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轩辕故里 |
释义 | 轩辕故里新郑相传为古“有熊氏之墟”,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所以新郑有轩辕丘、黄帝故都、天心石、风后岭、黄帝祠、轩辕庙、嫘祖娘娘祠、风后城等古迹。 战国时庄子《徐无鬼》篇曰:“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大隗即具茨之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今新郑西南具茨山上有黄帝避暑宫。” 乾隆年修《新郑县志》说:“黄帝轩辕氏,生于轩辕之丘,名曰轩辕,轩辕丘在新郑北关。”现新郑北关有明代重建的“轩辕故里祠”,其山墙上嵌有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轩辕故里纪念碑,书曰:“此为轩辕故里旧址及轩辕丘在此。”相传黄帝之母附宝于二月初九见大电光绕北斗星而怀孕,两年后二月初九生黄帝。当地自古以来,都在这一天晚上吃轩辕诞生寿面,二月初十到轩辕故里祠焚香祭祀,形成了纪念黄帝诞生的“古刹大会”风俗。 新郑县南街文昌庙墙上有石碑曰:“新郑古有熊氏之墟,轩辕黄帝故都,来自春秋记遗。”沿洧水河两岸东南、西北斜形,有轩辕故都遗址,周长45里。附近有郑国故都和韩国故都的古城墙,高达18米,黄土夯成,至今仍在,为“郑韩故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石在新郑古城中央,有大石柱,高5米,宽2米,顶部有一小坑,石上刻有“天心石”三字。传说是黄帝应天立极,建都于天之中心,以石为志。故“中国”之名由此起。 新郑西南25里有姬水河,沿岸有不少黄帝活动遗址。姬水河北岸有自然山,传为黄帝造指南车之处。至今山上仍有磁石古迹。 具茨山上有黄帝祠,在主峰风后岭南坡,古建三节院,三殿六配房,占地100多亩。传说黄帝三月三在此受神芝图,拜华盖童子。故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均登山拜祖,形成古刹大会之俗。传说黄帝在大战蚩尤之前在具茨山结三公(风后、天乐、五圣),拜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屯兵驯兽。战胜蚩尤统一中华后,建都于有熊氏之墟(新郑),常到具茨山小住。黄帝避暑宫在具茨山主峰风后岭西北山腰数十米高的瀑布黑龙潭下,有一洞,洞内有水晶石古床,即黄帝避暑之地。据传因时有蚊虫干扰,黄帝说:“谁能把这些害虫除了才好哩!”潭中螃蟹于是日夜不息把害虫除去了。黄帝大喜,封潭中螃蟹多两条腿。故至今潭中螃蟹仍为十条腿。 嫘祖娘娘洞在风后岭东的石壁之上,洞内供奉黄帝之后嫘祖,她教民养蚕、抽丝、织帛做衣,为蚕祖。古传她曾在此种桑养蚕。 风后城在主峰风后顶上,是黄帝大将风后练兵防卫之处,现仍有古城墙遗址。风后城分内外两道。外城宽2米多,高6米,残长6里,全用石块砌成,现存有南华门(古称轩辕门);内城宽2米,高5米,全长2公里,现有讲武门。古城依山傍崖,易守难攻,雄伟壮观。传说因风后在此练兵,士兵辛苦,摸爬滚打,黄帝下令此处不准生蝎子和蒺藜,所以至今风后岭无蒺藜和蝎子。在风后岭南坡,古来生长一种“和睦草”,传说是炎黄兄弟合种的产物。此草一根枝上长出两根棒儿,棒儿快老时,两根棒自动合抱在一起,象征少典氏二子炎黄二兄弟之和睦团结。原来炎黄相争,后炎帝归顺黄帝,二人合种此草,表示团结和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