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越秀春风独自来
释义

越秀春风独自来

越秀山在广州市中区,属白云山余脉,东西绵亘约3里,海拔70余米,由七个山冈组成。“越秀边峰”,位居羊城八景之首。古时合番、禺二山为“广州三胜”。
早在南越国时,这里便已辟为风景区。越秀山又名越王山,因其主峰越井冈一带有越王台故址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载:“越秀山在府城内稍北,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昔赵佗因山为之。”昔时,每年三月初三,南越王赵佗都要到此登高娱乐,令歌女们在台上轻歌曼舞,故越王台又名“歌舞岗”。赵佗以中原人身份治理南越,沟通了南北文化,维持了汉朝和平统一,深得汉越两族人民爱戴。南宋诗人杨万里游越王台后吟道:“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表达了他对赵佗凭吊缅怀之意。南宋方信儒《南海百咏》,对越王台也有记载:“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五代十国时,南汉主刘翙进一步开发越秀山,命人用石块铺一条登山大道名曰“呼銮”,并在大道两旁载种金菊与芙蓉。每当漫山花开之际,刘翙便与群臣游宴于此,故又名游台。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途经广州,遥见高高的越王台,禁不住悲愤赋诗: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御杯。

忠臣义士慷慨激昂的吟咏使越秀山愈加声名远扬。明洪武七年(1374),越秀山得到进一步开发,永嘉侯朱亮祖于此修筑“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的镇海楼。永乐元年(1403),都指挥花英又在山巅建观音阁(故越秀山又名“观音山”),在半山建半山亭,把越秀山点缀得更加秀丽多姿。
五羊石雕与五仙观
越秀山木壳岗上巍然耸立着一座现代所建、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五羊石雕像。雕像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由一百三十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雕像正中是一只公羊,只见它口衔稻穗,昂首南天,额下胡须飘扬;四只小羊簇拥周围,形态逼真、生动传神。这座美丽的雕塑作为广州象征,吸引大量游人驻足,摄影留念。
广州又名“五羊城”、“穗城”,其来历同出于五位仙人持穗骑羊临楚庭(广州古称)的传说。北宋时,五仙观始建于十贤坊,即今北京路财厅前,相传那正是五仙人骑羊降落、遗穗州人之地。后迁西湖药州,明洪武十年(1377)再迁至坡山(即今广州惠福西路坡山)。观中原有五仙五羊像,被当地居民视为“谷神”奉祀。现存大殿及山门各一座,山门前有明代红砂岩石雕刻的一对麒麟,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四方形,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它的斗拱结构一层一层散开,如一幅美丽图案,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手法。在大殿左侧一处原生岩上有一脚印状凹穴,并有水在其中,俗称“仙人拇迹”,传说这就是仙人足印。所以,这里又称“穗石洞”,明代时“穗石洞天”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广东新语》对此有所记载:“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大殿后是明洪武七年(1374)由参政汪广洋始建的“岭南第一楼”,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楼高17.5米,据《广东新语》载,它“四穿无壁,栋柱皆出石墙上,以悬禁钟而已”。该大钟用青铜铸造,造型雄伟庄重,钟口直径2.10米,高3.04米,重约5吨,是广东现存最大铜钟。据《广州府志》记载,此钟“扣之声闻十里”,可见明代广州建筑匠师运用声学原理的高超技巧。该钟仅用于报火警及其它非常事故,无事禁止敲击,故名“禁钟”,此楼也叫“禁钟楼”。据说当初朱亮祖是为报晓而造此钟,不巧在敲响它的第一天,河南一带病死多人。迷信的朱亮祖下令此后不准再敲此钟。重达5吨的大禁钟是如何挂到钟楼上去的呢?据说大钟铸成后,朱亮祖贴出告示,凡能悬起此钟者,赏银五百两。一位贫困的姑娘在仙人帮助下,用细藤挂起了禁钟。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一外国商人耳闻此事后,特地跑到广州禁钟楼买下细藤,另换一条铁链挂钟。乘船回国途中,外国商人觉得藤条太脏,便投入江中洗涤。细藤刚一沾水立即化作一条龙,跃入海中,把个外国商人吓得目瞪口呆,半天才耸耸肩摇头走开。
五岭以南第一楼
越秀山上最为雄伟瑰丽的古建筑便是镇海楼,它位于越井冈以北,耸立在越秀山顶。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在北城垣最高处建造该楼,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楼高28米,阔31米,深16米,一色绛红,飞檐重叠,雄伟壮观。登楼远眺,全城景致尽收眼底,成为越秀山和广州市的重要标志。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对当时楼宇景致曾加以描绘:“是楼巍然五重,下亲朝台,高临雁翅,实可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般,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岭南第一胜概”,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登临,咏诗赞美。清末两广总督彭玉麟幕僚李棣华所作楹联,至今仍张挂于五层楼楼柱上,道是:“万千劫危楼尚存,向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广东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据说,永嘉侯朱亮祖十分迷信,他选中越秀山准备建造府第时,不料风水先生告之山上有“帝王之气”,倘若让其升腾,势必危及大明社稷。作为皇室成员的朱亮祖为了表明忠心,马上奏明朝廷,接旨后在山上建起一座“雄踞南天”的楼宇,用以镇慑那股“帝王之气”。其实镇海楼的兴建与明初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有关。明成化年间重修时,张岳会为它题名“镇海楼”,取的正是“雄镇海疆”之意。
堂前长思先行者
越秀山南麓,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宫殿式建筑,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山纪念堂。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由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筹募资金兴建。
