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谏高宗册武后 |
释义 | 谏高宗册武后·刘 餗· 高宗之将册武后,河南公褚遂良谋于赵公无忌、英公勣,将以死争。赵公请先入,褚曰:“太尉国之元舅,脱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英公曰:“勣请先入。”褚曰:“司空国之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且当不讳之时,躬逢遗诏,不效其愚哀,何以下见先帝?”揖二公而入。帝深纳其言,事遂中寝。 〔选自《隋唐嘉话》〕 这篇作品,讲述了一段几位先王老臣谏阻唐高宗册封武后的故事,但并未充分铺展情节,落笔的重点是人物的语言。它以褚遂良的一段话显示了这位忠于两代君主的老臣的性格特色:不负先王,又珍爱今日君主;准备死谏,却仍能虑事缜密,沉厚而有贤臣风度。作者崇敬、仰慕他,这种崇敬与仰慕之情也通过对褚遂良语言的“转述”表达了出来。摘记人物语言显示人物的性格及形象,是这篇作品的最大特色。 唐高宗对武则天宠爱有加,准备对她进行册封,提高她的位置和威望。消息传出,让曾奉先王遗诏的褚遂良焦虑异常,因为“狐媚惑主”的武则天一旦位处于尊,将大大不利于国家社稷。于是他找来了赵国公长孙无忌,英国公李勣共谋对策,并一致决定入宫坚决谏阻。拂君王之所爱,将会引起天下至尊的震怒,谏阻之臣也处在危险之中,因而晋谒帝王之前,三人都争着先入宫中,首先承担风险。此一举,表明了三位老臣忠于社稷的赤诚,也显示了他们为人的刚正和顾及他人的考虑。笔墨所用不多,却昭彰了三人堪可旌表的作为,并由此开始进入文章的中心内容——记述褚遂良的语言。三人相争,都欲先入,最后褚遂良却得以先入,而长孙无忌、李勣也都心悦诚服。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褚遂良说了一段合情入理,不由人不听的话。对“请先入”的赵国公长孙无忌,他说:“您是太尉,是太国舅,如果事情不理想,皇帝生气了,就会让皇帝承担了恼怒于国舅的名声,这样是不可以的。”长孙无忌是高宗母后长孙公主之见,辈份高于皇帝,如果高宗因谏阻事有所怪罪,则皇帝会有不好的声名,因而长孙无忌不能先去。话讲得合于情,既为长孙无忌考虑,又替皇帝着想,让人不能不从。对李勣,他说:“您是开国的元勋,有功于国,如果事情不理想,皇帝动怒,就让皇帝承担了怪罪功臣的名声,这也是不可以的。”这段话说得入理,既要为国家保护功臣,又不能让帝王声名有玷,于是李勣也不能不从。最后,褚遂良进行自我分析:“我是普普通通的人,对国家也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不过由于先帝特殊的恩遇才有了今天。而且在先帝逝世之前,我又亲身听领了遗诏,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效力,我怎么在死后去见先帝呢?”这段自我分析,条清缕晰,一层层讲得合情又合理。所以他“揖二公而入。”长揖到地极尽礼诚,然后毅然进入宫中,语言及身姿都令人钦佩、喟叹——确是一位贤臣!褚遂良的话,或曲尽人情,或合于道理,或兼而有之,而其中心又是既为国家着想(不能让高宗册封武则天),又替帝王考虑(不能因谏阻而玷污了高宗的名声),所以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而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既忠于先王,又珍爱今日圣上的忠贞心意,爱护国家功勋卓著的老臣的赤诚感情,以社稷为重不惜自身的勇毅胸怀。一个忠贞、赤诚、勇毅的褚遂良也就从这些话中站立了出来。以语言刻画人物的这个方法,作者运用得不错。写过语言之后,以“揖二公而入”一句,又写了褚遂良的举止、身姿,用词虽少,但刻画出了他诚挚、勇毅而又洒脱、飘逸的身姿,与“语言”相互映衬、补充,使褚遂良形象有“声”,有“形”,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简约,但并不草率,匆促。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