者,无权,无力,无精进。定合其自有性,而变于六胜生,受诸苦乐。……以如是斛量苦乐,于轮回中,不可变换,无可增减,无可多少,如掷缕丸,缕尽便住。如是若愚若智,流转轮回,乃能作苦尽边际。(见汤用彤的《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7页)。
命定论(或“前定论”)是拘舍罗的根本教义,主张一切人生都需要经过命定的程序才能苦尽边际。
《沙门果经》转述拘舍罗的话说:
经八百四十万大劫,若愚若智,往来流转,乃决定能作苦尽边际。
“劫”(梵文Kalpa),婆罗门教释为大梵天的一天,神话传说是人间的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劫末有火烧毁一切。后又重新创造世界;另一传说,一劫分四时(Yuga):圆满时(Ktayuga)有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三分时(Tratāyuga)有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二分时(Dvāyuga)有八十六万四千年;争斗时(Kaliyuga)有四十三万二千年。现在正处于这一时。四者相合为四百三十二万年。据称第四时始于公元前3102年2月17日——18日的夜半时分。
佛教对“劫”的解释与前不同,《释迦氏谱》说:劫是何名?此云时也,若依西梵名曰“劫波”(kalpa的音译)。劫在佛教那里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据称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每一增一减各为一小劫。所谓一增是说,人寿从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直至八万四千岁;一减是说,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直至减到十岁。一增一减合起来为一中劫,一大劫含括世间的生成、存住和毁灭全过程。它穷尽“四时”,合共八十中劫。据此推来,一个人若要获得解脱所需时间之长犹如恒河沙是难以计量的。
拘舍罗坚持一切均由前定的宿命论,声称作为有情命者无论是聪明、愚笨,富贵、穷困或寿命长短,也无论是婆罗门、刹帝利或天上诸神,都改变不了前定的命运,都要经历八百四十万大劫才能达到苦尽边际。这种思想与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信条相抵牾。在拘舍罗看来,婆罗门也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他们也逃不脱前定的命运,也得要经历八百四十万大劫。
极微说
拘舍罗的命定说(宿命论)是无神论的。这种学说基础是极微(原子)说。他声称人的命运皆由前定,然而,他是无因无缘的,是任何人为的努力,乃至上天老子(自在天)也改变不了的。这一切都像是鹅生白色,鹦鹉生绿色,孔雀生杂色那样是自然的事情。我们说这是自然,即物质决定论。根据耆那教的经典,大致可以断定,它的哲学基础是物质论,而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即原子。拘舍罗主张,世间都是由像地水火风那样的物质构成,甚至连灵魂也是物质的。这些物质都是由极微构成。各种极微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各种不同的物体(包括生物)。这种结合是无因的,也即它不是吠檀多派所谓梵的幻化或自在天的安排,也不是什么像佛教所说的因缘合和,而是无因无缘形成的。邪命外道的这一理论与顺世论有着某种亲缘关系。它与耆那教、佛教一样都属于非吠陀文化的继承者。
三味说
“三味说”是拘舍罗的哲学理论,类似耆那教的“或然论”,即对事物不作确切的肯定或否定。它对一切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非,亦是亦非。如描述有情命者的三种状况:已解脱,已缚系,非实缚亦非实解脱。
邪命外道的自然因说在反对有神论,也即反对腐朽的婆罗门教方面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它的命定说却否定了人的一切主观努力的效用,人们用不着为现世而苦恼和来世而担忧,一切都在今世,一切都为了今世,为了今世的生活,用不着现行的那些伦理道德。因此,它招致了“其教不净”,“其师为恶人”的毁谤。根据巴利文佛经,拘舍罗一杖乞食,裸体苦行,借此以自活。他生活无羁,道德荒淫。拘舍罗原本属于耆那教,大雄对他不满,开始耆那教定有四戒,后因拘舍罗纵欲,而另加“不淫”一戒。后来,正是因为戒律之争才导致了拘舍罗与大雄分裂。
邪命外道虽然反对当时流行的伦理道德,但它并非没有自己的伦理。据传拘舍罗临终留有“四饮用”的遗训。①饮牛尿、②饮浊水和陶工壶中水、③日晒水、④流经岩石水。这些实际是他们的戒律。根据巴利文经典,大雄和拘舍罗都主张不有私财,但拘舍罗为了表示更彻底地摒弃私财,就连乞食钵也舍弃不用,于是便规定“离服裸形,舔手而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戒条,譬如:
不食唤来食,侯来不食,送来不食,先备不食,不受请食,不食孰(熟)食,不受锅食,不受门间食,不受薪间食,不受差食,不受夫妇二人中间食,不受孕妇食,不受乳妇食,不受曾供男淫之妇食,不受歉食,狗在中前不食其食。不受蝇家食,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不食麦粥。或有乞食一家,受食量一握者,或乞食二握者,或乞食七家受七握者。受人益食,一次二次或乃七次,或一日食,或二日食,或仅七日一食,乃至半月一食。(见汤用彤的《印度哲学史略》,第49页)。
这些戒条,对我们今天的人说来,是难以理解的。当时的耆那教曾将其斥之为掩饰奸诈的幌子。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