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虬与猕猴
释义

虬与猕猴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於大海中有一大虬,其虬有妇,身正怀妊,忽然思欲猕猴心食。以是因缘,其身羸瘦,痿黄宛转,战栗不安。时彼特虬见妇身体如是羸瘦无有颜色,见已问言:‘贤善仁者,汝何所患?欲思何食?我不闻汝从我索食,何故如是?’时其牸虬,默然不报。其夫复问:‘汝今何故,不向我道?’妇报夫言:‘汝若能与我随心愿,我当说之,若不能者,我何假说:’夫复答言:‘汝但说看,若可得理,我当方便,会觅令得。’妇即语言:‘我今意思猕猴心食,汝能得不?’夫即报言:‘汝所须者,此事甚难,所以者何?我居止在大海水中,猕猴乃在山林树上,何由可得?’妇言:‘奈何!我今意思如此之食,若不能得如是物者,此胎必堕,我身不久恐取命终。’是时其夫复语妇言:‘贤善仁者,汝且容忍,我今求去。若成此事,深不可言,则我与汝并皆庆快。’尔时彼虬即从海出,至于岸上。去岸不远有一大树,名优昙婆罗。时彼树有一大猕猴在于树头取果子食。是时彼虬既见猕猴在树上,坐食於树子,见已渐渐到於树下。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语言,问讯猕猴:‘善哉!善哉!婆私师叱,在此树上作于何事,不甚辛勤受苦恼耶?求食易得,无疲倦不?’猕猴报言:‘如是仁者,我今不大受於苦恼。’虬复重更语猕猴言:‘汝在此处,何所食啖?’猕猴报言:‘我在优昙婆罗树上,食啖其子。’ 是时虬复语猕猴言:“我今见汝甚大欢喜,遍满身体不能自胜。我欲将汝作于善友,共相爱敬。汝取我语,何须住此。又复此树子少无多,云何乃能引处。愿乐,汝可下来,随逐於我,我当将汝渡海彼岸,别有大林种种诸树,花果丰饶,所谓庵婆果、阎浮果、梨拘阇果、颇那婆果、镇头迦果、无量树等。’猕猴问言: ‘我今云何得至彼处?海水深广,甚难越渡。我当云何堪能浮渡?’是时彼虬报猕猴言: ‘我背负汝,效渡彼岸。汝今但当从树下来,骑我背上。’
尔时猕猴心无定故,狭劣愚痴,少见少知,闻虬美言,心生欢喜,从树而下,上虬背上,欲随虬去。其虬内心,生如是念: ‘善哉!善哉!我愿已成。’即欲相将至自居处,身及猕猴俱没於水。是时猕猴问彼虬言:‘善友何故忽没於水?’虬即报言:‘汝不知也。’猕猴问言: ‘其事云何?欲何所为?’虬即报言: ‘我妇怀妊,彼如是思欲汝心食,以是因缘,我将汝来。’
尔时猕猴作如是念: ‘呜呼!我今甚不吉利,自取磨灭。呜呼!我今作何方便,而得免此急速厄难,不失身命!’复如是念: ‘我须诳虬。’作是念已,而语虬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优昙婆罗树上寄着,不持将行。仁於当时,云何依实不语我知今须汝心?我於当时即将相随。善友还回,放我取心,得已还来。’尔时彼虬,闻於猕猴如是语已,二俱还出。猕猴见虬欲出水岸,是时猕猴努力奋迅,捷疾跳踯,出大筋力,从虬背上跳下,上彼优昙婆罗大树之上。其虬在下,少时停待,见彼猕猴淹迟不下,而语之言: ‘亲密善友,汝速下来,共汝相随,至于我家。’猕猴嘿然,不肯下树。虬见猕猴经久不下,而说偈言:


善友猕猴得心已,愿从树上速下来;
我当送汝至彼林,多饶种种诸果处。


尔时猕猴作是思惟:此虬无智。如是念已,即向彼虬而说偈言:


汝虬计校虽能宽,而心智虑甚狭劣。
汝但审谛自思忖,一切众类谁无心。
彼林虽复子丰饶,及诸庵罗等妙果,
我今意实不在彼,宁自食此优昙婆。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当知彼时大猕猴者,我身是也;彼时虬者,魔波旬是。於时犹尚诳惑於我,而不能得;今复欲将世间自在五欲之事而来诱我,岂能动我此之坐处……”


