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句出处:《咏荆轲》;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注释】:
造:
①至;到……去。《战国策·宋策》:“造大国之城下。”②达到某种境界。《诗经·大雅·思齐》:“小子有造。”③培养。叶适《宏词》:“自熙宁之以经术造士也,固患天下之习为词赋之浮华而不适于实用。”④参与诉讼的双方。《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⑤制作。《诗经·郑风·缁衣》:“敝,予又改造兮。”⑥编撰;著述。《后汉书·王充传》:“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yí)神自守。”(颐:养。)端:
①正;直;端正。《魏子》:“形端则影直。”又公正。贾谊《治安策》:“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②事物的一头或一方。《孙子兵法·势篇》:“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③开头;发端。王安石《荀卿》:“知己者,智之端。”④缘由;来由。陆机《君子行》:“祸集非无端。”⑤量词。布帛长度单位。倍丈为端。一说六丈为端,又说一丈六尺为端。《盐铁论·力耕》:“中国一端之缦。”⑥审视;细看。司空图《障车文》:“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称,头头相当。”⑦副词。1. 正好。张说《破阵乐》:“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2.终究。蔡伸《满庭芳》:“端不负平生。”3. 究竟。陆游《幽事》:“余年端有几?”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何其:
①怎么,为什么。《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三子~~慼也。”也作“曷其”。《法言·问神》:“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杂也?”②一何,多么。《史记·平原君虞卿传》:“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工也。”其:
(一)①代词。1.相当于“他(她、它)”、“他的”;“他们(她们)”、“他们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叱咄:呵斥。)2. 相当于“我(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3.表示指代。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鄙:边境。)②副词。1.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2. 表反问。《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 表祈使。相当于“当”、“可”。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仄陋:出身卑微。)4. 表时间。相当于“将”。《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孟子·梁惠王上》:“其若是,孰能御之?”2. 表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助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助词,无义。)(二)jī语气词。表示疑问。《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尽。)锐:
(一)①锋利。《淮南子·时则》:“柔而不刚,锐而不挫。”②锋利的兵器。《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pī)坚执锐。”③尖;上小下大。《晋书·赵至传》:“卿头小而锐,童子黑白分明,有白起之风矣。”④精锐。《战国策·齐策一》:“使轻车锐骑冲雍门。”⑤精锐的部队。《汉书·吴王濞传》:“吴必尽锐攻之。”⑥精明;敏锐。《新五代史·周家人传》:“世宗性特英锐。”⑦急速;快。《孟子 ·尽心上》:“其进锐者,其退速。”⑧迫切;急切。陆机《五等论》:“夫进取之情锐,而安民之誉迟。”⑨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晋书·慕容德载记》:“闭关养锐,伺隙而动。” (二)duì ⑤矛一类兵器。《尚书·顾命》:“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冕:用如动词,戴着礼帽。)临:
(一)①自上往下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自称的谦词。)②统治;治理。《汉书·贡禹传》:“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国语·晋语五》:“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汝其谁?”③至;到;到达。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州司:州官。)也用于称对方到来的敬辞。《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临之。”④靠近;临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⑤对着范本摹仿。⑥指时间临近;将要。《汉书·韩延寿传》:“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骑吏:骑马的官吏。)⑦监视。《诗经·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女:同“汝”。尔:你。) (二)lìn 哭,哭吊死者。《史记·孝文帝本纪》:“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旦:早。举声:高声号哭。)《世说新语·伤逝》:“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临。”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竟:
①乐曲完毕。《周礼·春官·乐师》:“凡乐成则告备”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②完毕;终了。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梁乃教(项)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③从头至尾。《世说新语·雅量》:“竟日皆美供,虽晚至亦获盛馔(zhuàn)。”(供:饭食。馔:食物。)④穷究;追究。《汉书·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重:敬重。)苏舜卿《王公行状》:“虽末事必竟。”(末事:小事。)⑤同“境”。边境。《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亡:逃亡。)⑥终于;终究。《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绝去:决绝而去。)《后汉书·耿弃传》:“有志者事竟成也。”⑦竟然;居然。《史记·屈原列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⑧至;直到。《史记·齐太公世家》:“竟(齐)顷公卒,百姓附,诸侯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