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蹇先艾《茅店塾师——鲁游随笔之三》赏析 |
释义 | 蹇先艾《茅店塾师——鲁游随笔之三》赏析 蹇先艾《茅店塾师——鲁游随笔之三》原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着力为我们刻划了一位“敬圣崇经”的老人。这位姓秦的老先生生活在孔圣人的故乡,原来是个教私塾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孔夫子、四书五经有一种特别的留恋、推崇乃至膜拜之情。因为县里开办了学堂,所以只能闲下来,生活无着,寄居在亲戚的旅舍里。学堂敲掉了他的饭碗,他也就不免对学堂愤愤然起来。而这一切都必然和进学堂接受新知识的青年人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从而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小小的“论战”。通过这场简短的对话,一个善良、倔强、盲目而又愚昧保守的老人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 崇经老人饱读经书,自信“把经书读通了,什么不会! 还念啥科学。”所以他对经书以外的书一律加以鄙夷和嘲讽,对冒犯经书的行为一律加以斥责,对科学和进步则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拒绝接受新事物。儒家思想的毒素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的骨髓之中,成为他知人论世、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过着一种迂腐可笑的生活。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通过揭示这位孔夫子的孝子贤孙可笑的生活和日趋没落的结局,既使我们看到儒家思想对传统知识分子毒害之深,也使我们从青年一代身上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新的希望,认识到时代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当然崇经老人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都是封建传统文化的受害者。他们本身并非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在他们身上还保留有正常人的传统美德,所以作者对他们的讽刺是善良的、和蔼的。既尽情嘲讽他们荒唐可笑的言谈举止,也尽力挖掘他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所以这一形象是可笑的,但绝不是可憎的;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 作者对崇经老人的塑造是颇具匠心的。既有对人物肖像的传神勾勒,也有作者对老人的直观评价,还有伙计简单明了的侧面介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富有个性特点的对话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当M君叫老人挪开地方时,他先是继续“扇着芭蕉扇,毫不理会”,接着用“俺不是伙计!”一句硬梆梆的话把M君顶了回去。当M君得意地说“俺们是学堂的”,老头子立即接上一句:“俺的儿子也是在济南上学的。”当场给了M君一闷棍,充分体现了老人倔强的性格、自尊自重的心理和对M君的极大的蔑视。而当老人得知“我们”是从北平来的时,又转而大为高兴。又是伤今感怀,又是殷殷叮嘱,流露出对“世风日下”的无限忧虑和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同时语调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自己日趋没落的无限感慨,鲜明地表现了老人善良、迂腐的一面,可笑而又可哀。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在行动中刻划人物的长处,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着墨不多,却绘声绘色、神貌毕现。如当老人看到“我”看书时,“忽然翻身起来,鼓着眼睛”问我,当“我”把书递给他时,他先是很正经地取出一副眼镜戴上,但拿过书后只“瞥了一瞥,马上就还回来,翘着嘴”,又“摇晃了一下他那道士似的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把老人对圣书的无比仰慕之心和对新学的鄙夷态度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老人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给人很深的印象。 简洁、精确、生动、幽默的语言是本文的第二个特色,蹇先艾深受鲁迅文风的影响,擅长白描,以极简练明快的语言朴素地、明朗地描画出事物的主体特征。全文由简短精练的语句组成,一方面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另一方面用字准确生动,又似千锤百炼。宛如无伴奏的清唱,有一种朴素自然的本色美。如文中对崇经老人灯下容貌的几句简短的勾勒,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鲜明地反映出老人穷困潦倒的处境,简洁生动。而文中诙谐幽默的描述和对话则给全文带上了轻松、活泼的色彩,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篇散文文字朴实无华,叙事井井有条,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结构完整,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在崇经老人的塑造上,作者先通过M君的误认,突出老人性格中最主要的一点——倔强,然后用关于读经尊孔的一段对话,进一步刻划出老人迂腐、保守、可笑的思想观点,完成了对老人的总体塑造,最后再在结尾(用一段)补叙老人的概况。这样不仅使我们对老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印象,而且起到了进一步揭示主题的作用,精练而含蓄。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丁永强)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