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色宜相顧,傾心自不嘩。”詩句出處:《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弱歲遊玄圃,先容幸棄瑕。名勞長者記,文許後生誇。 鷃翼嘗披隼,蓬心類倚麻。繼酬天祿署,俱尉甸侯傢。 憲府初收跡,丹墀共拜嘉。分行參瑞獸,傳點亂宮鴉。 執簡寧循枉,持書每去邪。鸞鳳標魏闕,熊武負崇牙。 辨色宜相顧,傾心自不嘩。金爐仄流月,紫殿啟晨霞。 未竟遷喬樂,俄成失路嗟。還如渡遼水,更似謫長沙。 別怨秦城暮,途窮越嶺斜。訟庭閑枳棘,候吏逐麋麚。 三載皇恩暢,千年聖歷遐。朝宗延駕海,師役罷梁溠。 京邑搜貞幹,南宮步渥窪。世惟材是梓,人仰驥中驊。 欻刺苗入地,仍逾贛石崖。禮容垂琫,戍備響錏鍜。W 寵即郎官舊,威從太守加。建旟翻鷙鳥,負弩繞文蛇。 冊府榮八命,中闈盛六珈。肯隨胡質矯,方惡馬融奢。 褒德符新換,懷仁道並遮。俗嫌龍節晚,朝訝介圭賒。 禹貢輸苞匭,周官賦秉秅。雄風吞七澤,異產控三巴。 即事觀農稼,因時展物華。秋原被蘭葉,春渚漲桃花。 令肅軍無擾,程懸市禁貰。不應虞竭澤,寧復嘆棲苴。 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染毫東國素,濡印錦溪砂。 貨積舟難泊,人歸山倍畬。吳歈工折柳,楚舞舊傳芭。 隱幾松為曲,傾樽石作污。寒初榮橘柚,夏首薦枇杷。 祀變荊巫禱,風移魯婦髽。已聞施愷悌,還睹正奇邪。 慕友慚連璧,言姻喜附葭。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敢辭親恥污,唯恐長疵瘕。 善幻迷冰火,齊諧笑柏塗。東門牛屢飯,中散虱空爬。 逸戲看猿鬥,殊音辨馬撾。渚行狐作孽,林宿鳥為。 同病憂能老,新聲厲似姱。豈知千仞墜,隻為一毫差。 守道甘長絕,明心欲自。&貯愁聽夜雨,隔淚數殘葩。 梟族音常聒,豺群喙競呀。岸蘆翻毒蜃,谿竹鬥狂犘。 野鶩行看弋,江魚或共叉。瘴氛恒積潤,訛火亟生煆。 耳靜煩喧蟻,魂驚怯怒蛙。風枝散陳葉,霜蔓綖寒瓜。 霧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思鄉比莊舄,遁世遇眭誇。 漁舍茨荒草,村橋臥古槎。禦寒衾用罽,挹水勺仍椰。 窗蠹惟潛蠍,甍涎競綴蝸。引泉開故竇,護藥插新笆。 樹怪花因槲,蟲憐目待蝦。驟歌喉易嗄,饒醉鼻成齄。 曳捶牽羸馬,垂蓑牧艾豭。已看能類鱉,猶訝雉為鷨。 誰采中原菽,徒巾下澤車。俚兒供苦筍,傖父饋酸楂。 勸策扶危杖,邀持當酒茶。道流征短褐,禪客會袈裟。 香飯舂菰米,珍蔬折五茄。方期飲甘露,更欲吸流霞。 屋鼠從穿兀,林狙任攫拏。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 屢嘆恢恢網,頻搖肅肅罝。衰榮因蓂莢,盈缺幾蝦蟆。 路識溝邊柳,城聞隴上笳。共思捐佩處,千騎擁青緺。
|
【註釋】:
辨:
(一)①辨別;區分。《論語·顏淵》:“子張問崇德、辨惑。”《禮記·仲尼燕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②通“辯”。辯論。《商君書·更法》:“曲學多辨。”(曲學:指學識片面的人。) (二)bàn 通“辦”(辦)。治理;辦理。《鹽鐵論·世務》:“事不豫辨,不可以應卒(cù)。”(豫:預先。應:應付。)色:
①臉色;表情;神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饑色。”②怒色。《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之色少解。”③姿色;美色。多用於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好色。”④情欲。《孟子· 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⑤顏色;色彩。《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⑥景象;景色。《莊子·盜蹠》:“車馬有行色。”⑦種類;品類。《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樹下端然坐睡,不知是何色類?”⑧佛教用語。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與“空”相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陳子昂《感遇》之八:“空色皆寂滅,緣業亦何名。”宜:
①合適;適宜。《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子:這個女子。於歸:出嫁。)②應當。《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將軍宜枉駕顧之。”③副詞。當然;難怪。《左傳·文公元年》:“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女:同“汝”。職:人名。)《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愛:吝嗇。)④大概;也許。《孟子·公孫醜下》:“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宜若]似乎;好像。《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尋:八尺。)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顧:
①轉過頭看。辛棄疾《永遇樂 · 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②看。《新五代史·秦王從榮傳》:“君臣相顧。”③看望;拜訪。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④照顧。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子佈、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⑤副詞。1.相當於“反而”、“卻”。《漢書·賈誼傳》:“足反居上,首顧居下。”2.不過;隻是。范曄《後漢書·王昌傳》:“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3.難道。彭端淑《為學》:“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⑥連詞。相當於“但是”。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傾:
①倒向一邊;傾斜。《禮記·曲禮上》:“立必正方,不傾聽。”(正方:方向端正。)②行為不正;邪惡。《漢書·蕭望之傳》:“後朋行傾邪,望之絕不與通。”③倒塌;傾覆。《新論》:“高臺既已傾,曲池又已平。”盧照鄰《行路難》:“巢傾枝折鳳歸去。”④將東西倒出來;全部倒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⑤全部;盡。《後漢書 · 郭太傳》:“鄉裡有憂患者,(賈)淑輒傾身營救。”(輒:總是。)⑥欽佩;愛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強:勉強。)《唐語林·補遺四》:“朝野傾羨。”⑦排擠;傾軋。晁錯《論貴粟疏》:“以利相傾。”⑧凌駕;壓倒。司馬遷《報任安書》:“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傾心:
①誠心誠意。《後漢書·皇後紀》:“後性敏給,~~承接,稱譽日聞。”②向往,仰慕。王勃《送白七序》:“天下~~,盡當年之意氣。”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自:
①自己。《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親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每假借於藏書之傢,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史記·蕭相國世傢》:“高祖自將。”③自然。《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蹊:小徑;小路。)④介詞。1.從。《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神農:傳說為古代造耒耜、興農業的帝王。許行:當時的農學傢。)《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2. 由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漢書·灌夫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⑤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假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⑥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可譯為即使。《漢書·高祖紀下》:“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又《杜周傳》:“自京師不曉,況於遠方?”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嘩:
(一)①喧嘩;喧鬧。《國語· 晉語六》:“且其士卒在陣而嘩,四間也。”(四間:第四個空子。)《孫子·軍爭》:“以靜待嘩。”②虛誇。《韓詩外傳》卷三:“慎於言者不嘩,慎於行者不伐。”(伐:自誇。)《漢書·藝文志》:“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二)huā 象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