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风回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诗句出处:《踏潮歌》;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
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轰如鞭石矻且摇,
亘空欲驾鼋鼍桥。惊湍蹙缩悍而骄,大陵高岸失岧峣。
四边无阻音响调,背负元气掀重霄。介鲸得性方逍遥,
仰鼻嘘吸扬朱翘。海人狂顾迭相招,罽衣髽首声哓哓。
征南将军登丽谯,赤旗指麾不敢嚣。翌日风回沴气消,
归涛纳纳景昭昭。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
《踏潮歌》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注释】:
翌:
①明(日、年)。《汉书·律历志》:“若翌日癸巳。”②通“翼”。翅膀。《晏子春秋·杂下》:“鸮当陛,布翌,伏地而死。”翌日:
明天。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也作“翼日”。《聊斋志异·促织》:“~~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回:
①旋转;曲折环绕。《左传·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郑东北。”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引申为掉转方向,掉头。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引申为改变。《世说新语·雅量》:“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复原状。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郁离子·九难》:“灵药千名,神农所尝,起死回生,旋阴斡阳。”引申为回复。《梦溪笔谈· 人事二》:“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③不正直;邪僻。《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论衡·变虚》:“若德回乱,民将流亡。”又为偏私,袒护。《国语·晋语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④避让;忌讳。《新序·杂事一》:“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后汉书·左雄传》:“(左雄)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⑤量词。晏几道《鹧鸪天》:“几回魂梦与君同。”沴:
①水流不畅。引申为阻水的高地。扬雄《河东赋》:“秦神下詟(zhé),跖(zhí)魂负沴。”(秦神:化牛之怪。詟:恐惧。跖魂:自蹈其魂。负:依靠。)②恶气;灾气。《旧唐书· 五行志》:“得其理则阴阳以调,失其理则灾沴斯作。”③相克,相害。《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气相伤谓之沴。”气:
①气;气体。《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空气。《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wú)处亡气。”(亡:通“无”。)③自然界阴阳风雨等现象。《庄子·逍遥游》:“御六气之辩。”(御:掌握适应。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同“变”。变化。)④呼吸;气息。《汉书·苏建传附苏武》:“武气绝,半日复息。”⑤气味。《大戴礼记·四代》:“食为味,味为气。”⑥气势;精神状态。《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⑦古代哲学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⑧古代医学指人体生存要素之一。《吕氏春秋·尽数》:“精不流则气郁。”消:
①减少;减损。蔡邕《陈太丘碑》:“元方在丧毁瘁,消形呕血。”②消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③融化。许浑《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④除去;消灭。王充《论衡· 治期》:“夫世乱民逆,国之危殆灾害系于上天,贤君之德不能消却。”⑤消磨;度过。方干《冬夜泊僧舍》:“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⑥消受;享用。白居易《哭从弟》:“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⑦经得起。辛弃疾《摸鱼儿·置酒小山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⑧需要。《儒林外史》第三回:“这自然,何消吩咐。”⑨通“销”。熔化。白居易《答友问》:“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消化]人和动物对食物的溶解吸收。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槟榔之功有四……四曰饱能使之饥,盖食后食之,则饮食消化,不至停积。”[消息]1. 消长;增减。《周易·丰》:“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昃:日偏西。食:通“蚀”,亏损。)2.音信;信息。周准《明妃曲》:“中原消息断,胡地风沙寒。”[消渴]指糖尿病、尿崩症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纳:
①收进;收藏。《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场圃:晒粮食的场地。)②接受。《韩非子·说林上》:“温人之周,周不纳。”③献出;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又指归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遂纳玺而去,文侯不受。”又指交纳,上交。《盐铁论 · 本议》:“农上纳其获。”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④缝缀。《论衡·程材》:“纳缕之工不能织锦。”景:
(一)①日光;光亮。《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张衡《西京赋》:“流景曜之(wěi)晔。”(晔:光辉灿烂。)也指太阳。潘岳《杨仲武诔》:“日昃(zè)景西,望子朝阴。”(昃:日偏西。朝:宫室。)②光阴;时光。傅玄《九歌曲》:“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③风景;景物。《汉书· 梅福传》:“此何景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④情形;景况。李白《赠僧崖公》:“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⑤大。成公绥《啸赋》:“游崇岗,陵景山。”(陵:登上。)《淮南子·天文》:“龙举而景云属。”(属zhǔ:连接;跟随。) (二)yǐng 阴影;影子。后作“影”。李朝威《柳毅传》:“景从云合。”《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赢yíng:背。)《淮南子·原道》:“照日光而无景。”昭:
①光明;明。《诗经·小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明貌。)②明白;清楚。《论语·尧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③明显;显示。《诗经·小雅·鹿鸣》:“德音孔昭。”④古代宗庙神主排列之法,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穆。《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朕止含于伯字行中选择,庶昭穆顺序。”昭昭:
①明亮,显著。《韩非子·解老》:“其光~~。”②清朗,清楚。《诗·鲁颂·泮水》:“其音~~。”③明白。《老子》章二十:“俗人~~,我独昏昏。”④不安的样子。《荀子·富国》:“~~然为天下忧不足。”昭:
①光明;明。《诗经·小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明貌。)②明白;清楚。《论语·尧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③明显;显示。《诗经·小雅·鹿鸣》:“德音孔昭。”④古代宗庙神主排列之法,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穆。《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朕止含于伯字行中选择,庶昭穆顺序。”