孙中山,字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中山市翠亨村。香港医科大学毕业后,以行医为掩护在澳门、广州等地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政治遭拒绝,促使他认识到只有革命手段才能挽救中国,便赴美国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统一,组成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并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06至1910年先后九次组织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后,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因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再举革命”,袁世凯被迫于次年撤销帝制。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后在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解释,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同年6月孙中山创立广州黄浦军校;11月,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事,抵天津后即病重,后抱病至北京。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逝世。
纪念堂址曾是孙中山就任第一任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所在地。它坐北向南,占地6.1公顷,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为12,000多平方米。总体布局采取了宫殿式的传统风格和近代设计手法,正面作重檐歇山顶,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拱托着中央的八角形亭,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气势肃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座连同挂楼可容纳四千七百多席位的宽敞大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原来八根柱子全都隐蔽在墙壁内,柱顶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形成巨大的空间。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该建筑设计者为山东人吕彦直,他试图以建筑的语言体现孙中山先生兼收中国“古代最高哲学思想”和西方“最新科学方法”来“切实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伟大思想。因此,在造型上沿用中国传统形式,在结构上却大胆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技术,从而达到中西合璧的艺术佳境。
在纪念堂后面的越秀山顶,还有一座纪念碑,碑高达37米,外呈方形,碑身全部用花岗岩砌成。石碑正面高约7米,宽约4米,刻着孙中山遗嘱全文:“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三元宫·鲍姑井
三元宫在越秀山南麓,其前身是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的越岗院。整座道宫依山构筑,地势雄峻,其门联上刻:“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是广州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宫内楹联中有一联颇能道出其胜概:“地接玉山,丰粤灵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
相传越岗院是晋朝南海太守鲍靓所建。鲍靓字太玄,信奉道教,视越岗院为修身成道之处。他精通医道,熟知“神丹尸解”之法,曾收葛洪为徒,向他传授医术,并把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葛洪夫妇共同探讨道教教义,热心为群众行医治病。鲍姑名潜光,是东晋时针灸专家。她长于艾灸法,为了采药行医,足迹遍及南海、番禺、惠阳等地,医治好不少百姓。人们很感激她,称她为“鲍仙姑”。据《粤香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载:鲍姑有赘艾(即红脚艾),借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数。
鲍姑死后,后人为纪念她,便在越秀山下建庙供奉,她用过的虬龙古井也被保存下来,名“鲍姑井”。明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一再扩建越岗院,始改名为“三元宫”。宫内供奉“三元帝”(即尧帝、舜帝、禹帝)和“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宫内还建有鲍仙姑殿,明清以来香火不绝。十年浩劫中鲍姑像遗失,鲍姑井也被填平。
九眼赵佗井
越秀山下今广东科学馆内,有一口历经二千余年的古井,相传为赵佗自立南越王驻守广州后所凿,名“赵佗井”。当时进深数百尺,阔丈余,井水甘甜清凉,广州诸井中以此井最古、水质最好。传说赵佗常饮此井水,肌体润泽,年寿过百,视力、听力仍不见衰。也有人传说此井为达摩所掘。达摩初抵广州时,谓众人此处有取之不竭的黄金,附近居民信以为真,不分昼夜挖掘,结果挖至数丈深仅见一股清泉喷出。居民们大失所望,咒骂达摩是骗子,达摩平心静气答道:“难道这不比黄金更宝贵吗?”众默然。广州井水多咸苦,不能饮用,独独此井水甘冽,实比黄金珍贵。《南越志》载:“岗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尉佗所凿。诸井盐卤,惟此独甘。昔有人误堕酒杯于此井,遂流出石门。”据此记载,赵佗井与石门相通,有人投杯于井,结果却从石门浮出,令人称奇。
五代十国时,割据岭南的南汉主刘饮此井水,称它为“玉龙泉”。宋灭南汉后曾允许百姓饮用,番禺令丁伯桂加以修缮,他用一大石置于井面作井盖,石上凿九个孔眼,可让九人同时打水而绳索不相缠绕,还可减少杂物掉入井内,人称“九眼井”。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在井四周高筑围墙,派兵丁把守,占井为私有,违者鞭笞四十。
今刻有“九眼古井”的石碑完好,井水仍深6米多,但石盖已破损。附近“清泉街”即以越王井之清泉而得名。
象冈南越王赵眛墓
象冈海拔49.7米,在越秀山公园西侧,古时原与越秀山联成一体。明朝时在两山凹处开凿道路,自此象冈成为孤立的小冈。1983年6月,在这里发掘出西汉初年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墓葬,这是岭南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
南越王国是西汉初期岭南的割据政权,其都城设在番禺(即广州)。第一代南越王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赵佗任南海郡龙川令。秦灭亡后,他拥兵割据岭南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刘邦建立汉朝后为稳定南方,封赵佗为南越王,臣属汉朝。南越王国共传五世九十三年。象冈汉墓出土文物里有刻着“文帝行玺”的龙钮金玺以及刻有“文帝九年”的铜铙,足以证明墓主就是第二代南越王即赵佗之孙、自号文帝的赵眛。
赵昧墓构筑于象冈腹心深处。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方式,劈开石山达20米,凿出平面如“凸”字形的竖穴,又在前端东西两侧掏洞筑耳室,仿照前堂后寝形制,用砂岩巨石砌筑成一座地宫。墓室南北长10.58米,东西宽12.43米,分为前后两部分共七室。前部是前室和东西两耳室,前室摆着车具,顶部用一块石板覆盖,上顶和四壁绘有朱墨彩绘卷云纹;东西耳室收藏了礼、乐、酒器、御用器物等。后部四室平行纵列,有主室和东西两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主室正中的棺椁,木已腐朽,墓主身着玉衣,旁有铁剑十把以及不少金玉佩饰;后藏室储藏御膳食用品;东侧室葬有殉葬妃妾四人;西侧室葬有殉葬庖厨隶役七人,整个墓陪葬品达一千多件。该墓是岭南地区汉墓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南越国历史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