此篇选自隋·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
《佛本行集经》属佛本生经类。所谓本生经指通过叙述佛陀前生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此篇即述佛前生为猕猴之所为者。
阇那崛多是隋代名僧。他本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留沙富罗城人,少年即出家。27岁随师游方弘法,历经三载,于西魏大统元年(535)到达中国鄯州 (今青海乐都)。于北周武成(559—560)年间,到长安,住草堂寺。他不久就学会了汉语,翻译过 《金色仙人问经》 等。周武灭佛时,逼他还俗从儒,因他始终不肯,便放他回国。公元576年,他侨居突厥,遇到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宝暹等10人,曾结伴旅行七年左右。宝暹等搜求到梵本佛经260部,于隋受周禅后携带回国,请求隋文帝邀阇那崛多来华译经。阇那崛多一到就开译,有达磨笈多 ·彦琮等人助译。共译经37部,176卷。《佛本行集经》就是在此时译的。
这是一个以动物作譬喻的寓言故事。有一对虬龙夫妇,雌虬贪婪想吃猕猴之心,雄虬为讨雌虬的欢心,来到优昙婆罗树下。设计诳骗在树上的猕猴过河,妄想害其命取其心。谁知计尚未成,得意之中暴露了天机。聪明的猕猴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设 “方便”,诳骗虬龙,终于脱离虬口,回到了他可自得其乐的天地——优昙婆罗树上。
类似的题材又见西晋 ·竺法护所译的《生经》中的《佛说氅猕猴经》,与此篇相比,文字较简,也别饶情韵。只是 “猕猴心”成了 “猕猴肝”。
佛经中这样把动物人物化的故事很多,尤其是我们以上提到的 “本生经”类中。看起来是动物的奇特遭遇和悲欢离合,但说的是人类的语言,做的是人类的事情,会让人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例如,读完此篇,我们会很快把虬龙夫妇与现实生活中贪婪、狠心、恶毒的骗子联系起来; 从顽皮、机智的猕猴身上,人们所得到的启示是: 不能随便听信别人的甜言蜜语,不能贪求得不到的东西,若真的“心无定”,“狭劣愚痴”,“少见少知”,是很容易上当,而且会有生命危险的。
这是一个佛所说的故事。释迦牟尼因为传教弘法的需要,随意取拾,随时讲说当时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锡兰、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他把自己所要说的道理贯串其中。这些故事如同美好的诗篇,通过故事中所孕含的道理,以引起人民信仰。这是佛经文学中常见的形式之一。
释迦牟尼是佛,同时又是语言大师,他有着极高的语言艺术,朴素单纯,真挚动人。《虬与猕猴》一篇就是很好的一例。无论是形容雌虬一心想吃到猕猴心的那种执妄,还是记录这对贪心的虬龙夫妇间的对话,都历历如绘;更精彩的是描述雄虬去诳骗猕猴渡河的情景及猕猴幡然觉悟后所采取的行动,乃至最后这二位——骗者与被骗者所说的偈信,处处都体现了这位语言大师驾驭驱遣语言文字的功力。
当然,释迦牟尼佛讲这些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他要说的道理,是为了弘法传教,所以当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在他座前合掌静听的善男信女娓娓叙完一个故事以后,他会马上点出他譬喻的对象,又回到原来的题目上,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样,他的真正的目的就达到了。那么,佛为大众们讲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他真正要说的是什么呢?他告诉那些善男信女:那个大猕猴,就是他自己的前生。而那个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来诳骗他的是魔波旬。魔波旬是佛教传说中的魔王,欲界六王之一的“他化自在天”之主,他常常带领着他的魔兵、魔将、魔子、魔女到人间破坏佛道。这个故事中的事件就是如此。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佛是一个伟大的“觉”者,他不但自己觉悟了(自觉),而且还要启迪他人的觉悟(觉他),而且这种觉悟已经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他每次都能击败魔的欺诳、捣乱,去继续进行他的伟大的普法渡生的事业。
尽管在这之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有些故事更是过分地宣传了“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但释迦牟尼作为一个出身于贵族的王子,他舍弃了世俗的富贵尊荣,怀大愿力,为人说教,成为佛教的创始人,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应该说,在古代他是一个伟大的有良心的人,在他所说的这些故事中,显现出他巨大的影子。而在现代,我们也能通过这些精彩的小故事,去汲取古印度佛教文化的精华,去领会释迦牟尼作为一个实实在在佛教创始人的伟大人格。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