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经·扬之水 |
释义 | 诗经·扬之水
【注】 这首诗作于春秋之初,作者是长期在外戍守的兵士。 周平王东迁以后,平王母家申国经常受到强楚的侵扰,于是平王征伐畿内人民去为申国守边。戍守士卒长期远离家乡,不得与家人团聚,内心充满怨恨,发而为诗。(见《毛诗序》) 面对悠扬缓慢的流水,士兵们唱出了积压在心中的怨恨。那河水缓缓悠悠地流,连一束柴禾、荆条、蒲柳都漂不走,水势何等衰微啊! 反复感叹水势的衰微兴中带比,象喻国势衰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见《史记·周本纪》)周天子既不能号令天下,也不能以武力控制诸侯,只在几百里的王畿内维持着周王朝的局面,还有什么能耐去帮助申、甫、许戍守呢? “扬之水,不流束薪 (束楚、束蒲) ”,正是喻示国力衰弱的东周实际上是无力帮助别国的。三、四句直言指斥制度的不平。“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戍甫、戍许) ! ”他们这些人,把老百姓派到异乡异土来戍守,他们自己却在家里过着安乐日子,这是多么的不平! 两句中,“彼” “我”对举,情绪十分对立,一句“彼其之子” (他们这些人) ,怨愤之情非常激烈。然而,抨击也好,怨恨也好,又有什么用呢?戍边士卒照样过着凄苦的生活。能给他们温暖的是自己所远离的那个家。他们满腔怨愤而又无可奈何,只有思念家室。他们大声地喊出: 真想家啊真想家啊! 他们急切地盼望归期。然而,何时是归期呢?哪年哪月才能回去呢?有一个明确的归期,倒也能使人在思念的痛苦中得到一点安慰。可是从结尾的“曷月予还归哉”的疑问句中看不到归期。难道要白首而归?难道要白骨抛他乡? 这首诗采用兴和赋的手法,感情激荡,层次分明,痛苦与怨恨之情贯注全诗。三章叠咏的章法结构强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